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站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购物站 > 知识百科 > 正文

目录

1,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到底有哪些?

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到底有哪些?

自经济学产生开始,经济学家就不断探索经济增长的原因、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以及经济增长的途径。不过,尽管早期的许多经济学家,如A.Smith、K.Marx、D.Ricardo等,均对经济增长理论进行了深刻的探索。但真正建立起经济增长理论现代形式的却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经济学家Harrod与Domar。Harrod与Domar将Kenyes所发展起来的宏观经济学动态化,从而将经济增长理论引入了所谓的现代经济学。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造成生产逐年扩大的原因有两个。其一是投入生产的资本不断增长;其二是资本使用的效率不断提高。在再生产和资本积累的过程中,小的改良日积月累,最终促成生产的整个模式完全改观。也就是说,资本在改良中逐步积累,生产力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发展。可见,马克思特别强调生产资本的积累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亚当·斯密(1776)在《国富论》中分析了一国财富增加的途径,认为只有通过经济增长才能实现财富的增加。而社会财富的增加则会导致由人均国民产值的提高表现出来的个人财富的增加。他认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由社会分工引起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生产劳动时间占全部劳动时间的比例是决定国民财富增长的主要因素。在如何实现国民财富增加的途径问题上,他强调了资本积累和资本的正确配置,这实际上也是强调了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 关于资本的内涵,亚当·斯密认为不仅包括机器和工具、建筑物、改良的土地,而且还包括社会上一切人所学到的有用才能,这种才能对个人和个人所属的社会都是财产的一部分。可见,亚当·斯密的思想中已经隐含有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关于人力资本的雏形。 假定Q是上一年度的国民收入,a为上一年度国民收入中用于雇佣生产劳动者的比例,w表示生产劳动者的工资水平,则本年度生产劳动者的人数为aQ/w。再假定本年度每个生产劳动者的产出为p,则本年度的国民收入为p(aQ/w) 。所以,本年度的经济增长率为(ap/w)-1。可见,雇佣的生产工人在全部劳动中的比例a越大,劳动生产率p越高,工资水平w越低,经济增长率越高。 大卫·李嘉图(1817)在《政治经济学与赋税原理》中也涉及经济增长问题,他也强调了资本积累在经济增长中的动力作用,认为如果没有投资产生的资本积累,经济就不可能增长,增长过程就会停止。 李嘉图认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口将大规模增加,从而导致对谷物的需求日益增加,最终使得耕地趋于贫瘠。假如没有生产技术进步抵消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则主要生活资料(谷物)的价值(进而价格)将趋于上升,货币工资随之增加,利润率相应下降,但实物地租与货币地租将日益提高。利润率的下降会打击资本积累的意愿,储蓄从而资本积累的降低会导致经济的衰退,最终整个国民经济会进入年复一年地以土地等自然资源为主要资本进行简单再生产的静止不增长状态。 马歇尔(1890)认为,投资者对于当前消费的延迟以及企业家对于工商企业的组织管理导致生产率的提高和社会财富的增长。在这个过程中,劳动工资会随之提高,劳动者借以分享财富增长所带来的福利。 熊彼特(1912)认为,企业家的创新是推动社会财富增加的基本因素。所谓创新就是新的生产技术、新的产品、新的市场、新的材料以及新的生产组织形式的发现过程。而创新精神及其创新成果的枯竭就是经济增长的末日。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主流源于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或称就业理论)本是一个短期静态的分析体系,他所研究的对象是一个处于萧条状态的经济体,因此他更为关心经济的稳定(即供求的平衡)而不是经济的增长,他企图解决的是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则企图在这个基础上将凯恩斯主义的分析体系长期化、动态化。 我之所以强调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以凯恩斯的短期静态(或比较静态)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为基础,是因为假若我们有必要谈论经济增长问题,那一定是由于我们已经充分地发挥出现有资本存量的生产能力,已经不存在凯恩斯所苦恼的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了。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主要包括储蓄、投资、要素投入数量、不同要素之间的投入比例关系、要素投入量与产出量之间的关系以及技术进步的效应等。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用(宏观)生产函数来刻画特定经济体当中的产出量与生产要素投入量及技术水平之间的关系。如果不考虑储蓄的影响,则可以说,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的增加以及技术的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具体地,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表述为: 经济增长率=技术进步率+资本投入的增长率×资本的产出弹性+劳动投入的增长率×劳动投入的产出弹性 从短期来看,储蓄的增加是实现经济均衡的累赘,因为它会造成有效需求的萎缩。但从长期来看,储蓄的增加乃利好,因为没有投资不可能有经济增长,而投资源于储蓄。美国经济史学家罗斯托(W.W.Rostvn,1958)认为,处于传统社会的国家,只要把它的国民收入的15%至20%储蓄起来用于投资,经济增长率就会迅速提高,该社会就很可能顺利地渡过起飞阶段,进入现代化社会。 在短期里,投资的作用仅在于以乘数的方式增加有效需求,我们称之为投资的需求效应。这时可以忽略投资对于资本存量从而生产潜力的影响,也即假定资本存量和技术水平都保持不变。但在长期里,扩大投资势必增加资本存量从而增强供给能力,我们称之为投资的供给效应。这就意味着,在长期里,有效需求必须持续增加才有可能维持经济的均衡。实际上,就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来说,不能指望增加投资或消费,因为消费与投资双低迷正是经济萧条的基本特征,这个时候,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拓展出口可能是解决需求不足问题的唯一选择。因此,投资量的调整其实是一个应该在长期分析中考虑的问题。 总而言之,归纳经济学当中不同学派的观点,我认为,包括人力资本在内的资本积累(投资)和技术进步乃经济增长之本。

2,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有哪些

  经济增长:国民收入的增长其基础是技术进步、制度变革和意识形态的调整。是指一国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即国民生产总值(gnp)的增加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

  (1)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宏观经济增长,即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产品量和服务量的增加。(2)决定经济增长的直接因素:

  一是投资量。一般情况下,投资量与经济增长成正比。

  二是劳动量。在劳动者同生产资料数量、结构相适应的条件下,劳动者数量与经济增长成正比。

  三是生产率。生产率是指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利用的效率。提高生产率也对经济增长直接作出贡献。

  三个因素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大小,在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或不同的阶段,是有差别的。一般来说,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或阶段,生产率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或阶段,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增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

  2.实现较快经济增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量度经济增长速度快慢的指标是经济增长率。

  (2)我国实现经济较快增长的必要性在于:

  第一,现在我国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在国民生产总值的总量和人均量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只有实现较快的经济增长,才能逐步赶上并最终超过它们。

  第二,我国人民现在的生活水平不高,生活质量比较差。只有实现经济较快的经济增长,才能较快地增加人民群众的收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第三,我国目前也面临着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失业、社会保障、环境污染等),没有较快的经济增长也难以解决。

  (3)我国经济实现较快增长的可能性在于:

  第一,资源条件比较有利。(可以从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资金积累的潜力等多方面进行分析)

  第二,制度条件良好。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建立,为迅速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创造了根本性条件;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是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强大推动力。

  第三,国际条件有利。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给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有利的条件,为我国开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加快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3.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1)科学技术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它一旦加入生产过程,就转化为物质生产力。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技术进步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

  技术进步通过两种途径来推动经济增长:

  一是技术进步通过对生产力三要素的渗透和影响,提高生产率,推动经济增长。

  二是在高科技基础上形成的独立的产业,其产值直接成为国民生产总值的组成部分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

  (2)我国实现技术进步的途径:

  第一,从我国国情出发,实施正确的科学技术发展战略。

  第二,着重发展关键技术。

  第三,改革科技体制推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索洛增长模型的假设{①生产和供给方面:Y=F(K,L),劳动和资本可以平滑替代,规模报酬不变,稻田条件(公式),在生产函数两边同除以L——y=F(k,1)=f(k),所有符号均代表人均产量;需求方面:y=c+i,c=(1-s)y,y=(1-s)y+i,i=sy=s f(k)},资本存量的变化{△k=i-δk= s f(k)-δk},投资、折旧和资本存量的“稳态”(图3.4),储蓄率对稳态的影响,资本积累能提高产出水平,但是无法实现经济持续增长,“黄金律水平”{c*=f(k*)-δk*,条件:MPK=δ},一个经济肯定会自动收敛于一个稳定状态,但并不会自动收敛到一个“黄金律水平”的稳定状态
  在长期,一个经济的储蓄率决定其资本存量规模,从而决定其产出水平。储蓄率越高,资本存量就越多,产出也越多。储蓄率的提高导致一个迅速增长的时期,但最终当达到新的稳定状态时增长减缓。因此,虽然高储蓄率产生了稳定状态的高产出水平,但其本身不能造成持续的经济增长。
  是稳定状态消费最大化的资本水平被称为黄金律水平。如果一个经济的资本大于黄金律稳定状态,那么,减少储蓄就会增加所有事点上的消费。相反,如果经济的资本小于黄金律稳定状态,那么,达到黄金律就要求增加投资,从而减少现在一代人的消费。
  一个经济的人口增长率是决定生活水平的另一个长期因素。人口增长率越高,人均产出水平越

  哈罗德-多马模型即“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Harrod-Domar model),R.哈罗德和E.多马分别提出的发展经济学中著名的经济增长模型,基于凯恩斯理论之上,出现于1929-1931年大危机之后不久,但不是经济增长理论的“正统”理论,因为模型结论是“经济增长是不稳定的”。

  模型内涵
  表示法一
  G = S·V

  G是经济增长率,S是资本积累率(储蓄率或投资率),V是产出-资本比。

  表示法二
  ΔY/Y = s ×ΔY/ΔK

  其中:Y——产出,ΔY——产出变化量,ΔY/Y——经济增长率;s——储蓄率;ΔK——资本存量K 的变化量。ΔY/ΔK——每增加一个单位的资本可以增加的产出,即资本(投资)的使用效率。

  在模型中假设:储蓄等于投资,而投资又等于资本存量K 的变化量ΔK。可见,经济增长率与储蓄率成正比。

  表示法三
  ΔY/Y = I/Y ×1/k = s/k

  其中:s——储蓄率,k——资本边际系数,等于I/Y(投资/产出),假设为常数。

  模型结论
  增长率随储蓄率增加而提高,随资本-产出比扩大而降低。
  经济的增长路径是不稳定的。
  模型结论的解释
  在完全就业条件下的增长稳定性取决于“人口增长率”gN、“实际经济增长率”gA和“有保证的经济增长率”gw之间的关系。

  完全稳定增长的条件
  完全稳定增长的条件:gA=gw=gN

  此条件不能自发实现
  若gA>gw,则实际资本-产出比低于投资者意愿的资本-产出比,投资会进一步增加,实际经济增长率进一步提高,直至达到劳动供应的极限
  若gA<gw,则实际资本-产出比高于投资者意愿的资本-产出比,投资会降低,实际经济增长率降低,经济中出现失业
  该模型的意义
  该模型突出了发展援助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通过提高投资(储蓄率)来促进经济增长——

  通过资本转移(发展援助)能够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
  发展援助通过技术转移降低资本系数(k),即提高资本生产率(1/k)来促进经济增长。
  对该模型的批评评论
  模型假设一:储蓄能够有效地转化为投资;
  模型假设二:该国对外国的资本转移(发展援助)具有足够的吸收能力
  这两条假设在发展中国家常常不具备
  资本系数k不是常数,而且可以通过通货膨胀和景气来调控。

  哈罗德一多马模型
  把经济增长作为一个独立的、专门的研究领域。是从英国经济
  学家哈罗德和美国的经济学家多马开始的。我们这里以哈罗德经
  济增长模型为代表。
  哈罗德经济增长模型理论是建立在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均衡
  理论基础上的。哈罗德在建立其增长模型时做了如下假设:
  1.社会只生产一种产品,这种产品既可以是消费品,也可以是
  投资品。
  储蓄倾向不变,所以边际储蓄倾向和平均储蓄倾向是相等的。
  3.资本一劳动比率固定不变,因而资本产量比率也不变,即原
  有资本的生产率必然等于新投入资本的生产率。
  4.社会生产过程中只使用劳动力和资本两种生产要素。且两
  种要素之间不能相互替代。
  5.技术状态既定,不存在技术进步。
  哈罗德在上述假设条件下将经济增长抽象为三个宏观经济变
  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第一个变量是经济增长率,用G表示;第二个
  变量是储蓄率,用s表示;第三个变量为资本一产出比率,用v表
  示。数学表达式为:C,=s/v。从式中可以看出:一国的经济增长率与
  该国的储蓄率成正比,与该国的资本一产出比率成反比。
  另外,哈罗德将经济增长率分为实际增长率、均衡增长率和自
  然增长率。实际增长率就是社会实际达到的经济增长率,值得注意
  的是。在一般情况下,实际增长率不能用哈罗德模型的基本公式来
  计算,这是因为实际经济状况并不满足哈罗德的前提假设。比如储
  蓄不等于投资。均衡增长率就是哈罗德提出的有保证的增长率。它
  所对应的是合意的储蓄率和合意的资本一产出比率,因此,在实现
  均衡增长率的情况下,由于实现了充分就业的有效需求水平,且形
  成的生产能力得到充分利用,所以,就各年情况而言,产量或收入
  达到最大值时,社会上既无失业又无通货膨胀。自然增长率是在人
  口和技术都不发生变动的情况下,社会所允许达到的最大增长率。
  34 北方经济·2oo6年第6期
  哈罗德认为,当实际增长率和均衡增长率发生偏差时.会导致经济
  短期波动。而当均衡增长率和自然增长率发生偏差时。则会导致经
  济长期波动,而且一旦偏差发生,就有自我加强的趋势。因此要实
  现实际增长率等于均衡增长率并等于自然增长率的长期均衡增长
  几乎是不可能的,常被形象地称为“刃锋式”的经济增长

3,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是什么?

投资、消费、出口比喻为拉动GDP增长的“三驾马车”,这是对经济增长原理最生动形象的表述。 内需是指内部需求,即就是本国居民的消费需求,它是经济的主要动力;投资是指财政支出,即政府通过一系列的财政预算包括发行国债,对教育,科技,国防,卫生等事业的支出,是辅助性的扩大内需。 出口是指外部需求,即是通过本国企业的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扩大自己的产品销路。 在出口方面,尽管名义出口增长额维持正常水平,但剔除出口价格变动的实际出口增长率都在趋势性的下降之中。毫无疑问,土地和劳动力等要素成本的上升、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以及中国主要贸易伙伴经济减速都在影响着中国的出口表现。 扩展资料: 由于传统三大投资领域全面减速,产能过剩和债务约束问题严重;传统“衣食住行”消费也在一定程度上趋于饱和,官方说法是“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 全球总需求增长放缓以及国内劳动力成本优势消退,也使得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减弱。我国的经济增长逐渐从靠老的三驾马车拉动,转向新三驾马车。新的三驾马车则是深度城市化、消费升级和“一带一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驾马车

4,宏观经济学的增长是指什么

宏观经济指总量经济活动,即国民经济的总体活动。 是指整个国民经济或国民经济总体及其经济活动和运行状态,如总供给与总需求;国民经济的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国民经济中的主要比例关系;物价的总水平;劳动就业的总水平与失业率;货币发行的总规模与增长速度;进出口贸易的总规模及其变动等。 一般认为此词1933年由挪威经济学家RAGNAR FRISCH(1895--1973年)在建立“宏观经济学”时所提出。 宏观经济的主要目标是高水平的和快速增长的产出率、低失业率和稳定的价格水平。

5,我们如何定义经济增长的

一般说来,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生产商品和劳务能力的增长。如果考虑到人口增加和价格的变动情况,经济增长还应包括人均福利的增长。美国经济学家S·库兹涅茨给经济增长下了一个经典的定义:“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可以定义为给居民提供种类日益繁多的经济产品的能力长期上升,这种不断增长的能力是建立在先进技术以及所需要的制度和思想意识之相应的调整的基础上的。”S·库兹涅茨从其定义出发,根据历史资料总结了经济增长的6个特征:1、按人口计算的产量的高增长率和人口的高增长率。经济增长最显著的特点就在于产量增长率、人口增长率、人均产量增长率三个增长率都相当高;2、生产率的增长率也是很高的。生产率提高正是技术进步的标志;3、经济结构的变革速度是高了;4、社会结构与意识形态结构迅速改革;5、增长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扩大;6、世界增长是不平衡的。经济增长一般被定义规定为产量的增加,这里,产量既可以表示为经济的总产量,也可以表示为人均产量。经济增长的程度可以用增长率来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