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屡战屡败,为何夺取了天下?
秦末争霸时期,刘邦与项羽相比,战力不足,兵少将少,却能在狭路之中杀出一条血路,夺取天下,建立了汉王朝,这一点是值得深思的。如何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对于想做出一番事业的人至关重要,因此下面剖析一下刘邦的优点。 第一,刘邦懂得如何驾驭人才。打天下最重要的就是选人,用人。提拔韩信,收复敌方将领等,都是在给予人才机会,尊重,让他们为我所用。人才其实并不是稀有的,而是缺乏会用的人,项羽没有用韩信,而刘邦敢用。刘邦没有给亲信许多特权,而是比较公平地给予手下奖赏,这是难能可贵的,让很多人才死心塌地,为刘邦卖命。 第二,懂得隐忍。不懂得隐忍的人是干不成大事情的。刘邦一开始没有王关中就是隐忍,随后,没有直接与项羽抗衡,而是休养生息,这些举措都让刘邦势力得到了发展机遇,逐渐开始兵强马壮。在与项羽的诸多次战役中,虽然失败,但是刘邦没有放弃,最终等来了胜利。 第三,善于纳谏。刘邦手下有很多谋士,在楚汉争霸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刘邦没有听从谋士们的建议,恐怕早就被项羽打败。例如,刘邦建立汉朝后,开始封赏自己的亲信,一些外臣在一起抱怨,张良劝谏刘邦,封赏外臣,否则很容易引发兵祸。刘邦则从谏如流,听从了张良的劝告,立即封赏了自己平时不喜欢的将领和谋士,稳定了前期的局势。 第四,用人不疑。刘邦的一个重要品质就是用人不疑。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陈平。陈平先伺候魏王,又投奔项羽,而且风评很差,史书记载,陈平盗嫂受金,反复无常,十足是一个小人。但是刘邦并没有嫌弃他,而是重用他,非常信任他。陈平在楚汉争霸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一切都归功于刘邦用人不疑。
刘邦怎么走出被灭困境
1.刘邦则在劣势下能忍辱负重,善于保存自己。在鸿门宴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2.刘邦则善于采纳意见,集思广益,能随机应变。汉初三杰是楚汉战争期间质量最高的人才。张良是战略家、政治活动家,不仅能制订正确的战略,而且能通过自身的政治活动来实现。他的天才在楚汉战争时期独一无二;韩信是当时杰出的军事家,其军事天才在当时也是独一无二;萧何是杰出的政治家,其治理、协调才能在当时也是独一无二。三个独一无二的人才皆在汉高祖之手,战争的胜负不言而喻
3.刘邦则知人善任,谋臣能从容定计,将士能见危受命。项羽养奸贻患,又自绝敌营内应;刘邦驻军霸上,还没有能和项羽相见,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刘邦想要在关中称王,让子婴做丞相,珍宝全都被刘邦占有。”项羽大怒,宴请刘邦,在鸿门宴中张良与刘邦周旋,最终离开,之后回营杀了曹无伤。
4.刘邦则有奸必肃,又能争取敌营的人为自己效劳。在刘邦所用的各种人才中,来自敌营的不少。刘项相争,项羽属下的许多人才纷纷投奔刘邦,刘邦照纳不误。刘邦礼贤下士的名声吸引了项羽营中许多经营人才,包括项羽的叔父项伯,都乐意为“沛公”所用。
比方说韩信,原来是项羽手下的人,因为在项羽手下不能发挥作用,就来投奔刘邦。而陈平,原来是魏王手下的人,因为不能发挥作用就投奔项羽,仍不能发挥作用就再投奔刘邦,被委以重任。
5.有远见卓识,具有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的才能。在千里以外一决胜负(来说),不如张良;平定国家,安抚百姓,供给军饷,不断绝运粮食的道路,不如萧何;联合众多的士兵,打仗一定胜利,攻占一定取得,不如韩信。但能将三人团结起来,共图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