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站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购物站 > 知识百科 > 正文

目录

1,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

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

短期效应和长远利益相结合。十大措施的出台,是为了有效应对当前的国际金融海啸及其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冲击,需要尽快见效。但实际上,十大措施中,很多内容已经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计划”,原本就是着眼长远的举措。诸如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文化教育事业发展、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等,都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调控经济和改善民生相结合。十大措施是应对当前经济形势而打出的有力“组合拳”。但其中至少有五项以上与民生问题密切相关,比如加快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各项工作;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等。
  刺激经济和经济转型相结合。刺激经济诚然是当务之急。但是,我国坚持扩大投资规模与优化结构并重,诸如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加快发展民生短板、文化教育短板等举措,都是有利于促进整体经济发展转型的。
  着眼国内和为国际社会做贡献相结合。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期待她为由世界最大的发达国家美国肇始的这场金融风暴承担过大的责任,是不切实际的。中国仍然必须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着眼、着力搞好国内经济,确保中国社会稳定、民生改善和经济持续发展,这就是对世界最大的贡献。
  增强信心和赢得民心相结合。初步匡算,十大措施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如此大规模的投资,如此明确的举措,必然能够极大地增强国民乃至国际社会应对金融风暴的信心。与此同时,十大措施都是利国利民之举,充分体现了对百姓的照顾,必然能最大地赢得民心。而民心的支持又会进一步增强政府的信心,这将形成良性循环。
  应对风险与抢抓机遇相结合。国务院会议强调,尽管我们面临不少困难,但我国内部需求的潜力巨大,金融体系总体稳健,企业应对市场变化的意识和能力较强,世界经济调整为我国加快结构升级、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人才等带来新的机遇。从十大措施来看,国务院部署抓紧启动一批新的建设项目,办成一些群众期盼、对国民经济长远发展关系重大的大事等一些积极进取的举措,通过抢抓机遇战胜风险的战略意图十分明显。
  稳定出口与扩大内需相结合。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出口增速回落4.8个百分点,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比上年同期减少1.2个百分点。因此,尽可能稳定出口形势是重要的考量,但是,更重要的还是利用中国内部需求潜力巨大的特有优势,加强扩大内需。从长远来看,能够保证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关键就是国内需求能否拉动。
  促进增长和深化改革相结合。十大措施的出台和推行,坚持既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又有利于推动结构调整;既有利于拉动当前经济增长,又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后劲。诸如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等等,都将进一步推动原本就倍受关注的改革进程。

2,中国如何应对金融危机?

1 深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一国汇率制度的选择应该顺应不同时期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和金融制度的特征而适时主动调整。中国渐进主义的改革路径,决定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也必然是渐进型的。目前人民币汇率还不适合完全自由浮动,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要继续深化和推进,进一步健全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逐步扩大汇率弹性区间,以增强汇率对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节能力,发挥汇率作为金融危机缓冲器的作用。

  2 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
资本自由流动这把双刃剑,在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包藏着巨大风险。发达国家的资本自由流动是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完善程度和金融监管水平相适应的。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资本项目对外开放要慎之又慎,如果在条件不具备或者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贸然实行资本项目的自由兑换,当国际游资流入时,运用不当将使本国经济陷入困难,如果一有风吹草动引起大量资金外流,本国将面临对外支付的困难。

  3 尽快建立充分成熟的国内资本市场
目前,大量流入的外商直接投资和数据巨大的外债,已对人民币形成压力。如果要避免因为过分依赖外商投资带来的潜在风险,中国就必须尽全力发展自己的资金市场。只有国内资本市场越活跃,中国对外资的依赖程度才会越低。因此,我们应该加快发展新的融资市场的步伐。

  4
坚持正确的利用外资政策,合理控制外债规模和外债结构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最快和最富活力的国家之一,也已连续数年成为发展中国家中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外资的大量涌入的确弥补了国内资金缺口,也支持了重点项目或大型项目的建设。但与此同时,也对我国的外资和债务管理提出了更为严峻的课题。首先,我国必须将外债规模确定并维持在一个适度或合理的水平上,即借用外债既要考虑本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对外债偿付能力和消化吸收能力,不能盲目大量向外举债。

  5 维持国际收支平衡,保持充足的外汇储备,提高国家经济的抗风险能力。

3,中国如何应对金融危机

1)货币政策则从2008年7月份就及时进行了较大调整。调减公开市场对冲力度,相继停发3年期中央银行票据、减少1年期和3个月期中央银行票据发行频率,引导中央银行票据发行利率适当下行,保证流动性供应。
(2).宽松的货币政策。9月、10月、11月、12月连续下调基准利率,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率的下降,贷款基准利率的下降,目的是增加市场货币供应量,扩大投资与消费。
(3)2008年10月27日还实施 首套住房贷款利率7折优惠;支持居民首次购买普通自住房和改善型普通住房。
(4)取消了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的约束。
(5)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灾区重建、“三农”、中小企业等贷款。
(6)促进对外贸易:进出口行业是首当其冲地受到影响,并且从业人员众多(据统计已达亿人)。一是增加出口退税;二是人民币升值,都是增加出口竞争力的手段;
(7)对外经济合作与协调(如中日韩之间的货币互换等) 。
以上为主要的货币政策,其他政策
(1)宽松的财政政策:减少税收(已实施了证券交易税的下降和利息税的取消),扩大政府支出(40000亿拉动内需正在实施中);
(2)促进对外贸易:进出口行业是首当其冲地受到影响,并且从业人员众多(据统计已达亿人)。一是增加出口退税;二是人民币升值,都是增加出口竞争力的手段;
(3)减少企业负担:劳动法的调整等;
(4)加强公共财政的社会保障/医疗等方面的支出,保持社会经济发展环境的稳定.
(5)产业振兴计划.

4,中国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这是 温 家 宝 总 理达沃斯论坛2009年年会上所作的题为《坚定信心 加强合作 推动世界经济新一轮增长》发言,其中介绍了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

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危机中采取了积极负责的态度。把扩大国内有效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基本立足点。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取向,果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迅速出台扩大国内需求的十项措施,陆续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政策,形成了系统完整的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这个计划包括:

  一是大规模增加政府支出和实施结构性减税。中国政府推出了总额达4万亿的两年计划,规模相当于2007年中国GDP的16%。主要投向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民生工程、铁路交通等基础设施、生态环保等方面的建设和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这里既有“十一五”规划内加快实施的项目,也有根据发展需要新增的项目。这个计划经过了科学论证,在资金保证上作了周密的安排,其中中央政府计划投资1.18万亿元,并带动地方和社会资金参与建设。中国政府还推出了大规模的减税计划,主要是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出台中小企业、房地产交易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等措施,取消和停征10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一年可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约5000亿元。

  二是大频度降息和增加银行体系流动性。中央银行连续5次下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其中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累计分别下调1.89和2.16个百分点,大幅度减轻企业财务负担。连续4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大型金融机构累计下调2个百分点,中小型金融机构累计下调4个百分点,共释放流动性约8000亿元,使商业银行可用资金大幅增加。我们还出台一系列金融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扩大贷款总量,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三农”、中小企业等方面的金融支持。

  三是大范围实施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我们抓住机遇全面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制定汽车、钢铁等重点产业的调整和振兴规划,既着眼于解决企业当前存在的困难,又致力于产业的长远发展。采取有力措施,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先进生产力,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资源配置效率。我们鼓励企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支持企业广泛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调整产品结构,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提高生产经营水平。我们不断完善和落实金融支持政策,健全信用担保体系,放宽市场准入,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四是大力度推进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加快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特别是16个重大专项,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为中国经济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推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群,创造新的社会需求,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是大幅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我们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失业保险金和工伤保险金的标准,提高城乡低保、农村五保等保障水平,提高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今年,中央财政用于社会保障和就业的资金投入增幅将大大高于财政收入的增幅。我们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力争用三年时间基本建成覆盖全国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预计三年内各级政府将为此投入8500亿元。我们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正在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规划发展纲要。今年将进一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标准,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提高中小学教师待遇,继续促进教育公平和优化教育结构。我们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特别是出台了促进大学毕业生和农民工就业的各项措施,进一步开辟公益性就业岗位,千方百计减缓金融危机对就业的影响。

  总的看,这些重大政策措施,注重标本兼治、远近结合、综合协调、相互促进,把扩大国内需求、调整振兴产业、推进科技创新、加强社会保障结合起来,把增加投资和刺激消费结合起来,把克服当前困难和促进长远发展结合起来,把拉动经济增长和改善民生结合起来,对于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应对危机,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5,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我国政府应采取哪些措施扩大内需刺激消费

实施积极财政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
  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为企业减负1200亿元
  国务院5日召开的常务会议再出刺激经济的十项重磅措施。会议确定的一系列投资安排,初步匡算将在2010年底之前需投资约4万亿元。这对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将起到直接刺激作用。
  “扩大投资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这是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的要求。会议认为,近两个月来,世界经济金融危机日趋严峻,中国必须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形势。当前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更加有力的扩大国内需求措施。
  会议确定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一是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大对廉租住房建设支持力度,加快棚户区改造,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
  二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沼气、饮水安全工程和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完善农村电网,加快南水北调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三是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客运专线、煤运通道项目和西部干线铁路,完善高速公路网,安排中西部干线机场和支线机场建设,加快城市电网改造。
  四是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推进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
  五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加强重点防护林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支持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建设。
  六是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支持高技术产业化建设和产业技术进步,支持服务业发展。
  七是加快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各项工作。
  八是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提高明年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提高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等标准,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低收入群体等社保对象待遇水平,增加城市和农村低保补助,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和优抚对象生活补助标准。
  九是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鼓励企业技术改造,减轻企业负担1200亿元。
  十是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取消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限制,合理扩大信贷规模,加大对重点工程、“三农”、中小企业和技术改造、兼并重组的信贷支持,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巩固消费信贷增长点。
  初步匡算,实施上述工程建设,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为加快建设进度,会议决定,今年四季度先增加安排中央投资1000亿元,明年灾后重建基金提前安排200亿元,带动地方和社会投资,总规模达到4000亿元。
  此前10月21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已经核准了公路、机场、核电站等一批建设项目,决定加快南水北调中、东线一期工程建设进度。
  对于上述十项措施,法国巴黎银行亚洲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陈兴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认为,这说明中国政府已充分认识到经济下行的风险,希望通过拉动内需来稳定经济增速。同时,这也是中国政府已经对国际社会作出的承诺。而现在的政策只是初步的,应还有后续政策出来。
  资深投资策略分析师梁福涛博士认为,由于总体支出增加,明年国债供给的规模也会增加。对基础设施和消费的财政支出,有利于扩大内需。然而其作用有多大,取决于这些政策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或者效用有多大。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非国有经济比重上升,以及财政支出重点在于基础设施等,其对经济增长贡献及业绩的贡献,可能比上一个周期会有下降。至于信贷放松的影响,其效果可能因为银行惜贷而打折。
  财政支出能够多大规模地带动社会资金投入?渣打中国首席经济学家王志浩认为,与十年前相比,目前的财政投资对社会资金的吸引力要减弱。十年前,财政资金和带动的社会资金的投资比例是1:2,而渣打银行最近一份报告估计,考虑到投资回报和风险的不同,目前财政资金和带动的社会资金投资比例预计是1:1。
  但中央财经大学税务学院副院长刘桓认为,投资具备乘数效应,因此财政投资带动社会投资的作用应该较大。他并表示,去年政府投资在全部投资中大概占20%左右,所以实际上这4万亿元的投资,财政只要安排8000亿~1万亿元即可。而且这些投资是分为两个年度进行的,所以应该不会对财政预算平衡形成太大压力。
  关于企业投资意愿不足的问题,刘桓认为,现在的问题不是企业生产不足,而是产能过剩,企业缺少订单。政府投资可以给企业带来订单,今年底的投资拉动效应,会在明年显示出来。
  摩根士丹利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王庆昨日表示,估计市场会对此次措施出台作出积极反应。预计更多的投资细节将在未来几个星期由各个部门陆续公布。

6,谁可以告诉我下98年亚洲金融危机是怎么回事,对中国有什么影响,吾国怎样应对,成效怎样,谢谢。。。

1997年7月2日,亚洲金融风暴席卷泰国,泰铢贬值。不久,这场风暴扫过了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和韩国等地。打破了亚洲经济急速发展的景象。亚洲一些经济大国的经济开始萧条,一些国家的政局也开始混乱。

国内学者的分析:直接触发因素、内在基础因素和世界经济因素。
一、亚洲国家的经济形态导致:
新马泰日韩等国都为外向型经济的国家。他们对世界市场的依附很大。亚洲经济的动摇难免会出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状况。以泰国为例,泰铢在国际市场上是否要买卖不由政府来主宰,而他本身并没有足够的外汇储备量,面对金融家的炒作,该国经济不堪一击。而经济决定政治,所以,泰国政局也就动荡了。
二、美国经济利益和政策的影响:
1949年,新中国成立预示着社会主义阵营的建立。美国,作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有了危机感。他通过强大的经济后盾在亚太地区建立起一个资本主义的统一战线:韩国,日本,台湾直至东南亚,都成为美国的经济附庸。这给亚洲一些国家飞速发展带来了经济支持。七十年代,东南亚一些国家的经济迅猛发展。但是,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
三、乔治·索罗斯的个人及一个支持他的资本主义集团的因素:
“金融大鳄”“一只假寐的老狼”是对这个金融怪才的称谓。他曾说过,“在金融运作方面,说不上有道德还是无道德,这只是一种操作。金融市场是不属于道德范畴的,它不是不道德的,道德根本不存在于这里,因为它有自己的游戏规则。我是金融市场的参与者,我会按照已定的规则来玩这个游戏,我不会违反这些规则,所以我不觉得内疚或要负责任。从亚洲金融风暴这个事情来讲,我是否炒作对金融事件的发生不会起任何作用。我不炒作它照样会发生。我并不觉得炒外币、投机有什么不道德。另一方面我遵守运作规则。我尊重那些规则,关心这些规则。作为一个有道德和关心它们的人,我希望确保这些规则,是有利于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的,所以我主张改变某些规则。我认为一些规则需要改进。如果改进和改良影响到我自己的利益,我还是会支持它,因为需要改良的这个规则也许正是事件发生的原因。”
1997年金融危机的爆发,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学者一般认为可以分为直接触发因素、内在基础因素和世界经济因素等几个方面。
1、直接触发因素包括
(1)国际金融市场上游资的冲击。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大约有7万亿美元的流动国际资本。国际炒家一旦发现在哪个国家或地区有利可图,马上会通过炒作冲击该国或地区的货币,以在短期内获取暴利。
(2)亚洲一些国家的外汇政策不当。它们为了吸引外资,一方面保持固定汇率,一方面又扩大金融自由化,给国际炒家提供了可乘之机。如泰国就在本国金融体系没有理顺之前,于1992年取消了对资本市场的管制,使短期资金的流动畅通无阻,为外国炒家炒作泰铢提供了条件。
(3)为了维持固定汇率制,这些国家长期动用外汇储备来弥补逆差,导致外债的增加。
(4)这些国家的外债结构不合理。在中期、短期债务较多的情况下,一旦外资流出超过外资流入,而本国的外汇储备又不足以弥补其不足,这个国家的货币贬值便是不可避免的了。
2、内在基础性因素包括
(1)透支性经济高增长和不良资产的膨胀。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发展中国家的共同愿望。当高速增长的条件变得不够充足时,为了继续保持速度,这些国家转向靠借外债来维护经济增长。但由于经济发展的不顺利,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亚洲有些国家已不具备还债能力。在东南亚国家,房地产吹起的泡沫换来的只是银行贷款的坏账和呆账;至于韩国,由于大企业从银行获得资金过于容易,造成一旦企业状况不佳,不良资产立即膨胀的状况。不良资产的大量存在,又反过来影响了投资者的信心。
(2)市场体制发育不成熟。一是政府在资源配置上干预过度,特别是干预金融系统的贷款投向和项目;另一个是金融体制特别是监管体制不完善。
(3)“出口替代” 型模式的缺陷。“出口替代”型模式是亚洲不少国家经济成功的重要原因。但这种模式也存在着三方面的不足:一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生产成本会提高,出口会受到抑制,引起这些国家国际收支的不平衡;二是当这一出口导向战略成为众多国家的发展战略时,会形成它们之间的相互挤压;三是产品的阶梯性进步是继续实行出口替代的必备条件,仅靠资源的廉价优势是无法保持竞争力的。亚洲这些国家在实现了高速增长之后,没有解决上述问题。
3、世界经济因素主要包括
(1)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但由此而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如民族国家间利益冲撞加剧,资本流动能力增强,防范危机的难度加大等。
(2)不合理的国际分工、贸易和货币体制,对第三世界国家不利。在生产领域,仍然是发达国家生产高技术产品和高新技术本身,产品的技术含量逐级向欠发达、不发达国家下降,最不发达国家只能做装配工作和生产初级产品。在交换领域,发达国家能用低价购买初级产品和垄断高价推销自己的产品。在国际金融和货币领域,整个全球金融体系和制度也有利于金融大国。

7,面对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我国采取什么样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什么

财政政策
政府主要通过降低税收和增加政府购买这两方面进行对国民经济的调控。
降低税收能增加社会上的资金流动对于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政府购买主要通过大量投资基础工程的建设,例如建设公路、铁路、大坝等。能够促进很多产业的发展,提供大量的就业。根据乘数原理,政府购买对国民经济起着很大的作用。
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要采取紧缩银根的政策,具体买入国家债券、调高再贴现率和法定准备金率和对商业银行进行道义劝告这些方面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控。
买入国家债券是货币政策的主要途径,也是最有效地途径,买入债券能是社会流动资金增加,使投资热度增加。调高再贴现率和法定准备金率是副手段,因为这两种手段都有自身的缺点,因此较少用到。道义劝告是通过中央银行的权威向商业银行指明方向,这种效果较小。

8,应对金融危机我国采取了哪些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当前出台的政策方针
随着金融危机不断加深,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逐步显现。为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今年7月25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此后,中央和有关部门又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
2、 1税收政策
在税收政策方面,为缓解纺织企业的困难,稳定出口,保障就业,7月 31日,财政部等部门宣布自今年8月1日起将部分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由11%提高到13%,部分竹制品的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1%。10月21日,财政部和税务总局又宣布,从11月1日起上调3486项商品的出口退税率,约占中国海关税则中全部商品总数的25.8%,这也是自2004年以来中国调整出口退税政策涉及税则号最多、力度最大的一次。
财政部税政司司长史耀斌说,税收政策调整主要为了应对目前中国经济增长放缓面临的挑战,尤其是出口增速的放缓,通过减轻出口企业经营压力,促进出口企业自我发展,提高应对风险能力。
2、 2信贷政策
在信贷政策方面,8月初,央行调增了全国商业银行信贷规模,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和担保难问题。8月中旬,央行又将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小额贷款的最高额度从100万元提高到200万元。9月中旬,央行决定从9月16日起下调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和中小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以解决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短缺问题。
10月,央行又两次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释放出增加流动性、保持经济增长和稳定市场预期的信号。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指出,通过下调利率,一方面可有效降低企业用资成本,另一方面保证银行体系有充分的流动性,能够给全社会提供宽松的货币环境,鼓励企业进行生产经营。
近日,央行披露目前已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不再加以硬约束,此举可有效释放银行资金活力,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
2、3财政政策
在财政政策方面,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今年中央财政大幅度增加了用于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资金,总额达到18亿元;安排资金19亿元,专项用于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安排资金12亿元,支持中小企业“走出去”,开展国际经济合作。同时,加大对各种收费的清理力度,进一步减轻中小企业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