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站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购物站 > 知识百科 > 正文

目录

1,什么是知识经济?

什么是知识经济?

  一、定义:   知识经济,是知识在生产中占主导地位,知识产业成为龙头产业的经济形态。   二、知识经济的特征:   1、资产投入无形化。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信息等智力成果为基础构成的无形资产投入为主的经济,无形资产成为发展经济的主要资本,企业资产中无形资产所占的比例超过50% 。无形资产的核心是知识产权;   2、知识利用产业化。知识形成产业化经济,即所谓技术创造了新经济 。知识密集型的软产品,即利用知识、信息、智力开发的知识产品所载有的知识财富,将大大超过传统的技术创造的物质财富,成为创造社会物质财富的主要形式;   3、高科技产业支柱化。高科技产业成为经济的支柱产业,但并不意味着传统产业彻底消失。   三、知识经济的影响:   1、知识和技术创新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   2、知识经济正在给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注入更大的活力和带来更好的际遇。大力发展知识经济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协调发展、提高人口素质、彻底消除贫困等,有利于在新的世纪里建设国家创新体系,通过营造良好的环境,推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提高全社会创新意识和国家创新能力,从而实现中国跨世纪发展之路。   3、知识经济的兴起,使知识上升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地位。知识成了最重要的资源,“智能资本”成了最重要的资本,在知识基础上形成的科技实力成了最重要的竞争力。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兴旺、企业的发达和个人的发展,无不依赖于对知识的掌握和创造性的开拓与应用,而知识的生产、学习、创新,则成为人类最重要的活动,知识已成了时代发展的主流,尤其是以高科技信息为主体的知识经济体系,迅速扩展令世人瞩目。

2,知识经济是谁提出的拜托了各位 谢谢

研究知识经济学第一人究竟是谁 我与知识经济学研究 ——有关我国知识经济研究的历史起点问题 张和生 (江苏淮安 223001) 知识经济的研究目前在同内外已经形成了一股热潮,自吴季松博士出版《知识经济》一书后,全国各大媒体相继对知识经济问题开展了广泛地讨论,有关这方面的专著层出不穷,以至于很多人认为知识经济问题的研究起源于1998年以后,很多人认为吴季松的《知识经济》是我国最早的知识经济方面专著。其实不然,我于1984年就开始知识经济方面的研究,1988年就提出了“知识经济”的概念,1990年就提出了知识经济学的有关观点,并发表在《生产力研究》杂志上。我认为岂今为止,中国第一个发表知识经济方面论文的期刊是《生产力研究》,第一家出版知识经济方面专著的出版社是辽宁人民出版社。 一、知识经济研究雏形论文是《知识的物化与劳动过程的优化》 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国内风行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6�1托夫勒《第三次浪潮》及奈斯比特《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趋向》这两本未来学专著时,国内外一些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哲学家以至企业界人士纷纶聚会,议论研讨,对未来社会和新技术革命问题的研究掀起了一股热潮,国内外各种有关新技术革命的论著层出不穷,在一些学者的论著中不乏看到许多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悖的观点,有的公然提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已经过时”的论调。有的提出要用“知识价值论”取代“劳动价值论”。新技术革命对未来社会的影响一时众说纷纭,当时我还是一个电大经济系的学生,为了系统地研究新技术革命问题,我研读了大量国内关于新技术革命方面的著作,用了近三年的时间进行研究,写出了《知识经济与知识劳动论》的论文,由于当时国内尚无人提出知识经济这一概念,当我把论文投给《生产力研究》杂志社时,责任编辑与我商议,建议将论文题目改为《知识的物化与劳动过程的优化》发表在《生产力研究》1988年第3期上。第一次提出了“知识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所以说我国第一个刊登知识经济问题研究论文的期刊是《生产力研究》,第一篇关于知识经济研究雏形论文是《知识的物化与劳动过程的优化》一文,之后我荣幸地得到老一辈经济学家、厦门大学罗季荣教授,经济学家、国家信息中心的乌家培教授,南京审计学院周元良教授的指导,对知识经济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并在《生产力研究》1990年第一期上发表了《关于知识经济学研究对象、目的、任务若干问题的探索》,第一次提出“知识经济学是揭示知识劳动在在社会物质生产过程中发生作用的客观规律的新兴经济学科”,初步提出知识经济学研究的系统架构,应该说这篇论文是国内最早的一篇提出知识经济学这一概念的论文。所以说《生产力研究》杂志为我国知识经济学研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知识经济学》的形成 在我的《知识经济学》发表之前,国内关于知识信息论的观点颇多,尤其是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在经济生活中出现了诸多政治经济学传统观点无法解释的现象,诸如知识产品商品化与经典政治经济学的矛盾,突出表现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确定又是以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正常的生产条件、社会平均劳动强度这三个条件为前提。由于知识产品的创造其耗用的时间存在巨大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不可比的内容,于是有人提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在新技术革命时代已经过时。究竟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否过时,带着这些问题的思考,我开展了劳动价值论的深入研究,并且从劳动的本质属性分析开始,先后对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科学劳动、技术劳动、信息劳动等诸多命题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构建起知识劳动的研究构架,提出了知识劳动论的一系列观点。在我的初步研究基础上,我形成了知识经济学的框架体系。此后,我得到了厦门大学胡培兆教授、南京大学洪银兴教授的指导,开始知识经济学的系统研究,并于1987年完成了经济学初稿,送给了著名经济学家罗季荣教授,经济学家乌家培教授、南京大学洪银兴教授审阅,当时书稿名为《知识劳动与知识经济论——知识经济学初探》。乌家培教授经过三个月的审稿,提出了许多指导性意见,并就这一门学科的体系提出了独特的看法,当时辽宁人民出版社的责任编辑宋玉平告诉我辽宁人民出版社正在编经济学新学科系列专著,建议征求乌家培教授意见将书名定为《知识经济学》,应该说辽宁人民出版社在当时尚无人提出知识经济学这一学科时,勇于不惜亏本将这部专著发表是难能可贵,当今天人们谈论知识经济学时,人们不应该忘记辽宁人民出版社,不应该忘记当时的责任编辑宋玉平,不应该忘记最早的知识经济专著《知识经济学》。

3,什么是知识经济?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生产、分配、使用基础上的经济。其核心是知识生产,本质是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从经济本源角度考察,知识经济具有脑力劳动者是劳动主体、创造性脑力劳动是核心动力、智力资源是主要资源三个本质特征。

  脑力劳动者是知识经济的劳动主体
  在长期的农业和手工业的劳动实践中,由于知识的积累、认识水平和改造能力的提高,人们的智力得到了较好的发挥,并将其物化在生产工具中,在物质生产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蒸汽机和纺织机的发明虽是偶然的,但是这些发明及其广泛应用则是必然的。正是由于机械制造和生产的发展,制造工具的研究和设计人员首先从手工艺工人和机械制造工人中分离出来。随着机械的广泛使用,生产规模的扩张,工人的大量集聚,管理者便从生产人员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管理工作。由于商品的产生和市场扩大,金融人员和商业人员也从企管人员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金融和商品交换工作。科研人员、设计人员、管理人员、商业人员和金融人员的出现,是工业经济发展的表现,也是知识经济萌芽的标志。

  从事控制型劳动的工人从物质生产中分离出来充实科学技术队伍或从事其它工作是知识经济产生的标志。机械的普遍使用减轻了繁重的体力劳动,解放了部分体力劳动者,但是绝大部分的技术工人仍固定在工厂的车间,特别是生产流水线上,从事控制型的体力劳动。由于计算机、机器人的产生,并直接嵌入物质生产过程,从而把原操作控制生产运行的技术工人解放出来,转移到科技行业或其他行业,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增加了社会财富。随着软件业的发展,这种转移速度越来越快。同时,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经济管理人员也开始向科技行业转移。这样,就出现了无人生产车间、无人工厂和无人驾驶飞行器等等。无人工厂的出现,并不意味着物质生产不需要人类劳动,也不意味着生产力要素中劳动力要素消失,而是劳动者的劳动时间、劳动方式和劳动对象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些脑力劳动者在直接的物质生产过程之外,集中在技术、信息生产的环节之中将操作程序和控制机器等劳动物化在电脑和软件中,使之在后续的物质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解放出来的人员,经过培训将大部分转向脑力劳动的岗位。工人除了被迫转移外,还有主动转移的机制。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的对立,不仅体现在劳动力性质上,还将体现在他们向社会提供有效的劳动量和从社会取得相应报酬的差额上(这个差额可能相当大)。这种机制也促使从直接物质生产过程中解放出来的大批体力劳动者自觉地转变成脑力劳动者。

  创造性脑力劳动是知识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
  知识经济产生之后,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矛盾对立的双方继续此消彼长,其矛盾必然被创造性脑力劳动者和复制性脑力劳动者的矛盾所代替。由于信息技术革命,创造性脑力劳动者与复制性脑力劳动者的矛盾,就开始内化为复杂的创造性脑力劳动与简单的创造性脑力劳动的对立。因此,创造性劳动便成为知识经济唯一价值来源。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创造性脑力劳动也是知识经济时代唯一生产手段和价值来源。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创造性劳动是脑力劳动者的必由之路。随着计算机、软件和网络等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人员重复性的脑力劳动负担减轻,重复脑力劳动的工作岗位就会逐步消失。同时,许多机器将进行自动化操作;许多管理工作也将趋于信息化管理,现场管理控制的人数极少。被解放出来的重复性脑力劳动者和管理者,必须转入创造性劳动工作岗位,否则就要失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创造性脑力劳动的复杂力度将不断提高,层次也将逐渐增多。

  (2)创造性脑力劳动是人们谋生的主要手段。劳动作为谋生手段是迄今社会的通行规则。在农业社会靠体力劳动谋生。在工业经济时代,部分人靠体力劳动谋生,部分人靠脑力劳动谋生。在知识经济时代,要靠创造性脑力劳动谋生。创造劳动越强(越新、越复杂、劳动量越大),社会承认的价值就越大,社会给予的报酬也就越多,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就越高。反之,创造性越弱,社会承认的价值越少,相应报酬就越少,生活质量就不高。

  (3)创造性劳动是劳动者的根本任务。根据马斯诺的需要层次论,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和新需要的渴望,总是不断攀升和翻新的,永远不会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为满足人们的新需求,就必须进行创造性劳动,开发新技术,创造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满足人们的新需要。人类需求的满足程度,总是受到人类对自然和社会认识程度制约的。人的认识能力虽是无限的,但人的认识水平由于受到实践的限制却总是有限的,且自然和社会处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因此需要认识的领域越来越多,人类创造性脑力劳动的任务就越来越重。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结构是多元的、复杂的,与之相适应的技术结构也必然是多元的、复杂的。而创造性的脑力劳动投入就将越来越多。信息技术革命方兴未艾,信息技术在通信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只是万里长征走了第一步。除了信息技术之外,还有生物技术、海洋技术、空间技术、纳米技术等等。技术革命和技术创新,任重道远。

  (4)创造性劳动是开辟市场的动力。随着信息技术在通信领域的广泛应用,传统技术生产的传统产品市场,由于技术陈旧,市场开拓困难,使大批传统产品生产者被淘汰出局。创造性脑力劳动创造的新技术、生产的新商品,由于能满足人们的个性化,多样化消费的需要,在一段时间内可以独占市场,市场回报特别丰厚。由于利益的驱动,技术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但其竞争的性质和方法与传统市场竞争和新商品市场的竞争完全不同。新技术市场的竞争是开拓新市场的竞争,创新力的竞争,而不是市场容量、价格的竞争;竞争主体互相排斥,而不互相厮杀;竞争的目的是把蛋糕越拼越大,而不是在一块蛋糕中越切越大。因此,新技术市场是主体多元化、技术高智化、高投入、高回报的市场,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主体市场。新技术生产需要资金投入,更需要创造性脑力劳动投入。这种资金投入可能有风险,但只是个别现象。如果说传统商品市场是夕阳市场,新商品市场是中天市场的话,那么新技术市场就是朝阳市场。这三种市场虽然同时并存,也会不断升级,但新技术市场永远是朝气蓬勃的市场。在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社会过渡时期,也就是所谓新经济时期,谁认识了这个市场,占据这个市场的份额越多,谁就占领了经济发展的制高点。美国正是由于先进入了这个市场,占据了这个市场较大的空间才取得了经济十年高速发展的骄人成就。

  智力资源是知识经济的主要资源
  没有资源就没有经济。资源的性质决定经济的性质,资源的数量决定经济发展的规模。世界上只有两种资源,一是自然资源,二是智力资源。其中最主要的是智力资源。不管是哪种经济都需要这两种资源,只是有主次之分罢了。在工业社会自然资源占居主导地位。在知识经济时代智力资源是最主要的资源。谁占有这种资源越多,谁的经济规模就越大,发展速度就越快。创造性脑力劳动者与复制性脑力劳动者矛盾对立的双方,此消彼长,使复杂的创造性脑力劳动与简单的创造性脑力劳动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因而智力资源必然成为知识经济的主要资源。虽然知识也是知识经济的资源,但它作为智力劳动的成果,不可能成为知识经济的主要资源,只能作为重要资源。知识有寿命,智力无穷期。知识容易被大量复制而丧失价值,智力从属于劳动者,蕴藏着巨大的市场价值。知识的数量总是有限的,而智力则是无限的。智力资源既有巨大的蕴藏量,而且也有巨大的需求量。一方面,科学研究、技术发明、产品开发,生产控制和企业管理,需要大量高素质的技术人才,消耗大量的智力。另一方面,在自然资源的节约与替代、再生资源的回收与利用、新资源的发现与开发方面都需要强大的智力支持。因而智力资源开发就成了知识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量。

  资源作为经济的根本来源,从来就是各国争夺的焦点。农业社会主要是争夺土地、占领地盘。工业经济时代初期,人们主要是争夺自然资源,划分势力范围,抢占殖民地。在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的历史阶段,人们主要是抢夺创新人才。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对创新人才的争夺越来越激烈,争夺手段越来越隐蔽。

  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是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在这个时期内,两种经济形态并存。对我国来说,是农业经济形态、工业经济形态、知识经济形态并存。但农业经济形态、工业经济形态消减与知识经济形态的增长的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不可阻挡的。我们必须抓住这个重大的历史机遇,在实现工业现代化的同时,尽快制定知识经济超长发展战略,把我国的经济搞上去。中国人一点也不比外国人差,中华民族是勤劳智慧的民族,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重视教育的民族传统,有占世界人口1/5人口资源,特别是有强大的政治优势和科教兴国的战略。这都是我国发展知识经济的得天独后的有利条件。同时发展知识经济主要是靠人的智力和积极性,有的领域并不需要巨大的投资,而且还有内外资金可以利用。因此,在现有的基础上超常发展知识经济是可能的。面对这种形势,我们切不可循规蹈矩,慎走慢行,而要实事求是,大步前进。

4,知识经济有什么特征?

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它是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一种新型的、富有生命力的经济。 知识经济的特征是:①知识成为发展经济的资本,这是知识经济最重要的一个特征。目前拥有资产600亿美元,连续多年居世界富豪榜首的比尔·盖茨就是最具说服力的例证。②知识密集型产品的比例大大提高,即产品的知识含量越来越高。一片指甲大小的芯片可以存放两年的《人民日报》的信息量;一张光盘可以存储一部百科全书的内容;几张光盘可以替代一个传统的图书馆。有人形象地称它为“无重量”经济。③网络化趋势空前增强。知识经济注重信息和知识的扩散和使用,网络化大大消除了知识应用所受到的时空限制,由此也产生了网络经济。④终身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选择。在知识化、网络化的知识经济时代,脑力劳动将是绝大多数人的谋生手段,知识将成为人们最基本的消费品,知识的占有量将是衡量富裕程度的基本标准,社会每一个成员自身的生存能力将最终取决于获取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学习成为人们的终身需要。

5,知识经济的特征是什么?

知识经济的本质特征是知识创新。
知识经济(knowledge
economy、knowledge
based
economy),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一种新型的富有生命力的经济形态。工业化、信息化和知识化是现代化发展的三个阶段。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动力,教育、文化和研究开发是知识经济的先导产业,教育和研究开发是知识经济时代最主要的部门,知识和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最为重要的资源。

6,什么是知识,知识经济,知识管理?知识管理对当前企业的发展的重要性如何

知识是人类的认识成果。来自社会实践。其初级形态是经验知识,高级形态是系统科学理论。知识就是概念之间的连结。它是概念的内容的一个方面。概念的内容的另一个方面,就是与直观之间的连结。我们构造概念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把握直观。因此,概念与概念之间必需彼此连结形成知识。有了知识才有力量,才能去把握直观。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以及组织。按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理解,知识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知识可以分为两类,即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描述客观事物的特点及关系的知识,也称为描述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主要包括三种不同水平:符号表征、概念、命题。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一种新型的富有生命力的经济形态;工业化、信息化和知识化是现代化发展的三个阶段;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动力,教育、文化和研究开发是知识经济的先导产业,教育和研究开发是知识经济时代最主要的部门,知识和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最为重要的资源。 知识管理的定义为,在组织中建构一个人文与技术兼备的知识系统,让组织中的信息与知识,透过获得、创造、分享、整合、记录、存取、更新等过程,达到知识不断创新的最终目的,并回馈到知识系统内,个人与组织的知识得以永不间断的累积,从系统的角度进行思考这将成为组织的智慧资本,有助于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以因应市场的变迁。 评价企业竞争优势的基本尺度包括四个方面:创新能力,难以模仿能力,可持续性,以及学习能力。企业创新能力的差别实际上是知识存量的差别,知识具有难以模仿的特性,知识只能通过学习来掌握,但不能简单的复制。还有知识具有可持续发展和积累的特性,知识是学习的基础。所以我说知识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源,是企业的竞争核心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