西方哲学的历史渊源
古希腊的哲学思想虽然以神话和传说为前提,但神话和传说中的神和半人半神的英雄都是现世人的投影。有的学者在谈到古希腊神话中的神的特点时指出:大多数民族的神都自命曾经创造过世界,奥林匹斯的神并不自命如此。他们所做的主要是征服世界。这正是古希腊神话中可贵的地方,是通过神话的形式反映出古希腊人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西方哲学从神话中脱胎而出之后,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之前,大约经历了古希腊罗马哲学、中世纪哲学和近代哲学三个时期。古希腊罗马哲学古希腊罗马哲学 它大体上又可分为三个阶段:①公元前7至前6世纪,哲学家们重视宇宙本原的研究,这个阶段的哲学被称为自然哲学。由于对世界本原的回答不同、哲学家居住的地区不同,形成了米利都学派、爱非斯学派、毕达哥拉学派、爱利亚学派等。米利都学派以'水'、'无限定'、'气'为世界本原;爱非斯学派的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符合规律地燃烧和熄灭着的火;毕达哥拉学派把 '数' 视为事物的原型,认为数构成宇宙的'秩序','凡物皆数';爱利亚学派把千变万化的世界归之为虚幻的假相,认为唯一真实的东西是 '存在','存在' 是单一的、有限的、不变的、不可分割的。后期的自然哲学家们又提出了'四元素'(水、火、土、气)、'种子'、'原子'等概念,以探求世界的本原;有的则进一步探求世界运动变化的原动力,认为有一种最精细的、能动的、物质性的东西'奴斯',促使热和冷、干和湿等相对应以及'种子'从原始混合体中分离出来,开始运动,并构成无数的宇宙和具体事物。研究转变②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的重点由研究自然转移到了研究人。这时的智者不相信有真正的存在和客观真理,普罗泰戈拉认为,一切都同样真,是非善恶是相对人的感觉而言的;高尔吉亚又认为一切都同样假。自称为'爱智者'的苏格拉底认为存在着客观真理,认识真理也是可能的;真正的知识是从具体的道德行为中寻求各种道德的普遍定义;寻求定义的方法就是论辩诘难。③ 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进入系统化阶段,代表人物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柏拉图提出了理念论,认为现实的、可感知的世界不是真实的,在它之外存在着一个永恒不变的、真实的理念世界。理念是个别事物的'范型';个别事物是完善的理念的不完善的'影子'或'摹本';以个别事物为对象的感觉不可能是真正知识的源泉,而真知是不朽灵魂对理念的 '回忆' 。亚里士多德不同意柏拉图的理念论,他把理念称之为'形式',认为'形式'不能脱离个别事物而独立存在,形式是事物的本质,存在于事物之内。具体事物是由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构成的。质料与形式结合的过程,是潜能转化为现实的运动。但他又提出了一个事物最后的目的、运动最终的原因'第一推动者',认为它是一个没有质料的形式。亚里士多德去世后,希腊文化逐渐与罗马文化相结合,在 800多年的时间里,出现了很多哲学流派,主要有伊壁鸠鲁学派、斯多阿学派和以皮浪为代表的怀疑论等。它们在前人思维发展的基础上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并涉及了伦理问题及宗教问题。在古希腊罗马哲学系统化阶段,亚里士多德创立的形式逻辑,为传统逻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世纪哲学欧洲中世纪,天主教在世俗生活和精神生活各方面都占据了统治地位,哲学成了神学的婢女,它的作用是为信仰作理性的解释。5~10世纪是中世纪哲学的早期,这段时期哲学研究的重点是关于普遍与个别的关系问题。后期罗马哲学家A.M.T.S.波爱修非常重视具有多样性的个别事物的真实性,认为共相存在于个别事物之中,其本身不是物质性的。爱尔兰的哲学家J.S.爱留根纳认为普遍的整体是最真实的,神就是总体,它创造一切,包罗一切,又超越一切。神与万物不同,万物是神的部分,但神又在万物之中。11世纪初至14世纪初,在中世纪早期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唯名论与实在论两个派别。以法兰西经院哲学家罗瑟林为代表的唯名论认为,只有个别的东西有实在性,个别先于普遍,普遍只不过是名称,'共相'不过是人所'发出的声音',实际上并不存在。这种思想反映在宗教上,否认了三位一体的最高的神,只承认分别存在的圣父、圣子及圣灵。以基督教哲学家安瑟尔谟为代表的实在论认为,真实存在的是'共相',不是具体的个别的事物,有一个'无始无终的真理'存在于一切事物之先。这种思想反映在宗教上,承认普遍的教会实在,认为个别的教会是从属的;承认基督教的普遍教义实在,认为个别人的信仰是从属的;承认原罪实在,认为个别人的罪恶是从属的;承认三位一体的最高的神实在,认为三位分离的神是从属的,等等。14世纪初至15世纪中,由于教会的衰微和自然科学的发展,正统的经院哲学日趋没落,哲学愈益脱离神学,个人自由的思想开始萌发,中世纪哲学逐渐向近代哲学过渡。近代哲学西方近代哲学是伴随着人类的自我觉醒而形成的。这个时期,人们的思想从宗教的彼岸世界返回到了尘世,从而发现了自然,也发现了人自身,开始追求知识,渴望个人自由。15~17世纪初是西方近代哲学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的研究中心是人和自然,形成了人文主义和自然哲学两股互相联系又有一定区别的思潮。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的利益,反对灵魂不朽之说和禁欲主义。自然哲学的代表人物一般都主张用经验观察的科学方法代替经院哲学的推演方法。意大利的B.特莱西奥认为,物质是永恒的,热和冷的对立作用是物质运动的原因;G.布鲁诺认为宇宙是无限的,太阳系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自然界即是神,它由单子构成。单子是物质和精神、质料和形式的统一体。自然哲学的代表人物中不少人是自然科学家,他们的科学研究往往与魔术、炼金术、占星术混在一起,使他们的哲学思想带上了不少想象和虚构的成分。17世纪初至18世纪末是西方近代哲学的第二阶段。这一阶段哲学的注意力集中在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的关系方面,形成了经验论和唯理论两个派别。以F.培根和洛克为代表的唯物主义经验论认为,后天获得的对外部世界的感觉是认识的来源,感觉是可靠的。培根承认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能动的、多样的,认为掌握知识的目的是认识自然和征服自然,知识就是力量;洛克认为心灵是一块'白板',观念是外界事物在白板上留下痕迹的产物。以B.斯宾诺莎为代表的唯物主义的唯理论认为,认识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但是只有理性才能把握它,感觉经验不可靠。斯宾诺莎把自然界视为唯一的'实体',认为思维及广延是统一的唯一实体的两种属性,个别事物是实体的变形,只有通过理性把握了唯一的实体,才能认识个别事物。以笛卡尔和G.W.莱布尼茨为代表的唯心主义唯理论认为,只有在一个完全清楚明白无可怀疑的公理的基础上,经过理性认识能力进行清楚明白、准确无误的推理,才能得到真正的知识。笛卡尔提出了'天赋观念'说,认为人的理性认识能力是天赋的,不证自明的第一公理也是人生固有的、天赋的。不过,他除了承认精神实体独立存在外,还承认独立存在的物质实体,并把这两个相对的独立的实体统一于一个绝对的实体'上帝';莱布尼茨进一步发展了笛卡尔的思想,认为一切观念都是天赋的,但起初是作为倾向、禀赋、习性或自然的潜能存在于人们心中,须经加工才真正显现出来。以巴克莱和休谟为代表的唯心主义经验论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巴克莱断定世界上除了感知的精神实体和被感知的知觉之外,什么也没有;休谟则进一步认为真实存在的只有知觉,经验由知觉构成,知觉以外的东西都是不可知的。18世纪,除了存在唯理论和经验论的争论外,对西方哲学的发展有较大影响的还有一批法国启蒙思想家和百科全书派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从西方近代哲学第二阶段的总体来看,带有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特色。从18世纪末的康德哲学起,西方近代哲学进入第三阶段,哲学史上称之为'德国古典哲学',主要代表有康德、J.G.费希特、F.W.J.谢林、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前四人力求在克服机械性、形而上学性的前提下,把世界统一在思维的基础上,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精神的。精神、自我、主体在他们的哲学中占居中心地位。康德承认在人们的感觉经验之外存在一个'物自体',它是感觉经验的来源,但却永远不能被认识。物自体的刺激使人产生感觉经验,然后认识主体感性,知性分别与时空、12范畴等认识的先天形式相结合,整理感觉经验材料,以达到对现象的系统认识;理性是处于知性之上的最高一级的综合能力,它要求认识世界的本质,但却永远达不到目的。如果理性把相对的现象绝对化,自以为已经把握了全部的真理,就必然陷于假相。费希特则进一步取消了康德的'物自体',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自我'创造的,主体'自我'创造了客体'非我',又进一步达到自我与非我的统一。谢林创立了同一哲学,认为客体和主体、自然和精神、存在和思维,表面相反,实则同一,都是浑然一体的无差别的'绝对同一'的不同阶段。黑格尔把整个世界视为'绝对理念'自身演化的过程,认为绝对理念自身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它们的对立统一使绝对理念自身沿着正、反、合三段论的模式进行着概念的演化,以至使绝对理念外化为自然界,自然界的演化又产生具有自我认识能力的人类和人类社会。人类的认识由认识自然界,逐渐向认识自己和认识意识自身发展,最后达到绝对理念的完全自我认识,整个世界便又回归到了绝对理念自身。德国古典哲学影响较大的最后一位哲学家费尔巴哈,批评黑格尔的哲学是'思辨神学'。他认为自然界是唯一实在的,除了自然界和人之外,再没有其他东西。神和上帝是人自我异化的产物,是人创造了神和上帝,不是神和上帝创造了人。自然界产生了人,人及其思维器官都是自然界的产物,离开了自然界,思维便不能存在,不是精神产生自然,而是自然产生了精神。不过费尔巴哈在抛弃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同时,连同黑格尔的辩证法也一起抛弃了。在世界哲学发展的历史中具有一定影响的哲学系统,还有朝鲜哲学、日本哲学、巴基斯坦哲学、斯里兰卡哲学、越南哲学、伊朗哲学、阿拉伯哲学、俄罗斯及其他地区的一些哲学。它们或多或少都受了三大哲学传统的影响,但又具有各自哲学思维方式的特点。其中,阿拉伯哲学在中世纪起到了向西欧传播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媒介作用,它对亚里士多德哲学亦有重大发展,成为世界哲学发展史中的重要环节。
哲学的起源
哲学的起源 哲学一词源于希腊语philosophia,其中sophia是名词,指智慧,philein是动词,指爱和追求,哲学意即爱智慧,因此在古希腊,所有的学问都可以被称为哲学。最初,一些古希腊思想家开始反思宗教神话对世界的解释,他们经过新一轮的探索和思考,对世界做出了理性统一的解释,由此产生了最早的学问一“逻辑学”。 从神话和感性的束缚中脱离出来的古希腊人,开始争论自然是永恒不变的还是运动变化的。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泰勒斯认为水是不变的本体,是万物的根源。这一追寻万物之源的问题,拉开了人类从哲学视角审视世界的大幕。而毕达哥拉斯则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到这里,事物与思维才被完全区分开,思维才是永恒不变的绝对存在,西方哲学的基础开始萌芽。 生活于同一时代的苏格拉底则追寻“向上的生活”,他运用“问答法”使人“自知无知'开创了希腊哲学的新方向,使哲学真正成为一研究“人”的学问。 在此之后,苏格拉底的弟子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弟子亚里士多德,对世界的“变化”与“静止”进行了最理论化和体系化的阐释。柏拉图认为自然界中有形的东西是流动的,但是构成这些有形物质的“理念”却是永恒不变的。 亚里士多德批判性地继承了柏拉图的这一主张,认为“形式”是事物不变的本质,“物质”与“意识”,“实在”与“理念”,“感性与“理性”,在之后的西方哲学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二元论”就此成立,成为了哲学发展的必不可少的环节。 然而无论是柏拉图的“理念”,还是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都是苏格拉底所追寻的“善”,也就是坚持以理性的方式认识世界。
现代西方哲学的派别
西方哲学有两大主要思潮:
1、唯科学主义
Scientism
唯科学主义又称“科学哲学”。
唯科学主义认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没有意义,哲学的任务是研究科学发展的规律和科学认识的有效方法,因而轻视对社会问题和人生问题的研究。
唯科学主义的主要流派包括:实证主义、逻辑实证主义、批判理性主义和历史主义学派。
2、人本主义
Humanism
人本主义主要指以人为中心和出发点哲学理论。
人本主义把哲学的任务归结为对个人存在和人的意志、情感等非理性心理现象的研究;他们对科学不感兴趣,否定科学技术发展对社会进步的作用。
人本主义的主要流派包括:唯意志主义、弗洛伊德主义、存在主义和结构主义。
哲学三大流派有哪些?
西方哲学的主要流派有哪些?
西方哲学的主要流派有
古希腊:爱利亚学派,米利都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苏格拉底学派,柏拉图学派。
古希腊晚期:犬儒学派,新柏拉图主义学派,伊壁鸠鲁学派等。
中世纪:早期神父.这个就不成体系了。
文艺复兴后:贝克莱,休谟,培根,莱布尼茨,笛卡尔,霍布斯,你也可以在后面加学派二字,但实际上只是辉煌一时,后来人都把他们批判了。
德国古典哲学: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费尔巴哈——马克思恩格斯。
现代西方流派:意志主义,存在主义,生命主义,实用主义等等。
世界有哪些哲学派系
主要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在这两个基本派系下,又各自分成很多派系。
哲学史上有哪些主要的哲学流派
西哲
1 古希腊罗马: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2 中世纪经院哲学: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
3 近代
法国自由主义:卢梭等
英国经验主义:培根、洛克、休谟
大陆唯理派:笛卡尔
德国古典哲学:康德、黑格尔
4 现代
马克思主义
非理性主义:叔本华、尼采
存在主义:海德格尔、萨特
(美国的)实用主义(马赫)、生命哲学、科学哲学(波普尔、库恩)
中国
1 先秦
儒家:孔子、荀子
墨家:墨子
名家
法家:韩非
道家
阴阳家
2 两汉
经学--》魏晋玄学(新道家)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
3 隋唐佛学
4 宋明理学:程朱(程颢、程颐、朱熹)理学、陆王(陆九渊、王阳明)心学和张王(张载、王夫之)气学
5 明清实学: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颜元
6 乾嘉朴学
推荐的只是主要的,看更多的可以参考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和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
古希腊的主要哲学流派有什么
古希腊哲学流派的划分有些缺乏连贯性,一般来说在苏格拉底前是按照地域划分,但又夹杂着按理论划分,而苏格拉底之后是基本按照理论划分,但依然存在按地域划分的情况,而且无法把苏格拉底本人归类。
前苏格拉底有:伊奥尼亚派、毕达哥拉斯派、爱利亚派、元素派、原子论。(智者运动从本质上而言构不成哲学流派)
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之后有:柏拉图学派(又名学园派)、亚里士多德派(又名逍遥学派或漫步胆派)、小苏格拉底学派(包括麦加拉学派、库兰尼学派和犬儒学派)
晚期希腊哲学有:斯多葛派、伊壁鸠鲁派、怀疑主义、新柏拉图主义
先秦哲学的主要派别有哪些?并简述各家的主要观点!
先秦诸子哲学的主要派别有
①儒家。这是创立最早、影响较大的一个学派。孔子死后,“儒分为八”。其中孟子和荀子为代表的两个派别最有影响。
②墨家。创始人是战国初年的墨子,他的哲学中包含有非命尚力和尊天事鬼的矛盾。墨子死后,“墨离为三”。战国后期,墨家的一派克服了墨子学说中的迷信成分,在唯物主义认识论、逻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研究方面作出了较大贡献。
③道家。传统认为老子是其创始人。他提出了一个以道为核心的系统完整的宇宙观,既有唯物主义的内容,又有唯心主义的成分。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通过相对主义走向怀疑论和不可知论。稷下道家则提出“精气”说,对老子的“道”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战国时期道家的一派还和名家、法家相结合,发展成为黄老之学,为后来的汉初统治者所推崇。
④法家。其先驱为管仲、子产,真正奠基人是战国时期的李悝、商鞅、申不害等人。到战国末期,韩非集法家思想之大成,提出了法、术、势相结合的完整的法治理论,他继承了老子和荀子哲学中的合理因素,形成了自己的唯物主义体系。
⑤名家。是战国时期专门讨论名实关系和概念同异、离合问题的一个学派,代表人物是惠施和公孙龙。他们对事物的同一性和差别性问题作了探讨,对古代逻辑学的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
⑥阴阳家。以邹衍为代表,他把阴阳五行说加以神秘化,用五行生克的顺序来说明王朝的更替,提出“五德终始”说,为新兴封建政权的建立提供理论根据。除上述派别外,先秦诸子百家之学还有兵家、农家、纵横家、杂家等学
哲学的主要派别主要观点
唯物主义(物质决定意识):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用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物质形态来解释世界的本原的哲学学说。
泰勒斯“万物来源于水”五行
荀子“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生有知而无义,唯人…”
德谟克列特 伊壁鸠鲁“世界来源于原子
特点:具备了唯物主义的观点,缺乏科学的论证和严密的逻辑体系,直观性,朴素性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机械地地认为人和人类对客观世界是不可以认知、不可以作为的,人和人类只能够机械唯物地认知客观规律和定律或能够机械唯物地认知和掌握客观规律和定律并调正利用客观规律和定律
霍布斯,洛克,培根,费尔巴哈
特点: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
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意识决定物质)
主观唯心主义(唯我论):把个人的精神当做世界的本源,看做第一性,认为人的思想不是外界事物的反应而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世界上一切其他事物都只存在于我的感觉意识中,是我的感觉意识的产物,是第二性的。
孟轲:万物皆备于我 陆九渊(宋):宇宙便是我心,我心便是宇宙 王阳明(明):心即是理也
贝克莱(英):物是观念的 *** 马赫(奥地利):物是感觉的 *** 杜威(美):世界是我的经验,我的活动
新康德主义 存在主义(萨特)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有一种客观精神是唯一真实的存在,先于物质世界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是第一性的,物质世界不过是客观精神得很的表现,是派生的,是第二性的。
代表人物:黑格尔,柏拉图,朱熹(理在气先)
西方哲学主要有哪些流派,各个流派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最有影响力的流派是斯多亚学派与其逻辑学、伦理学与物理学(对自然界的研究,包含自然科学与形而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