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是什么
亲亲,您好,这边为您查询到 中国现行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社会主义社会人们劳动差别的存在决定了我国现阶段的分配结构。同时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表现在:一是全社会范围的收入分配中,按劳分配占最大比重,起主要作用;二是公有制经济范围内劳动者总收入中,按劳分配收入是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具有如下特点:
除了按劳分配以外,其他分配方式主要还包括按经营成果分配;按劳动、资本、技术、土地等其他生产要素分配。
按劳分配与按劳动要素分配不同,按劳分配只能在社会主义公有制范围内分配。
扩展内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由我国的社会经济条件决定的。
(1)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决定分配结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同时并存的分配结构。
(2)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也决定了分配形式的多样化。由于实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作制、承包经营等实现形式,必然产生按劳分配以外的各种分配收入。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各种生产要素(劳动力、土地、资本、管理)都要有相应的市场评价,这些生产要素的所有者都应得到相应的收入。此外,市场经济中还需要有风险收入、以及通过社会保障获得的收入等等。
总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分配方式的并存,是多种所有制经济、多种经营方式、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机制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摘要】
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是什么【提问】
亲亲,您好,这边为您查询到 中国现行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社会主义社会人们劳动差别的存在决定了我国现阶段的分配结构。同时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表现在:一是全社会范围的收入分配中,按劳分配占最大比重,起主要作用;二是公有制经济范围内劳动者总收入中,按劳分配收入是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具有如下特点:
除了按劳分配以外,其他分配方式主要还包括按经营成果分配;按劳动、资本、技术、土地等其他生产要素分配。
按劳分配与按劳动要素分配不同,按劳分配只能在社会主义公有制范围内分配。
扩展内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由我国的社会经济条件决定的。
(1)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决定分配结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同时并存的分配结构。
(2)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也决定了分配形式的多样化。由于实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作制、承包经营等实现形式,必然产生按劳分配以外的各种分配收入。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各种生产要素(劳动力、土地、资本、管理)都要有相应的市场评价,这些生产要素的所有者都应得到相应的收入。此外,市场经济中还需要有风险收入、以及通过社会保障获得的收入等等。
总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分配方式的并存,是多种所有制经济、多种经营方式、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机制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回答】
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是什么
法律分析:1.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2.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3.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与合法经营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效率优先,兼顾公平4.规范收入分配,克服平均主义,防止两极分化。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持续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更加积极有为地促进共同富裕。
怎么理解分配体制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影响
分配政策和分配制度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制约\x0d\x0a 制约财政收入规模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政府的分配政策和分配体制。经济决定财政,财政收入规模的大小,归根结底受生产发展水平的制约,这是财政学的一个基本观点。经济发展水平是分配的客观条件,而在客观条件既定的条件下,还存在通过分配进行调节的可能性。所以在不同的国家(即使经济发展水平是相同的)和一个国家的不同时期,财政收入规模也是不同的。\x0d\x0a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出现逐年下滑的趋势,直接导因是经济转轨过程中GDP分配格局的急剧变化。据有关部门统计,从最终收入分配格局分析,政府收入的比重1978年为31.3%,到1994年下降为12.0%,下降了19.3个百分点;企业收入所占比重1978年为18.2%,1994年为2l。5%,上升了3.3个百分点,个人收入比重1978年为50.5%,1994年为66.5%,上升了16个百分点。GDP分配格局变化的显著特征是向居民个人倾斜。改革初期,这种倾斜带有补偿性质。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分配模式是“先扣除,后分配”,实行低工资、低收入制度。当时,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最高年份曾高达47%(1960年)。变化是从1979年开始的,当年,同时采取三大措施:即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价格,提高职工工资水平,对企业减税让利。三大措施的实施对财政收入产生了巨大影响,1979年、1980年两年财政收入平均只增长1.2%,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急剧下降。1980年比1978年下降了5.6个百分点,是下降幅度最大的一年。此后继续实行减税让利政策,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继续下滑。\x0d\x0a GDP分配格局变化的原因是复杂的,是国民经济运行中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首先是经济体制转轨的必然结果。分配体制和分配模式是由经济体制决定的,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收统文体制,显然是和市场经济体制不相称的,经济体制转换带来分配体制的转换是必然的。实际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以分配体制改革为突破口的。实践证明,分配体制的改革促进了经济体制的改革,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问题在于,一开始步子迈得大了一些,有序性差了一些,以后在较长时期内继续减税让利,政府也曾作过一些调整,但多是临时性、非规范性措施,没有从根本方针上加以解决,直到1995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一直是下滑趋势。1993年中央采取整顿措施以后,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才相对稳定,到1996年开始停止下滑,并略有回升。其次,GDP分配向个人倾斜,财政收入比重的不断下滑,与分配制度不健全以及分配秩序混乱有直接关系。党和政府的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是明确的,即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但在改革过程中,特别是在改革初期,对这个分配政策的贯彻不是十分有力。居民收入可分为两部分:一是制度内收入或称正常收入,主要是工资、奖金、经营收入和财产收入,这部分收入特别是工资收入目前还处于相对平均状态,据计算,基尼系数仍处于0.23的部位;二是制度外收入或称非正常收入,即所谓灰色收入和黑色收入,这部分收入的特征是透明度差,通过哪些渠道,采取哪些形式,比重有多大,至今仍是若明若暗。例如,大家都说通过利用价差、利率差、汇率差、投机证券、权钱交易而致富的人不少,但这些收入带有很大的隐蔽性。后一部分收入的急剧增长是居民收入差距急剧扩大并形成分配不公的主要原因,而且通过再分配进行调节的难度很大。\x0d\x0a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经济体制改革中调整分配政策和分配体制是必要的,但必须有缜密的整体设计,并要考虑国家财政的承受能力。改革伊始以至于以后多年来对分配政策和分配体制的调整缺乏有序性,存在过急过度的弊病,削弱了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造成资金分散与保证国家重点建设的严重矛盾。因此,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整顿分配秩序,调整分配格局,适当提高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是深化改革中应有的课题。
怎么理解分配体制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影响?
分配政策和分配制度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制约\x0d\x0a 制约财政收入规模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政府的分配政策和分配体制。经济决定财政,财政收入规模的大小,归根结底受生产发展水平的制约,这是财政学的一个基本观点。经济发展水平是分配的客观条件,而在客观条件既定的条件下,还存在通过分配进行调节的可能性。所以在不同的国家(即使经济发展水平是相同的)和一个国家的不同时期,财政收入规模也是不同的。\x0d\x0a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出现逐年下滑的趋势,直接导因是经济转轨过程中GDP分配格局的急剧变化。据有关部门统计,从最终收入分配格局分析,政府收入的比重1978年为31.3%,到1994年下降为12.0%,下降了19.3个百分点;企业收入所占比重1978年为18.2%,1994年为2l。5%,上升了3.3个百分点,个人收入比重1978年为50.5%,1994年为66.5%,上升了16个百分点。GDP分配格局变化的显著特征是向居民个人倾斜。改革初期,这种倾斜带有补偿性质。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分配模式是“先扣除,后分配”,实行低工资、低收入制度。当时,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最高年份曾高达47%(1960年)。变化是从1979年开始的,当年,同时采取三大措施:即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价格,提高职工工资水平,对企业减税让利。三大措施的实施对财政收入产生了巨大影响,1979年、1980年两年财政收入平均只增长1.2%,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急剧下降。1980年比1978年下降了5.6个百分点,是下降幅度最大的一年。此后继续实行减税让利政策,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继续下滑。\x0d\x0a GDP分配格局变化的原因是复杂的,是国民经济运行中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首先是经济体制转轨的必然结果。分配体制和分配模式是由经济体制决定的,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收统文体制,显然是和市场经济体制不相称的,经济体制转换带来分配体制的转换是必然的。实际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以分配体制改革为突破口的。实践证明,分配体制的改革促进了经济体制的改革,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问题在于,一开始步子迈得大了一些,有序性差了一些,以后在较长时期内继续减税让利,政府也曾作过一些调整,但多是临时性、非规范性措施,没有从根本方针上加以解决,直到1995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一直是下滑趋势。1993年中央采取整顿措施以后,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才相对稳定,到1996年开始停止下滑,并略有回升。其次,GDP分配向个人倾斜,财政收入比重的不断下滑,与分配制度不健全以及分配秩序混乱有直接关系。党和政府的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是明确的,即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但在改革过程中,特别是在改革初期,对这个分配政策的贯彻不是十分有力。居民收入可分为两部分:一是制度内收入或称正常收入,主要是工资、奖金、经营收入和财产收入,这部分收入特别是工资收入目前还处于相对平均状态,据计算,基尼系数仍处于0.23的部位;二是制度外收入或称非正常收入,即所谓灰色收入和黑色收入,这部分收入的特征是透明度差,通过哪些渠道,采取哪些形式,比重有多大,至今仍是若明若暗。例如,大家都说通过利用价差、利率差、汇率差、投机证券、权钱交易而致富的人不少,但这些收入带有很大的隐蔽性。后一部分收入的急剧增长是居民收入差距急剧扩大并形成分配不公的主要原因,而且通过再分配进行调节的难度很大。\x0d\x0a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经济体制改革中调整分配政策和分配体制是必要的,但必须有缜密的整体设计,并要考虑国家财政的承受能力。改革伊始以至于以后多年来对分配政策和分配体制的调整缺乏有序性,存在过急过度的弊病,削弱了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造成资金分散与保证国家重点建设的严重矛盾。因此,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整顿分配秩序,调整分配格局,适当提高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是深化改革中应有的课题。
推荐阅读
- ○ 最新最优拆解新零售的未来发展 可以通过搭建全渠道新零售体系
- ○ 雪球也能爆炸 吉格斯
- ○ 江西华伍
- ○ pvc电线管价格
- ○ 大齿轮厂家
- ○ 君威汽车
- ○ 开业礼品
- ○ 芬迪诗
- ○ pvc背包
- ○ 倩碧宛若新生
最新文章
- ○ 最新最优拆解新零售的未来发展 可以通过搭建全渠道新零售体系
- ○ 雪球也能爆炸 吉格斯
- ○ 江西华伍
- ○ pvc电线管价格
- ○ 大齿轮厂家
- ○ 君威汽车
- ○ 开业礼品
- ○ 芬迪诗
- ○ pvc背包
- ○ 倩碧宛若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