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站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购物站 > 知识百科 > 正文

目录

1,登高者必自卑,行远者必自迩什么意思

登高者必自卑,行远者必自迩什么意思

卑,地势低下。迩,近也。所以,字面上的意思是:要登上极高的山,必须从地势低下的地方开始;要走极远的路,必须从近的地方开始。
引申开来的意思可以是:要想达到很高的位置,必须先甘于低下、卑贱,要想有远大的前途,还是必须从眼前的事情做起。
君子之道如此,成功之道亦然。
语出《中庸》:“君子之道,譬如远行,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

2,若登高必自卑,若涉远必自迩。 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就好像是走远路,必须从近处开始,就如同是登高,必须从低处开始。 出处:《礼记·中庸》 选段: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子曰:“父母其顺矣乎!” 译文: 实行君子的中庸之道,就好像是走远路,必须从近处开始,就如同是登高,必须从低处开始。《诗经》上说:‘夫妻情投意合,协调有如琴瑟,兄弟和睦相处,快乐安顺长久。家庭美满,妻儿愉快。”孔子说:“这样父母是多舒畅啊!” 扩展资料: 《中庸》这段话表现了其对于“身体观”的认识。一方面,“体”超越了具体的“形”,使身体获得了价值意义上的主体性;另一方面,“心”坚持了“一心”之则,通过对“身心同一”的建构,使身体观得以在具体的生存论视域中展开其丰富的意义。 在此基础上,《中庸》的“身体观”提出了确立主体的“己身”、涵养德性的“修身”与实现天命的“诚身”三层概念。最后,由“己身”“修身”进至“诚身”,《中庸》的“身体观”确立了个体生命的独特性与天命的绝对性之间的张力,通过“保身”与“修身”实现了人的德性生命对个体生命局限性的超越。

3,登高必自卑,若涉远必自迩。

“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

源出《中庸》:“君子之道,譬如远行,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



【俗译】

君子之道,就好比走极远的路一样,如此就能使人知道“自迩”,也就是知道与“远”比较起来自己只不过是“迩”(不远)而已。君子之道,就好比登极高的山一样,如此就能使人知道“自卑”,也就是知道与“高”比较起来自己只不过是“卑”(不高)而已。

4,“登高者必自卑,行远者比自迩”出自哪里?

“登高者必自卑,行远者比自迩”出自西汉·戴圣《礼记·中庸》。 1、作品简介 《中庸》是一篇论述儒家人性修养的散文,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子思所作,是儒家学说经典论著。经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南宋朱熹作《中庸集注》,最终和《大学》、《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庸》提出的“五达道”、“三达德”、“慎独自修”、“至诚尽性”等内容,对为人处事,人性修养有重要影响。 2、原文节选 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 3、译文 孔子说:“射箭的道理与君子的行为有相似的地方:假如没有射中靶子,就应反过来责求自己。实行君子的中庸之道,就好像是走远路,必须从近处开始,就如同是登高,必须从低处开始。《诗经》上说:‘夫妻情投意合,协调有如琴瑟,兄弟和睦相处,快乐安顺长久。家庭美满,妻儿愉快。”

5,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什么意思

“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
源出《中庸》:“君子之道,譬如远行,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
【俗译】
君子之道,就好比走极远的路一样,如此就能使人知道“自迩”,也就是知道与“远”比较起来自己只不过是“迩”(不远)而已。君子之道,就好比登极高的山一样,如此就能使人知道“自卑”,也就是知道与“高”比较起来自己只不过是“卑”(不高)而已。

6,“若登高必自卑,若涉远必自迩”是什么意思呢?

“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
源出《中庸》:“君子之道,譬如远行,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
【俗译】
君子之道,就好比走极远的路一样,如此就能使人知道“自迩”,也就是知道与“远”比较起来自己只不过是“迩”(不远)而已。君子之道,就好比登极高的山一样,如此就能使人知道“自卑”,也就是知道与“高”比较起来自己只不过是“卑”(不高)而已。

7,“若登高必自卑,若涉远必自迩。三思而行,再思可矣。动口不如亲为”这首诗的感悟是什么?

若登高必自卑,若涉远必自迩: 人外有人,要意识到自己的浅薄,谦虚做人。 三思而行,再思可矣:做事要三思而行。 使口不如亲为,求人不如求己: 凡事要靠自己动手亲自去实践。 翻译: 若登高必自卑,若涉远必自迩:登上极高的山,就能使人知道“自卑”,走极远的路,就能知道“自迩”。三思而行,再思可矣:凡事应三思而后行,但通常考虑两次也就差不多了。使口不如亲为,求人不如求己:动口说不如亲自去做,求人帮助还不如靠自己努力。 出处: 该句出自《增广贤文》,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是一部古训集、民间谚语集,为中国古代儿童启蒙书目。其内容汇集了为人处事的各类谚语,很有哲理性,释道儒各方面的思想均有体现。人称“读了增广会说话,读了幼学走天下”。作者一直未见任何书载,只知道清代同治年间儒生周希陶曾进行过重订,很可能是民间创作的结晶。 原文节选: 时贤文,诲汝谆谆。集韵增广,多见多闻。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知己知彼,将心比心。 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相逢好似初相识,到老终无怨恨心。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易涨易退山溪水,易反易复小人心。 运去金成铁,时来铁似金。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 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 流水下滩非有意,白云出岫本无心。 当时若不登高望,谁信东流海洋深。 路遥知马力,事久知人心。 两人一般心,有钱堪买金。一人一般心,无钱堪买针。 相见易得好,久住难为人。马行无力皆因瘦,人不风流只为贫。 饶人不是痴汉,痴汉不会饶人。 是亲不是亲,非亲却是亲。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 莺花犹怕春光老,岂可教人枉度春。 相逢不饮空归去,洞口桃花也笑人。 红粉佳人休便老,风流浪子莫教贫。 在家不会迎宾客,出路方知少主人。 黄金无假,阿魏无真。客来主不顾,应恐是痴人。 贫居闹市无人识,富在深山有远亲。

8,“登高必自卑,若涉远必自迩”是什么意思?

【意思】站在高处看天下 才觉得自己原来那么渺小经历的事情多了 会离真实的自己越来越近对人生要有敬畏和谦虚之心 这样方能让自己变得更充实。 【典出】:《礼记·中庸》 【原文】:“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译文】:“君子实行中庸之道,就像走远路一样,必定要从近处开始;就像登高山一样,必定要从低处起步。” 【示例】:苏雪林《玉溪诗迷·引论》:“这也是‘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的意思。” 《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礼记》是古代一部重要的汉民族典章制度书籍。为战国时子思作。全篇以“中庸”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和修身做人的道理。宋代理学家朱熹把它与《大学》、《论语》、《孟子》并列为“四书”。中庸之道亦被古人称为中道或中和之道。何谓“中庸”?汉儒郑玄说“名曰中庸,以其记中和之用也。庸,用也。”,最通俗的解释即,去两端,取中间;用朱熹所做《中庸章句》的说法,即其师程颐所说的“不偏之为中,不易之为庸”。朱熹又自注“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 作者简介: 戴圣,西汉官员、学者,汉代经文经学的开创者。生卒年不详,字次君,世称小戴,西汉梁(郡治在今河南商丘)人。与叔父戴德同学《礼》于后苍,宣帝时以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任九江太守。 戴圣精心讲授“礼学”,授徒颇多,曾传其学于梁人桥仁、杨荣等,于是,今文礼学“小戴学”又有了“桥、杨氏之学”(《汉书·儒林传》)。小戴对于传播和发展《礼》学有一定贡献,《小戴礼记》被列为儒家经典,“三礼”之一,唐时被称为“大经”,明时已取代《仪礼》成为“五经”中的《礼》。该书在中国儒家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后人研究和发展儒家思想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