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站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购物站 > 新零售 > 正文
《张艺谋的作业》读书笔记
《张艺谋的作业》读书笔记
提示:

《张艺谋的作业》读书笔记

《张艺谋的作业》,张艺谋 图/述,方希 执笔。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8.1万字。

这本书源自2010年张艺谋整理东西时意外发现的几十年前拍的照片,以及保存这些照片的念想。这些照片一部分是他在陕西省咸阳市国棉八厂织袜车间当工人时的摄影习作,一部分是他在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上学时做的作业。

这本书记录了张艺谋从一个纺织厂的工人开始自学摄影,后来当上电影导演,包括指导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故事。

全书分22小节,其中1-10节中穿插大量的照片,每张照片后都附有介绍,包括照片名称、拍摄时间、地点及相关背景、技术数据等。

书名所以叫“作业”,是方希的建议,而张艺谋很同意“作业”这个说法,他说,“人生在世,都有一份作业。”这样看来,“作业”有两重含义:一是原义,书中的那些照片就是当年的习作、作业。二是喻义,张艺谋在努力做好他的人生作业。

感触1:把自己当工具

工具化,你就会对别人有用。人有了用,有些东西就不会找到你身上,你就会有空隙生存。

首先迅速让自己成为工具,从张艺谋的成长背景看,这是艰难之下求生的本能。张艺谋有意识让自己工具化,是从给别人抄大字报开始的。他的毛笔字也是从那时候开始练起的。

张艺谋说,“工具不是个坏词儿,有用也是我们这一代人深入骨髓的价值感。恐怕我今天也有这个嫌疑。”

在自我觉醒的时代,把人当工具,是会被指责的。因为我们开始相信人的自由意志和独立个性是尊严的出处,“工具”这个词侮辱了作为人的创造性。

作为组织管理者,我们要坚决抵制将别人工具化。但在做事的时候,我们也会发现,"工具化"并不完全是贬义词,就像张艺谋所说的“对别人有用”,正是一次次深刻理解环境、组织和他人的需要,创造性地满足这些需要,才会一次次获得外力打破见识和能力茧房,并借助体现出了自我价值。

感触2:和自己死磕

张艺谋从喜欢做摄影到上大学,下的全是笨功夫。抄书、照书练、记卡片。每一种看起来不聪明的努力,他都能变成一个习惯。

比如,摄影前辈薛子江在《风景摄影构图》这本书里说,"要最大限度地利用120底片"。张艺谋当成圣旨,捧着照相机一转悠一天,脑子里不停计算,如何最大限度使用底片,而不去依赖拍出来之后的二次裁切。多年精准构图的训练,构成了随时唤起的肌肉记忆,当了导演后,张艺谋在拍摄现场打眼一看就能告诉摄影师,往哪边摇一点,就一点,多一分就不对。

比如,进了电影学院之后,张艺谋揣着卡片看电影,一边看一边摸黑记。光线、影调、构图,觉得什么好记什么,一部电影下来记几十张卡片,回去整理成笔记,时常翻看。四年间观摩的几百部电影都是这么记下来的。

和自己的死磕,在筹备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时体现得淋漓尽致。“除了拍大片的经验、大型演出的场面调度锻炼出来的技术能力之外,是他之前的种种直面、种种死磕,磨炼出的坚忍的意志力,让他可以接下开幕式这个项目”。筹备期间,他拿出了层出不穷的创意,很多东西让人耳目一新,叫好声未停,又被他自己推翻,再来一逼干榨尽最后一点想象空间。

感触3:做好自己的人生作业

张艺谋给人的印象是才华横溢。但他在接受许知远采访时却说,“我不是一个才华型的导演,我是一个用功型的导演。......我的很多能力是后天激发出来的,被验证和锻炼出来的”,“答应了的事就要做好,你必须挺着”。

张艺谋觉得,对于年轻导演而言,第一次的出头露面是自己挣来的,第二次是别人给你机会,抓住这次,下次再抓住,连续三把活儿都成了,你就行了,中间允许你有一部拍砸了,都有可能翻过身来,大家还认你。

他还拿他自己的例子现身说法,《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活着》,连续五部作品,把三大电影节的奖全得了一遍。“有了这些基础,一棵树就长成了,再到后面文化人骂我拍垃圾了,一直在批判,但是批判这么多年,这棵树还是树。”

即便有了这样的底气,作为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总导演,张艺谋还是承担了极大的心理压力。“谢天谢地的心态伴随我很长时间,虚惊一场也好,劫后余生也好,我真没想过自己成了什么国师,好像就真了不起了。都没有。我只觉得,阿弥陀佛,没弄砸。”

张艺谋的自我要求是相当高的,用同学陈凯歌的话来说,只要张艺谋说“还行”、“还成”就已经算是最高评价了。

直到今天,张艺谋还在不断努力,寻求突破,做好并且交出一份份让自己觉得还行的作业。这正是他让人倾佩之处。

读书笔记 | 《张艺谋的作业》
提示:

读书笔记 | 《张艺谋的作业》

适逢2022北京冬奥会之际,别出心裁的开幕式让人眼前一亮。 作为本届冬奥会开闭幕式的总导演,以及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总导演, 张艺谋用他的努力付出,展现给世界了中国的文化与现在。 偶然的机会,遇到这本书,饶有兴致的翻了一遍。 没有太关注摄影的解读,只是想看看他成长的道路上究竟经历了什么, 才让他成为现在的他。 “ 相比同学,尤其是北京同学所受的熏陶,一个外地工人,没看过什么禁书,没有任何艺术家庭背景的老百姓,加上那样一个家庭出身,张艺谋不知道要怎么才能打得上人家的话。 从那以后观摩的每一场电影,张艺谋都揣着一叠母亲给的医学资料卡片,拿着笔,上面放电影,看到好的构图,在黑暗中迅速给画下来,还有一些粗浅的光线、影调,上面都记。一场电影看下来,记下几十个卡片,回去整理。 这种看电影的方式一直到张艺谋大学毕业,四年间的几百部电影,都是这么看下来的。 这是一个人,对自己热爱的事业如饥似渴的样子。 在黑暗里认真的记录,然后回去整理,这样四年如一日的坚持, 他终用自己的勤奋,弥补上了自己曾经缺失的知识。 “ 借来的书不能久留,只有抄。 “我相信一句话,演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 书上说,要搞摄影,最好是自己洗自己放,所以张艺谋也看了很多暗室操作的书,老实说,看不大懂。不管,能借来的都整本儿抄一遍。 “我抄了几十万字。……抄了三年,我似乎懂了一些。”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书抄三年,也让他这个外行,理解了书中有些深奥的道理。 他一直是那样勤奋,一直是那般愣头青一样的坚持, 诠释了勤能补拙,诠释了天道酬勤。 “ “我可不敢说自己想自学导演,人家都在正经学导演,我这么说玩笑开得过分了。 我还是那么个习惯,想做什么,先不声张,做点准备再说。” 四个(导演系都挺有学问的)同学分别给张艺谋开了书单,内容很广泛, 不仅是导演的专业书,也包括文化、哲学、艺术类。 张艺谋发挥学摄影时的苦、土、笨的精神, 把人家提到的书都借来,剩下两年的时间泡在这些书里苦读。 为了自己想要的,他主动请教比自己更厉害的人。 在知识面前,他主动去吃苦,哪怕是用最笨的办法。 成功有时候就是这样, 把机会留给最主动、最好学、最能坚持的人。 “ 张艺谋并不容易被说服,只要是他听进去,觉得有道理,行为上立竿见影。 坚持自己的立场,但不代表油盐不进。 用一种开放的态度,去听取别人的建议。 兼听则明,海纳百川。 “ “今天这个世界没有什么怀才不遇,只要你有才华。 如果你没有出来,那一定是自己的原因。” 是金子就会发光。才华只是你发光的其中一部分理由。 如果还有别的,那就是不断努力地打磨自己,让自己被别人看到。 “ 除了拍大片的经验、大型演出的场面调度锻炼出来的技术能力之外,张艺谋之前的种种直面,种种不离开,种种死磕,磨练出的坚韧意志力,让他可以接下开幕式这个项目。 跟他一起合作过的人,哪怕之前没那么喜欢他,或者没那么喜欢他的电影,后来都对他评价很高。很多反对他的人,之后也对他刮目相看。 死磕自己,绝不松劲。 站在最好的舞台上,就要用最好的努力,充分的展现自己。 这个过程,可能艰辛,可能痛苦, 但只要努力,一定会绽放出最美丽的花朵。 “ 连着熬了一个星期的通宵,张艺谋把自认能代表自己水平的照片放了好几套,精心制作相册,把照片贴上,附上说明。 为了争取一个或有或无的进入电影学院的机会,他认真准备推荐信和自己的作品。 联系各种资源准备作品集,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借别人的材料,躲在厕所里准备,熬一个星期通宵,什么样的困难都可以克服。 最后,还为了确保能把推荐材料提交给有关人员,准备多套方案,以备不时之需。 就这态度,这充分的准备,还有什么理由不成功。 “ “虽然是个边远的电影厂。先去,在逆境中求生存。” 他在逆境中过惯了,总觉得不管多难,只要你扛住,有你的个人意志和坚持,总有一天老天能看到你的努力,给你一线生机。 不会因为前方是困难重重,就放弃前行的信念。 坚持,也许就是不一样的天地。 “ 现在回过头来说,广西厂引进了几个大学生,也给了他们非常好的机会,开风气之先,成立了全国第一个青年摄制组,让这几个刚毕业的学生成为同学中第一批直接掌镜的摄影师和导演。 不过在决定之初,不会有人知道后来会发生什么,他们只知道自己远走蛮荒,离开北京这个文化中心,内心无比失落。 机会,有时候就是误打误撞出来的。 看足球比赛时,有些进球,就是看着机会来了,冲着来球抡一脚,然后不知道怎么的就进球了。 没有人知道当下是否还有最好的选择,也没有人知道这里的未来会发生什么, 在机会面前做最大的努力,就够了。 “ 张艺谋一出校门,制作了半部戏的副摄影,就和其他三个同学单干。 《一个和八个》的剧本不是他们选来的,厂里有这么个剧本,据说领导还比较喜欢,没人拍,他们就去把任务要下来。 “不是说你一开始就有条件和资格去挑个什么东西,有个位置,赶紧占上,先用心做,劈出三板斧给人看看再说。” 当我们能力还不足的时候,不要挑挑拣拣,不要眼高手低。 珍惜每一次机遇,尽全力把握住眼前的机会。 “ 电影审查制度就是存在,这就是一个事实,那就接受它,它是环境的一部分。 如同空气里只有20%的氧气,80%的是氮气和二氧化碳,人依赖氧气生活,但不意味着只能在纯氧环境下喘气。 “接受是我最大的哲学,先接受,再说创新求变。” 接受人生中不可改变的现实,努力将自己能改变的事情做到最好。 “ “商业电影就是寓教于乐。电影人在作品中,正是消费文化的主流,有的放矢地融入你所要表达的思想含义和情感品味,反复给观众提供好的影片,慢慢的,民族电影的个性就会出来,观众的口味也会调整,就能对文化生活层面,有一点好的影响。” 商业电影,毕竟不是以教育为目的的。 逐渐融入百姓的生活,循序渐进的影响人的品味,慢慢的改变人们的思想和认识。 “ “我最在乎的是被人理解,不一定是赞扬,如果理解了你,怎么对你,你都会舒服。” 这是情理之中的话,也是对那些劈头盖脸的批评意思微弱的回应。 面对批评,不回应。 做好自己手里的事情,有时候,也不需要被每个人理解。 当然,能被在乎的人理解,最好。

张艺谋的作业的作者简介
提示:

张艺谋的作业的作者简介

张艺谋,电影导演。1950年出生,1982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当过下乡知青、工人、摄影师。主要电影作品:《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活着》、《有话好好说》、《一个都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英雄》、《千里走单骑》、《满城尽带黄金甲》、《金陵十三钗》等。任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总导演。方希,作家,从事图书出版。1971年生。主要作品:《毒辣端庄》、《毒家蜜方》等。

张艺谋的作业的编辑推荐
提示:

张艺谋的作业的编辑推荐

《张艺谋的作业》编辑推荐:在中国的导演中,张艺谋是最有争议的一个,如果客气一点的话,算之一,不客气的话,就是最。他不断被解读,从开始的推崇版解读,到后来的夹杂着怀疑、讽刺的符号化解读,也许都是误读的不同版本而已。这么多年来,他其实并不沉默。在电影宣传期他会频繁接受采访,他说的话也并不是套话,有内容,有锋芒。但是碎片化的记录,加上强烈风格化的作品,捏出来一个标签化的张艺谋。对于张艺谋的印象,仿佛早已准备好各种态度套餐以供选择。也许我们也可以选择,听听他完整地说一段。这本书提供了一个侧耳细听和侧身观察的视角,提供一个微妙的距离,也许你会看到多少有点陌生的张艺谋,看到造就他的那个时代和命运这条神奇的绳索,不知道绳索的另一端会捏在谁的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