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的偏旁部首是什么
⺷、皿。 盖字笔顺:点、撇、横、横、竖、横、竖、横折、竖、竖、横。 拼音gài、 gě、 hé gài 1、有遮蔽作用的东西:盖子。锅盖。瓶盖。膝盖。天灵盖。 2、伞:雨盖。 3、由上往下覆,遮掩:覆盖。遮盖。掩盖。盖浇饭。 gě 1、古地名,在今中国山东省沂水县西北。 2、姓。 hé古同“盍”,文言虚词,何不。 相关组词: 掩盖 [yǎn gài] 遮盖:大雪~着田野。2.掩饰该受责备的或违法的事:~丑事。 膝盖 [xī gài] 膝的通称。 华盖 [huá gài] 古代帝王所乘车子上伞形的遮蔽物。 翻盖 [fān gài] 把旧的房屋拆除后重新建造。 天灵盖 [tiān líng gài] 指人和某些动物头顶部分的骨头。
盖的部首是什么
“盖”的部首是皿,皿字旁。 基本解释: 1、即苫,用白茅编成的覆盖物。 《左传·襄公十四年》:“乃祖吾离被苫盖,蒙荆棘,以来归我先君。” 2、器物上部有遮蔽、封闭作用的东西,可以拿起。 《儿女英雄传》第三七回:“那茶碗是个斗口儿的,盖着盖儿再也喝不到嘴里。” 3、特指车篷。 《周礼·考工记·轮人》:“轮人为盖。” 4、古代指伞(现代方言仍有把雨伞叫做雨盖的)。 苏轼《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5、指动物背部的甲壳,也指人体中某些起类似作用的骨骼。 6、一种整地的农具。即“耢” ,又称“耱”。 《人民日报》1972年9月18日:“大队的胶轮大车、推车全是自己修理,犁、耧、耙、盖都是自己修造。” 7、姓氏用字。 8、把盖字放在器物上部;由上而下地遮掩。 《淮南子·说林训》:“日月欲明而浮云盖之。” 9、掩饰。 王夫之《宋论·太祖》:“一事之得,不足以盖小人。” 10、概括。 李贽《孔明为后主写申韩管子六韬》:“(汲长孺)又以‘博而寡要,劳而少功’八字盖之,可谓至当不易之定论矣。” 11、建筑;建造(房屋)。 王褒《僮约》:“礨石薄岸,治舍盖屋。” 12、崇尚。 《国语·吴语》:“夫固知君王之盖威以好胜也,故婉约其辞,以从逸王志。” 13、超过;胜过。 杜甫《八阵图》诗:“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盖的组词 盖的组词有劈头盖脸、铺天盖地、卷铺盖、掩盖、膝盖、修盖、涵盖、兜头盖脸、盖头、盖饭、华盖、揭盖子、盖碗、冠盖、劈头盖顶、天灵盖、铺盖、覆盖面、翻盖、盖世太保等。
盖的偏旁叫什么?
没有偏旁,部首:皿盖(形声。从艸,盍(hé)声。本义:用芦苇或茅草编成的覆盖物)。盖字换偏旁组成新字:羡、羔。 新字组词:羡慕、羔羊。 盖: ①(形声。字从艸,从盍(hé),盍亦声。“盍”意为“皿中食物已散去”,即“皿空”、“空皿”。“艸”指干草编织物。“艸”与“盍”联合起来表示“以干草编织物遮盖空器皿”。本义用芦苇或茅草编成的被覆物。被覆)。 ②苫,用茅草编成的遮盖物,可以蔽体或覆屋顶。 ③李巡曰:“编菅茅以覆屋曰苫。——《尔雅》。按,覆屋用茅若苇。苇不白,惟茅白也。 简介: 形声字兼会意字。盖的繁体写作图7,异体字或作图6,都是由图1的字形演化而来的。图1是春秋金文,上部的“艸”旁作形符,可知与植物有关;下部是“盍”字,读hé,于此作声旁,指示字的读音。 “盍”字本身也有器盖儿的意思,也有表义作用。盖的本义是指盖屋的茅苫,泛指用白茅等编的覆盖物。后来引申为器物上有遮蔽作用的东西,这就是常说的盖子了,如车盖、锅盖等。也指伞或伞状物,也指甲壳类动物背部的壳。 “盖”字从春秋文字开始一直到小篆形体上变化不大,隶变后的楷书写作图6,中间的“太”是将“去”下部的“凵”写作一点得到的。后演变作图7,是为繁体字形。在汉代又产生一种俗体,是将上部所从之“艸”旁及中间所从之“去”旁省讹为“”形,这种俗体为简化字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