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平阳木偶剧的资料!!~~~
平阳县木偶剧团前身为平阳县乐声社傀儡公班,成立于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的仲秋,班主许仁都。许仁都是我县麻步镇人。从少年就拜师学习木偶技艺,由于他聪明好学,在清光绪年间在平阳木偶艺术界就很有名气。他从木偶前台操作(表演)到后台的鼓板、正吹、弹、拉、敲、打,件件精湛。到了民国初期,由于他演艺水平高超,当地就有几十个青年拜他为师,学习木偶戏。大部分都是家族子弟,这么多人不可能跟班学习,于是他一边演出,一边利用农忙歇班演出季节,在家里创办一个木偶科班。一年两期6个月的科班结束,把学员分散到其他兄弟木偶班去跟班实习。这些经正规培训出来的学员,具有一定的木偶基础知识与技艺,受到兄弟木偶班的欢迎。
到了1919年的秋天,从他培养出来的学生中,择取最优秀的徐玉锋、梅玉山、徐家卿、许友食、许家銮等9人,成立了“平阳县乐声社傀儡公班”。
该公班成立之后,他积了几十年的家产全都投入班里的行头建设,由于行头新,班底演员年轻,演艺水平高,演出剧目也较正规,在平阳县境内名声雀起。为了扩大演出市场,省内演至温州、台州、宁波、杭州、金华、丽水、省外演至福建、江西等地。每演一地都受到当地群众的欢迎。因此,该班从诞生之日起,全年就无淡旺季之分,常年到处有人请他们演出。
到1930年,许仁都老师由于劳累多病,在麻步老家病逝。由他的侄子许家卿接任班主。许家卿既是他的内侄又是他的得意门生。
许家卿任班主后,于1932年在鳌江搭乘去台湾经商的货船,赴台湾巡回演出,因为台湾演的大部分是闽南布袋戏和高甲木偶戏,声乐社傀儡公班的提线木偶戏,从剧目、表演风格、音乐唱腔等,有其独特风格,受到了台湾观众的热烈欢迎。在台演出获得一片赞扬声,到处有人争着邀请他们演出,却不料处处受到日本人的刁难与阻挠。一次团内青年演员许友食与日本兵不给演出辩理时,许友食被日本兵打得满身伤痕,全团演职员气愤之极,即离开台湾搭乘商船回到鳌江,许友食由于伤重成疾,造成双目失明,只得离开心爱的木偶班,流落街坊卖唱度日,后在抗日抗争期间,揭发日本侵略者罪行,积极宣传抗日。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平阳乐声社傀儡公班,改为名“平阳县新民提线木偶班”,班主是许家卿与许家銮。他们带着木偶班全体成员,以特别激奋的心情,敲罗打鼓放鞭炮,参加游行队伍,欢庆抗日胜利!
1949年,温州解放,他们即在温州市登记为“温州新民提线木偶剧团”。在温期间,他们从木偶班中首个参加了温州地方戏剧艺人之家,同时团体会员参加温州戏曲协会。艺人总登记时又回到平阳,1955年该团演出的木偶剧《断桥》,被省里选送参加全国木偶皮影戏调演,由许家卿操作许仙,张增周操作白娘子,许家銮操作青蛇,首次晋京演出,大获成功。受到大会领导和专家的一致好评(大会无评奖)。
通过这次晋京演出后,许家卿被吸收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
1958年,许家卿由于年老体弱,辞去团长职务,由团里鼓板师郑桐悻担任团长。1959年省文化厅抽调平阳新民木偶团和平阳布袋剧团赴杭,在杭州国际饭店为波兰等16个国外宾招待演出木偶戏《水漫金山》和布袋戏演出《武松打虎》等剧目,受到外宾们的赞赏与好评。
1963年,平阳新民木偶团带着新编排的《白蛇传》、《牛郎织女》、《智取华山》及现代剧《金沙江畔》、《半夜鸡叫》、《解放一江山》等剧目,在省文化厅统一按排下,在浙江全省巡回演出,每到一地演出上座率爆满,每天平均演出三至四场,仍满足不了观众的要求。
文革期间,进入斗批改干校,后被宣布解散。
1978年,平阳县政府又决定恢复成立“平阳县木偶剧团”,调回被流散的木偶老艺人,同时招收了一批初高中毕业的青年学员,由卓乃金任团长。
1981年,他们新排的木偶儿童剧《时针飞转》,参加全国木偶皮影调演,获得了十三项大奖,该剧还进中南海为招待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作汇报演出,《人民日报》为该剧演出的成功,发表评论文章。
1992年,平阳县木偶剧团第三次晋京演出《水漫金山》,荣获十多项大奖,被文化部领导誉为“艺苑奇葩”。
1997年该团由国家文化部选派参加在墨西哥举办的“第11届国际木偶节”,他们演出了《时针飞转》和《蓝星星之歌》,在那共上演14场,倾倒了数以万计的墨西哥观众。他们在2001年与2002年分别受聘赴法国及东南亚新加坡等国巡回演出。
2003年该团排演的人偶剧《神奇的雀翎》,参加全国第二届木偶“金狮奖”演出,又捧回了剧目、演出两个金奖。
具有800多年历史的平阳木偶戏,在温州南戏的影响推动下,逐步走向发展与成熟。平阳县木偶剧团从1919年的乐声社傀儡公班走到今天,今年已85周岁了。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特别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这古老的木偶戏,终于成了具有温州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扬名中外。
对于传统文化中的皮影戏,你有什么看法?
中国作为文明大国,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文化,这种文化的传承要以群众为载体,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才能传承。其中皮影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一,经过历史沉淀传承至今,继续作为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不应该消失的传统文化影子游戏 皮影戏又称“皮影戏”,是用苏菲或纸板制作的人物剪影演出的民间戏剧形式。玩影子游戏时,艺人通常站在白色幕后操纵影子人,通过明亮光和明暗的结合和乐曲的辅佐讲述故事,使民间乡土气息浓厚,到目前为止有多种发展,各派的表演方式也各不相同。 皮影戏最早出现在书信中,在唐代得到广泛发展,元朝时期传播海外,在欧洲很多地方给当地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到了清朝,皮影戏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皮影戏组也成为了当时很多有钱人争相推崇的对象。 皮影制作要经过皮件选择、皮件制作、手稿、雕刻、装饰等多种过程,然后还要经过手工雕刻、上色等精细程序。皮革的色彩制作使用汉代绸缎画、唐宋寺院壁画等艺术特色,不仅具有古色古香的韵味,还继承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精髓。 皮影戏的表演类型有历史演义服装、神话传说类、爱情故事类等,代表性作品有《白蛇传》 《西厢记》 《水浒传》等。外国人士对中国皮影戏的评价很高,被称为“中国皮影戏等”,皮影戏也长期以来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 皮影戏的发展至今仍面临不少问题,其中皮影戏保存是引起文化遗产继承人关注最多的地方。为了解决阴影褪色和变形问题,现代人倾向于通过相框延长阴影寿命,使皮革的艺术性和装饰性同时提高。皮影戏于2006被列入中国国家级第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后接连获得国内外多项奖项,对皮影戏的传承具有积极意义。
皮影戏是中国历史悠久、流传很广,人们对皮影戏的评价都有哪些?
引言:我国有很多优秀的历史文化瑰宝,皮影戏堪称为当今影视艺术的鼻祖,起源于中国是中国出现最早的戏剧种类之一,它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藏,而在中国,很多的年轻人都不知道皮影艺术是什么,也没有看过皮影戏。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皮影戏是中国历史悠久,流传很广的人们对皮影戏的评价都有哪些? 一、历史底蕴 皮影戏始于秦朝,在宋代被人们广泛学习,在明清时期已经被西方人所周知,山东是中国皮影戏的重要地点,也是中国皮影戏的重要支派,据历史考证,山东皮影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据研究人员发现,春秋时期,公元前400年期间,孔子的得意门生子夏在山东讲学,为吸引更多人听他的演说,子夏讲学被当地人所喜爱,当地人学会了表演影乐的技法,随着时间的推移,影乐教的形式在当地变为影戏,这就是最早的皮影戏。 二、文化传承 皮影人物装饰和主要采用的原材料,都是取自于大自然,最初采用的是树皮和纸浆,后来人们发现动物的皮肤更加结实,具有坚固性和耐用性,上色时主要采用颜色鲜亮的纯色透明颜料,正是由于这些特殊的材质,使得皮影人物道具在后背光罩要下,投影到黑幕上的影子显得晶莹剔透,具有独特的美感。皮影戏人物一般有10多件组合连接而成。 三、取其精华 演皮影戏特别考验人的行为动作能力,和台上的演出能力,要把手中的皮影,演的生动灵活,是皮影戏班水平高低的关键。艺人们都有操纵影人、乐器伴凑合道白配唱同时兼顾的本领。有很多的能人巧匠能够一只手操纵好几个皮影人物,甚至包括一些特殊的道具。
推荐阅读
- ○ 雪人歌词
- ○ 北京兴华机械厂
- ○ 农村养什么致富
- ○ ballad 滨崎步
- ○ 2014世界杯赛程结果表
- ○ 波形弹簧垫圈
- ○ 养生减肥
- ○ 门卫制度
- ○ 落羽松
- ○ 甲状腺微粒体抗体高
最新文章
- ○ 雪人歌词
- ○ 北京兴华机械厂
- ○ 农村养什么致富
- ○ ballad 滨崎步
- ○ 2014世界杯赛程结果表
- ○ 波形弹簧垫圈
- ○ 养生减肥
- ○ 门卫制度
- ○ 落羽松
- ○ 甲状腺微粒体抗体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