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站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购物站 > 物联网 > 正文
2019年8月汶川暴雨交通管制+伤亡最新消息
2019年8月汶川暴雨交通管制+伤亡最新消息
提示:

2019年8月汶川暴雨交通管制+伤亡最新消息

8月20日汶川暴雨,汶川多处道路中断,还有高速部分路段遭遇泥石流。这次暴雨带来的伤亡和损失也很多,下面随着小编一起去看看相关的部分关于暴雨后的相关信息。 交通管制受持续暴雨影响,都汶高速、国道213线(前往汶川茂县)、国道317(前往理县)、省道303(前往卧龙小金)引发泥石流已实行交通管制。 道路交通中断情况: 1.省道303线52KM+400m(卧龙镇鬼岩窝)泥石流。 2.省道303线32KM+100m(卧龙镇箭竹隧道口)垮方,飞石。 3.国道213线2093KM+900M(小地名:青坡村青坡古庙处)于8月20日03:40再次发生大面积塌方。 4.国道317线144KM+200M处(小地名:下庄村委会)发生泥石流。 5.水磨,三江路段发生泥石流。 6.国道213线彻底关泥石流。目前,以上道路已双向中断,降雨仍在持续。 7.高速路G4217汶川绵篪羌峰路段泥石流双向中断。 8.国道317线158km+900m通化中学旁,因持续降雨引发泥石流,造成道路中断。 最新伤亡经初步统计,截至20日19时,暴雨灾害造成17个乡(镇)不同程度受灾。7人死亡(其中汶川县牺牲1名消防员、水磨镇遇难2人、三江镇遇难3人,草坡乡遇难1人),24人失联。 截至8月20日15点,全县已提前成功转移受灾群众及游客3万余人。其中,三江镇安全转移1.3万余人,水磨镇安全转移6000余人,县域北部片区安全转移1万余人。目前,初步估计全县尚有1.3万余名游客(不包括卧龙、耿达)的安全转移工作仍在进行。汶川当地还开放县境内安全的学校、体育馆、广场等公共服务设施,安置受灾群众。

8月汶川暴雨交通管制+伤亡最新消息
提示:

8月汶川暴雨交通管制+伤亡最新消息

8月20日汶川暴雨,汶川多处道路中断,还有高速部分路段遭遇泥石流。这次暴雨带来的伤亡和损失也很多,下面随着小编一起去看看相关的部分关于暴雨后的相关信息。交通管制受持续暴雨影响,都汶高速、国道213线(前往汶川茂县、国道317(前往理县、省道303(前往卧龙小金引发泥石流已实行交通管制。道路交通中断情况:1.省道303线52KM+400m(卧龙镇鬼岩窝泥石流。2.省道303线32KM+100m(卧龙镇箭竹隧道口垮方,飞石。3.国道213线2093KM+900M(小地名:青坡村青坡古庙处于8月20日03:40再次发生大面积塌方。4.国道317线144KM+200M处(小地名:下庄村委会发生泥石流。5.水磨,三江路段发生泥石流。6.国道213线彻底关泥石流。目前,以上道路已双向中断,降雨仍在持续。7.高速路G4217汶川绵篪羌峰路段泥石流双向中断。8.国道317线158km+900m通化中学旁,因持续降雨引发泥石流,造成道路中断。最新伤亡经初步统计,截至20日19时,暴雨灾害造成17个乡(镇不同程度受灾。7人死亡(其中汶川县牺牲1名消防员、水磨镇遇难2人、三江镇遇难3人,草坡乡遇难1人,24人失联。截至8月20日15点,全县已提前成功转移受灾群众及游客3万余人。其中,三江镇安全转移1.3万余人,水磨镇安全转移6000余人,县域北部片区安全转移1万余人。目前,初步估计全县尚有1.3万余名游客(不包括卧龙、耿达的安全转移工作仍在进行。汶川当地还开放县境内安全的学校、体育馆、广场等公共服务设施,安置受灾群众。

四川的地理位置,详细描述一下
提示:

四川的地理位置,详细描述一下

四川省地跨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云贵高原、秦巴山地、四川盆地等几大地貌单元,地势西高东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最高点是西部的大雪山主峰贡嘎山,海拔高达7556米。地形复杂多样。以龙门山一大凉山一线为界,东部为四川盆地及盆缘山地,西部为川西高山高原及川西南山地。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97.46%,除四川盆地底部的平原和丘陵外,大部分地区岭谷高差均在500米以上。最低的东部接近长江三峡处,海拔仅70余米,与贡嘎山相差7400米以上。地表起伏之悬殊,在中国仅西藏、新疆可比。

四川盆地底部地区

四川盆地是我国四大盆地之一,面积17万平方公里,海拔300-700米,四周为海拔1000-4000米的山地所环抱。盆地底部龙泉山以西为川西平原区,由成都平原、眉山-峨眉平原组成。其中,成都平原面积达6200平方公里,是我省最大的平原。龙泉山以东地区为盆地丘陵地貌区。该区地貌条件差异较大,据此又可分为川中方山丘陵、川东平行岭谷区两个地貌亚区。华蓥山主峰海拔1704米,是盆地内最高峰。

四川盆地边缘地区

四川盆地边缘地区地形以山地为主,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3%。其中,又以海拔1500-3000米的中低山地为主,占山地面积的96%左右。该区主要的山脉有:北东缘的米仓山、大巴山;东南缘的大娄山、七曜山、巫山;西北缘、西南缘的龙门山、邛崃山、大相岭等。盆地西南缘的佛教名山峨眉山以及西北缘的道教名山青城山均为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区内最高峰为西部岷山主峰雪宝顶,海拔5588米。该区丘陵和平原较少,零星分布山地之间,平原在当地俗称为坝子。比较有名的有广元坝子、天全坝子等,是当地的农业中心。

川西南山地区川西南山地区

川西南山地区川西南山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部横断山系中段,地貌类型为中山峡谷。全区94%的面积为山地,且多为南北走向,两山夹一谷。山地海拔多在3000米左右,个别山峰超过了4000米。主要山脉有小凉山、大凉山、小相岭、锦屏山。最高峰为石棉、九龙与康定三县交界处的无名山峰,海拔高达5793米。本区东部的大凉山山地为山原地貌。山原顶部海拔为3500-4000米,北部为大风顶,南部为黄茅埂。本区中部的安宁河谷为平原,面积约960平方公里,是我省第二大平原。

川西北高原地区

川西北高原地区为青藏高原东南缘和横断山脉的一部分,地面海拔4000-4500米,分为川西北高原和川西山地两部分。川西北高原地势由西向东倾斜,分为丘状高原和高平原。丘谷相间,谷宽丘圆,排列稀疏,广布沼泽。分布在若尔盖、红原与阿坝一带的高原沼泽是我国南方地区最大的沼泽带。川西山地西北高、东南低。根据切割深浅可分为高山原和高山峡谷区。主要山脉有岷山、巴颜喀拉山、牟尼芒起山、大雪山、雀儿山、沙鲁里山。大雪山主峰贡嘎山海拔7556米,它不仅是四川第一高峰,也是世界著名高峰。

四川气候特点

四川位于亚热带范围内,由于复杂的地形和不同季风环流的交替影响,气候复杂多样。东部盆地属亚热带湿润气候。西部高原在地形作用下,以垂直气候带为主,从南部山地到北部高原,由亚热带演变到亚寒带,垂直方向上有亚热带到永冻带的各种气候类型。复杂多样的气候类型,有利于全面发展四川经济特别是农业生产。

东部盆地全年日照900—1600小时,是全国日照最少的地区。在地域上由西向东递增:盆西900—1200小时,盆中1200—1400小时,盆东1400 -1600小时。在时间上,春夏多于秋冬,盛夏最多。全年太阳总辐射量3100—4200兆焦尔/平方米,其时空分布与日照类似。西部高原全年日照数为2000-2500小时,地区差异不大,仅龙门山区相对少,为1600—2000小时。全年太阳总辐射量多为5000—6800兆焦尔/平方米,属全国光能丰富区之列。西南山地全年日照时数1200—2700小时,较东部盆地多一倍。空间上,由东北向西南部递增;时间上,干季多于雨季。全年太阳总辐射量4000—6200兆焦尔/平方米,除小凉山东侧外,光能资源大于东部盆地。

东部盆地年平均气温14—19℃,比同纬度地区高1℃。一月平均气温3—8℃,盆周略高;四月平均气温15℃—19℃;七月平均气温25℃—29℃,是全年最热月份:十月平均气温15℃-19℃,接近该区年平均气温。四季分明:春季候温10°-21.9°,长约3个月;夏季候温≥22°,长3个多月;秋季候温10℃—21.9℃,长2.5个月;冬季候温<10℃,长3.5 个月。全年日平均气温≥10℃的积温4200℃—6100℃,无霜期280-300天。川西高原主体部分年平均气温<8°C;一月平均气温-5°C左右;四月平均气温5℃—10℃;七月平均气温10℃—15℃;十月平均气温5℃左右。全年无夏,冬季漫长,可分3期:寒期候温≤0℃,冷期候温1.1℃—9.9℃,温凉期候温≥10℃。全年日平均气温≥10℃积温在2000℃以下。川西南山地年平均气温:谷地15℃—20℃,山地5℃—15℃。一月平均气温 5℃,德昌以南谷地10℃—12℃,为全省冬季最暖地区;四月平均气温10℃—24℃;七月平均气温15℃—26℃;十月平均气温10℃—20℃。四季不分明,一般只分两季。全年日平均气温≥10℃,积温德昌以南河谷>4500℃,以北锐减至2000℃。

东部盆地大部年降水量900—1200毫米。但在地域上,盆周多于盆底,盆西缘山地是全省降雨最多之地,为1300—1800毫米;次为盆东北和东南缘山地,为1200—1400毫米;盆中丘陵区降雨最少,为800—1000毫米。在季节上,冬季(12月—2月)降水最少,占全年总雨量的3—5%,夏季(5月—10月)降水最多,占全年总雨量的80%,冬干夏雨,雨热同期。川西高原降雨少,年降水量大部为600—700毫米,金沙江河谷<400毫米。干雨季分明,6月—9月为雨季,降雨占全年总雨量的70—90%;11月—4月为干季,各月降水量小于10毫米。川西南山地降水地区差异大,干湿季节分明。大部年降水800—1200毫米。木里以北与川西北高原接壤,年降水小于800毫米;安宁河东侧与东部盆地相当,年降水1000毫米左右。雨季(6月—9月)降水占全年总降水量的85—90%。

四川主要河流水系

岷江水系:全长735公里的岷江,发源于岷山弓杠岭和郎架岭,是长江上游最大的一条支流之一。她从仙境般的阿坝州走来,向物产丰饶的成都平原而去,一路穿山越岭,奔向大海。她孕育了古老庄重的藏羌风情,造就了泽被千古的都江堰,留下了奇异瑰丽的远古文明,养育了沿河两岸逐其而居的人民…… 岷江的惠泽之功,使她赢得了“天府之国”“母亲河”的誉称。

金沙江水系:金沙江是长江的正源,在四川境内长1375公里。唐古拉山皑皑雪峰下的涓涓细流,汇集成了虎跳峡的滔滔急流,惊涛拍岸。这里是四川省境内自然生态保存完好和彝族、摩梭人风情独特的地区,拥有巨大的水能资源和生态资源。 沱江水系。全长702公里的沱江,因《史记》载“岷江导江,东别为沱”的记述而得名。并被视为岷江的“双生”河流。沱江发源于茂县九顶山,主要流经盆地丘陵地区。沿途土地肥沃,人口集聚,文化悠远,古迹众多,是古蜀文化最集中的地域之一。

嘉陵江水系:嘉陵江是四川水路运输的主要河流,全长1120公里。其支流众多,最大的两条支流是涪江和渠江。涪江发源于岷江雪宝顶,流经绵阳、德阳、遂宁、广安等川中丘陵区;渠江发源于大巴山,又称潜江,流经巴中、达州至渠县三汇镇始称渠江;两江均于合川与嘉陵江汇合。嘉陵江流域是四川古蜀道遗址和三国蜀汉遗迹分布最集中的区域,是四川北部和东部的一条重要旅游线路 。
成都: 成都有位于四川盆地西部的岷江中游地段,其平原面积和丘陵、山地面积几乎各占一半。成都是古蜀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成都气候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多云雾,日照时间短。民间谚语中的“蜀犬吠日”正是这一气候特征的形象描述。景观::"天下山水之观在蜀",巴山蜀水,绚丽多姿,自古为文人学士所景仰。且盆地四周山脉构造各异,景观独特现属重庆市地域,中国最大的河流长江自西向东横切巫山,形成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壮丽多姿,被称为中国的山水画廊。成都是大西南重要的交通枢纽,经济的发达城市繁荣的景象与沿海城市不相上下,比比皆是。

泸州市,四川省辖市,位于四川省东南部川渝黔滇结合部。地理坐标北纬27°39′-29°20′,东经105°08′41〃-106°28′,东西宽121.64千米,南北长181.84千米,幅员12,243平方千米。
内江

内江市位于天府之国的东南部,座落在美丽富饶的沱江之滨。东连重庆,西接成都,南通自贡、宜宾、泸州,北到遂宁、南充,是川东重镇、四川省规划建设的8个大城市之一。

四川的地理环境是怎样的?
提示:

四川的地理环境是怎样的?

四川省位于中国西南腹地,介于东经97°21'~108°33'和北纬26°03'~34°19'之间,地处长江上游,辖区面积48.6万平方公里,居中国第五位,东西长1075公里,南北宽921公里,东西边境时差51分钟。与7个省(区、市)接壤,北连陕西、甘肃、青海,南接云南、贵州,东邻重庆,西衔西藏。是西南、西北和中部地区的重要结合部,是承接华南华中、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中亚南亚东南亚的重要交汇点和交通走廊。 四川位于中国大陆地势三大阶梯中的第一级和第二级,即处于第一级青藏高原和第二级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带,高低悬殊,西高东低的特点特别明显。西部为高原、山地,海拔多在3000米以上;东部为盆地、丘陵,海拔多在500~2000米之间。全省可分为四川盆地、川西高山高原区、川西北丘状高原山地区、川西南山地区、米仓山大巴山中山区五大部分。 四川地貌复杂,以山地为主要特色,具有山地、丘陵、平原和高原4种地貌类型,分别占全省面积的74.2%、10.3%、8.2%、7.3%。土壤类型丰富,共有25个土类、63个亚类、137个土属、380个土种,土类和亚类数分别占全国总数的43.48%和32.60%。 川西高原为青藏高原东南缘和横断山脉的一部分,地面海拔4000~4500米,分为川西北高原和川西山地两部分。川西高原与成都平原的分界线是雅安的邛崃山脉,山脉以西便是川西高原。川西北高原地势由西向东倾斜,分为丘状高原和高平原。丘谷相间,谷宽丘圆,排列稀疏,广布沼泽。川西山地西北高、东南低。根据切割深浅可分为高山平原和高山峡谷区。川西高原上群山争雄、江河奔流,长江的源头及主要支流在这里孕育古老与神秘的文明。其中贡嘎山是四川省最高点,海拔7556米。 四川盆地由连结的山脉环绕而成,位于中国大西部东缘中段,长江上游,囊括四川中东部和重庆大部,是川渝的主体区域,人口稠密,城镇密布。 四川盆地的面积26万余平方公里,占四川行政面积的33%。西依青藏高原和横断山脉,北近秦岭,与黄土高原相望,东接湘鄂西山地,南连云贵高原,盆地北缘米仓山,南缘大娄山,东缘巫山,西缘邛崃山,西北边缘龙门山,东北边缘大巴山,西南边缘大凉山,东南边缘相望于武陵山。这里的岩石,主要由紫红色砂岩和页岩组成。这两种岩石极易风化发育成紫色土。紫色土含有丰富的钙、磷、钾等营养元素,是中国最肥沃的自然土壤。四川盆地是全国紫色土分布最集中的地方,向有“紫色盆地”的美称。四川盆地底部面积约16万平方公里,按其地理差异,又可分为川西平原、川中丘陵和川东平行岭谷三部分。 四川盆地按方位可以细分为川东、川西、川南、川北和川中五部分。 四川河流众多,以长江水系为主。黄河一小段流经四川西北部,为四川和青海两省交界,支流包括黑河和白河;长江上游金沙江为四川和西藏、四川和云南的边界,在攀枝花流经四川南部,在宜宾流经四川东南部,较大的支流有雅砻江、岷江、大渡河、理塘河、沱江、嘉陵江、赤水河。 四川主要的湖泊有邛海、泸沽湖和马湖。 四川气候总的特点是:区域表现差异显著,东部冬暖、春旱、夏热、秋雨、多云雾、少日照、生长季长,西部则寒冷、冬长、基本无夏、日照充足、降水集中、干雨季分明;气候垂直变化大,气候类型多,有利于农、林、牧综合发展;气象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范围大,主要是干旱,暴雨、洪涝和低温等也经常发生。 四川盆地的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即四川盆地及周围山地。该区全年温暖湿润,年均温16~18℃,日温≥10℃的持续期240~280天,积温达到4000~6000℃,气温日较差小,年较差大,冬暖夏热,无霜期230~340天。盆地云量多,晴天少,2013年日照时间较短,仅为1000~1400小时,比同纬度的长江流域下游地区少600~800小时。雨量充沛,年降水量达1000~1200毫米。 川西南山地亚热带半湿润气候区。该区2013年气温较高,年均温12~20℃,年较差小,日较差大,早寒午暖,四季不明显,但干湿季分明。降水量较少,2013年有7个月为旱季,年降水量900~1200毫米,90%集中在5~10月。云量少,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年日照多为2000~2600小时。其河谷地区受焚风影响形成典型的干热河谷气候,山地形成显著的立体气候。 川西北高山高原高寒气候区。该区海拔高差大,气候立体变化明显,从河谷到山脊依次出现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亚寒带、寒带和永冻带。总体上以寒温带气候为主,河谷干暖,山地冷湿,冬寒夏凉,水热不足,年均温4~12℃,年降水量500~900毫米。天气晴朗,日照充足,年日照1600~2600小时。

四川茂县山体垮塌现场的救援还在继续吗?
提示:

四川茂县山体垮塌现场的救援还在继续吗?

没错,四川茂县山体垮塌现场的救援还在继续,因此,这些谣言千万不要转发! 这条山体滑坡瞬间的视频不是茂县的在茂县山体垮塌之后,引起各方关注,大量垮塌现场视频流入微博和微信朋友圈。其中,一条视频“再现”了垮塌的瞬间,触目惊心。视频中,拍摄者在房屋中对着屋外马路对面的山体进行拍摄,忽然,山体开始移动,一群人尖叫后退,随后画面漆黑,再度出现光线后屋内已一片狼藉。 昨天,这条视频已被证实是谣言。 “@四川公安”6月25日通过官方微博辟谣:朋友圈疯传视频不属茂县叠溪灾区,请大家不要乱传。四川警方表示,该视频其实来源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泸溪县武溪镇上堡村一组富农山庄附近发生的一起山体滑坡事故。值得注意的是,这条视频被辟谣的过程中,曾出现过反转。 有媒体在第一次辟谣的时候,曾把它误认为是发生在浙江衢州开化的山体滑坡。后经“@开化发布”纠正,这起滑坡事故视频的真正发生地其实是湖南泸溪。 被埋人数700多人?在山体垮塌、整个村庄被埋之后,被埋在山体之下的村民人数也在网上被大量猜测。虽然官方已经初步公布被埋人数为100余人,并不断及时更新失踪者名单。然而,网络上有人传谣被埋人数并不是官方公布的100余人,而是700余人。 茂县发出召集挖掘机和装载机的网帖? 在6月24日的垮塌事故发生之后,微信朋友圈快速流传着一条求助信息称:“很惨很惨,请茂县附近有挖掘机、装载机的朋友前往救援,一切费用政府会解决。” 阿坝州茂县县委宣传部随后对此辟谣:政府没有发布过类似声明!请大家关注官方,从官方了解最新消息,不要被谣言误导!

茂县山体垮塌现场搜救有什么最新进展?
提示:

茂县山体垮塌现场搜救有什么最新进展?

四川省公安消防总队今天下午5时02分发布消息称,正在茂县叠溪镇新磨村高位山体垮塌现场搜救的消防部队,已搜救出五具遇难者遗体。 目前,消防部门正在继续搜救。在现场的蓝天救援队队长苟少林告诉记者,因为塌方体大,遇难者掩埋较深,有4具尸体都是在下方2米左右的地方挖出来。 据四川省阿坝州应急办下午17点40分左右发布消息,茂县“6.24”高位山体垮塌现场目前共有救援总人数1276人开展救援,并调集就在救灾物资若干,紧急转移安置当地村民66户,265人及游客140余人。 山体垮塌事件回顾:6月24日5点45分,四川省阿坝州茂县叠溪镇新磨村新村组富贵山山体突发高位垮塌。垮塌方量巨大,约800万立方米,堵塞河道约2公里。截止目前,有62户120余人被掩埋。经专家现场踏勘初步分析,这是一起降雨诱发的高位远程崩滑碎屑流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