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站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购物站 > 物联网 > 正文
什么事城市广场锅庄舞?
什么事城市广场锅庄舞?
提示:

什么事城市广场锅庄舞?

锅庄又称“果卓" “歌庄" 或“卓舞"也有称“郭庄”的。它是藏族的一种民间舞蹈。在节日,喜庆或农闲时跳。
今天是藏族锅庄舞发展最为繁盛的时期,在雪山下、在草原上、在全国各个城市的广场上,不分民族、不分性别、不分年龄,或为健身、或为表演,纷纷展示着优美的舞姿,跳着欢快的锅庄。
无数悠扬的藏歌,也引来无数锅庄爱好者,编排自己心目中最美的锅庄舞。
不要纠结这样会使锅庄失去原生态的东西,也不要纠结这样的锅庄有了更多的舞蹈元素,要知道,没有发展,就没有传承。锅庄走下了雪山、走出了草原,就是发展的需要,现在,锅庄已不只是观赏、表演的简单功能,它已经以健身的功能走向全国。
城市广场锅庄舞,顾名思义它就是在城市广场里跳的一种广场舞性质的锅庄。我们可以把它定义为: 它以草原锅庄舞为基础,以藏族舞蹈为依托,以中西方现代舞为参考并吸取其他形式民族舞蹈的营养成份,在表演方式上既可舞台化亦可广场化的一种新型舞蹈种类。简言之,城市锅庄就是用现代舞的元素,对锅庄进行表现形式上的改良,对过于缓慢悠长的动作进行简化,把一些节奏感强的现代舞元素按动作节拍加进锅庄的过度曲里。以符合都市人的心理节奏,舞台化形式明显。
草原原生态锅庄因其表演的场地是柔软而绿茵茵的草场,故很多曲目里有大幅度或力度较大的跺脚,墩腿或跳跃等动作,给人的视觉感受是粗狂,豪放,自然流畅,而城市锅庄则基本上舍弃了这些本质的动作。原因很简单: 首要一条就是受表演场地的限制,坚硬的水泥地不适合大幅度强力度的跺脚跳跃等动作; 第二个原因是城市人受现代文明的影响而具有内敛的文明性,和缺乏阳光沐浴下的野性等。所有这些特征都在客观上要求对锅庄进行变革和创新。
相信在广大“锅友”的共同呵护和努力下,城市锅庄会出落成一个楚楚动人的城市卓玛。

广场舞是一种文化现象吗?
提示:

广场舞是一种文化现象吗?

广场舞是一种文化现象
广场舞蹈是群众参与性很强的表演艺术形式。表演方式都以集体舞出现,少则几十人多则几百人,场面红火热闹。广场舞蹈一定是在广场上表演,表演场地一般都比较宽阔,表演人数不能太少。所以广场舞蹈一般都是以集体舞的形式来表现的。在宽阔的场地中表演大多都不用单人舞、双人舞、三人舞的形式来表演。自娱性是广场舞蹈的主要特征。民众在参与广场舞蹈时并不要求名利,完全是为了自娱。如正月十五闹红火,晨练时的广场舞,大部分都是民众自发性的表演。利用舞蹈来抒发情感的艺术,使舞者内在情感得以宣泄,产生精神振奋的愉悦感,同时观赏者也得到精神享受,这使舞者得到表现自我的机会,产生自我价值感。这就是决定广场舞自娱乐性的原因所在,也是自产生以来经久不衰的原因。

发展火热的广场舞文化到底是什么?它背后代表着些什么?
提示:

发展火热的广场舞文化到底是什么?它背后代表着些什么?

发展火热的广场舞文化到底是什么?它背后代表这些什么?现在社会发展迅速,所有人都处于忙碌的状态,但是中老年人相对空闲一点,所以我国的一个庞大的中老年人群体利用自己的空闲时间霸占了广场。 其实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很好的,说明我国发展的特别快,国民经济水平提高,公民生活变得富裕,人们也逐渐意识到自己的健康问题。再过去吃不饱穿不暖,哪来的时间去锻炼身体啊,,每天有许多家务要做还有农活要做,身体被繁重的农活摧残的惨不忍睹,能吃饱是当时人们最想实现的。现在生活富裕起来,中老年人也逐渐懂得健康的重要性,都纷纷通过跳广场舞锻炼身体。 广场舞也是中老年人的一种娱乐方式,中老年人们在空余的时间里除了约着老姐妹逛逛街打打牌就是跳广场舞了,这种娱乐方式既不需要花钱还可以锻炼全身,在跳广场舞的同时也能交到不少朋友,中老年人每天晚上吃完饭都会出去锻炼,但是走路太乏味了一路上没有人说话,跳广场舞这种有趣的娱乐锻炼方式,每天吃完饭后在指定的位置和自己的老姐妹一起跳舞。 然后排除体内的湿毒有益于身体健康。至于广场舞文化就是由中老年人发起的在各个公园,广场等较为宽阔的地方的活动,中老年人在自己的晚年生活中有这么有趣的娱乐活动,说明他们会享受生活了,也有愉快的心态。

城市的空间要素有哪些?
提示:

城市的空间要素有哪些?

成功的公共空间是以富有活力为特点,并处于不断自我完善和强化的进程中的。要使空间变得富有活力,就必须在一个具有吸引力和安全的环境中提供人们需要的东西,即如何在公共空间中营建和应用“空间与尺度”、“可达性与易达性”、“混合使用与密度”、“环境质量”、“公共设施”、“街道家具”和“公共文化活动”等要素。 \x0d\x0a\x0d\x0a001.空间与尺度 \x0d\x0a\x0d\x0a00公共空间首先是一个“空间”的概念。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客观形式,由长、宽、高等量度和范围表现出来,是物质存在广延性和扩张性的表现。但形成具有实质意义的公共空间应该是具有地域文化和内涵的,并赋予空间涵构意义的“场所”。 \x0d\x0a\x0d\x0a00“场所”概念常强调“归属感”和与场地的情感联系。荷兰建筑师奥尔多·范·伊克(Aldo Van Eyck)在他著名的场所描述中强调:“不管空间和时间的意义是什么,场所的事件只会有更多意义。这是因为在人的意念中,空间表现为场所,时间表现为事件。”然而在当前营建场所感的规划设计中,场所的形态意义常常被过分渲染,甚至超越了更为重要的人之活动及空间的功能意义。 \x0d\x0a\x0d\x0a00尺度,既是空间设计的手段,也是空间设计的原则。“人体尺度”是人类在长期生活积累形成的一种适度的标准和视觉印象。尺度存在于城市形体空间设计的每个环节。虽然在整个城市的形体空间设计中并不一定遵循唯一的尺度概念,但设计的最终目的是创造有意义的、适合人们需求的尺度效果。有时,“超人尺度”是为了某种特殊的使用功能或取得某些特定效果而不得不采用的(例如北京天安门广场的设计)。但近年来,在我国很多城市新行政中心的设计中,往往采取巨大的尺度来取得“宏伟”的效果,这显然是没有必要的。凡是接近人的地方,特别是在城市的公共空间中,都应该注意体现“宜人性”,因为所谓的“人性场所”首先是空间应具有“人体尺度”。 \x0d\x0a\x0d\x0a002.可达性与易达性 \x0d\x0a\x0d\x0a00城市中目的地与交通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正因为有了吸引人们的目的地,于是才产生了交通;因为有了交通,才使得人们到达目的地变成可能。因此,城市的公共空间具不具备活力是受到其可达性与易达性的影响。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城市的公共空间是由于人们长期以来在某一场所相互活动形成的,包括街道、市场、码头等,由此也反映了公共空间的可达性与易达性的重要性。因此,在创造新的城市公共空间时,必须考虑公共空间与其他区域的交通联系(包括车行交通和步行交通),这是实现公共空间富有活力的重要保证。 \x0d\x0a\x0d\x0a003.混合使用与密度 \x0d\x0a\x0d\x0a00创造活跃和良好的公共空间的另一个关键就是不同的土地用途和人的活动在空间与时间上的集中,而足够的人群和活动密度又常常被认为是空问富有活力的先决条件,也是实现空间混合使用的先决条件。为避免国外许多城市开发实践中被功能分区理论影响而出现的孤立的城市公共空间现象,混合使用已经成为现今一个被广为接受的城市设计目标。 \x0d\x0a\x0d\x0a00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的使用而言,适当的密度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位于城市中心区的公共空间,由于现状条件限制较大,往往形成高密度的区域。尽管高密度有时意味着较低的环境质量,但对于公共空问的使用,适当的高密度意味着将增加人流的接触度——当各种各样的活动和不同类型的人们在同一公共空间中相遇,就大大地激发了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发生的可能性,从而使公共空间变得复杂多变、富有生机。\x0d\x0a\x0d\x0a004.环境质量 \x0d\x0a\x0d\x0a00根据扬·盖尔的交往与空间理论,人们的每一种活动对环境的要求都不相同,其中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都特别依赖于户外空间的质量,当条件不佳时,这些具有特殊魅力的活动就会消失,而在条件适宜的环境里,它们就会健康地发展。由此可见,户外空间的环境质量对空间活力营建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x0d\x0a\x0d\x0a00此外,适度强度的接触是进一步发展成其他交往形式的起点,但在没有纷繁户外活动的情况下,最低限度的接触就不会出现,交往也就无从谈起。与环境质量良好的公共空间相比,质量较差的空间影响了人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因此限制了人与人之间适度强度接触的发生,从而制约了空间活力的体现。反之,我们试想一下,在环境质量良好的公共空间里,无论是在市中心、商业广场,还是在公众娱乐场所,产生人的停留与活动,而人及其活动总是吸引着另一 些人,当人们或在一旁观察,或聚集在其周围,或互相讨论,于是新的交往活动就这样自然地展开了。 \x0d\x0a\x0d\x0a005.公共设施 \x0d\x0a\x0d\x0a00作为城市的公共空间,它的基本功能就是必须满足人们各种活动的需求,因此,健全的公共设施是营建良好公共空间的基本条件。相关的基本公共设施包括:灯具、座椅、邮筒、垃圾箱、站牌、路标、城市地图栏、电话亭、售报亭、候车亭、治安亭、公共卫生问等。 \x0d\x0a\x0d\x0a00建筑与规划设计应为残疾人士及老年人等行动不便者创造正常生活和参与社会活动的便利条件。应该结合残疾人坡道与盲人路引等设施,消除人为环境中不利于残疾人士的各种障碍,创造出平等使用的公共场所,使全体成员都能共享社会进步的成果。 \x0d\x0a\x0d\x0a006.街道家具 \x0d\x0a\x0d\x0a00街道家具指的是城市中的环境小品,是街道空间和景观组织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是体现城市特色与文化内涵的重要部分。彼得·波土曼(Peter Bosselman)认为,街道家具能直接影响行人对场所的感受,提出通过对街道家具的设计,可以增强场所的特色,丰富空间的内涵。 \x0d\x0a\x0d\x0a00除了有助于突显公共空间的个性外,街道家具的组织质量也是衡量城市公共空间品质最基本的标准之一。街道家具同样也能为地区的发展设定质量标准和期望值。但目前由于多方原因,街道家具设计与选择的重要性往往被忽略,无数的街道家具是按照不顾及城市整体空间特色和街道景观的方式进行配置的,结果形成了街道景象视觉和功能上的混乱。 \x0d\x0a\x0d\x0a007.公共文化活动 \x0d\x0a\x0d\x0a00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活动是营建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重要载体。如同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民风习俗一样,城市公共空间也同样需要各种艺术活动的感染和熏陶。从城市自身的角度看,各种有益的公共文化活动不但丰富了城市居民的精神生活,而且是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塑造城市文化形象的重要方法。例如重庆市沙坪坝区三峡广场的“黄桷树下龙门阵”,每每都能吸引大量的人参与,不仅丰富了市民的生活,而且也给原本商业化的步行街注入了文化生机。

广场舞起源于哪里?
提示:

广场舞起源于哪里?

广场舞起源于社会生活,它是人民群众创造的舞蹈。 广场舞是舞蹈艺术中最庞大的系统,因多在广场聚集而得名,融自娱性与表演性为一体,以集体舞为主要表演形式,以娱乐身心为主要目的。包括佳木斯舞步、坝坝舞、水兵舞等。 广场舞是群众在公共场所自发组织的。参加者大多是中老年人,其中大部分是阿姨。广场舞是人们创造的一种舞蹈。它属于人民。由于民族、地区、群体的不同,方舞的形式也不尽相同。 扩展资料:广场舞的现状 从早到晚,中国各地都能看到广场舞者。以山西为例,各县有自己的广场舞,各村有广场舞活动,相继举办了一批广场艺术节。民间舞蹈、芭蕾舞、现代舞等都出现在舞蹈节目中。这些舞蹈非常适合方形表演。因此,方舞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艺术形式。 广场舞可以健身、娱乐,是一项很好的运动。这种民间艺术之花深深植根于广大群众的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世代延续,永续繁荣。 当代广场舞融入现代舞蹈的意识、行为和形式,从而形成具有现代广场舞蹈的风格。在21世纪,广场舞得到了越来越多不同年龄段的人们的肯定。人们开始注意他们的健康。年轻人和老年人的互动也为广场舞增添了许多乐趣。 广场舞作为现代城市广场发展的产物,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种值得关注的社会现象。一方面反映城市社区的完善程度,另一方面反映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活满意度,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标志和标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广场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