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站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购物站 > 知识百科 > 正文

目录

1,中国“天眼”一发现240颗脉冲星,此举有什么重大的意义?

中国“天眼”一发现240颗脉冲星,此举有什么重大的意义?

在广袤的宇宙中,经常突然出现短暂并且猛烈的无线电波爆发,持续的时间只有几毫秒,却能释放出太阳在一整天内释放的能量,这就是快速射电暴。如此快速闪现的无线电波包含了什么信息?各国天文学家一直在寻求真相。 日前,借助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的最新观测,我国科学家在快速射电暴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10月29日和11月4日,两篇相关研究成果在《自然》杂志发表,让“中国天眼”再次成为射电天文学界的焦点。 快速射电暴如何产生?此前的理论研究主要分成两种,一种认为这样的毫秒射电爆发来自粒子碰撞,而另一种则认为它是粒子在强磁场中穿行产生的。 “FAST的观测结果直接终结了争论,通过对11次射电爆发的高灵敏度偏振信号解析,我国科研人员用直接的观测结果否定了粒子碰撞的理论。”国家天文台首席研究员韩金林说。 凭借着一系列的FAST观测“实证”,我国相关科研团队迅速成为国际快速射电暴领域的核心研究力量。 2019年,北京大学教授、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李柯伽团队利用FAST探测到一例全世界仅有21例的快速射电暴重复爆FRB180301。李柯伽说:“在共计12个小时的观测时间里,FAST探测到15次闪现,每次电波闪现的强度曲线也各不相同,最奇妙的结果来自对11次爆发电波的高灵敏度偏振信号解析。” 李柯伽解释:“FAST观测的11个爆发信号中,竟然有7个毫秒闪现爆发能够很好地解析出其偏振。令人激动的是7个偏振不仅仅是变化的,而且呈现出变化的多样性。如此变化的偏振在早先的重复暴从来没有看到。FAST观测到的偏振变化多样性明确说明,宇宙中的爆发源可能来自致密星体磁层中的物理过程。” 今年8月,北京师范大学林琳博士、北京大学张春风博士、国家天文台王培博士等联合研究团队,利用FAST观测到银河系中有一颗已知磁星SRG1935+2154呈现出几十次伽马射线爆发。 林琳说:“以FAST的高灵敏度,我们在射电波段观测中,一个射电爆发也没有探测到。该结果说明,宇宙中致密天体不同波段的爆发时,物理条件非常苛刻,使得无线电与伽马光子不能同时扫过地球。” FAST于2016年落成,它的反射面面积相当于大约30个标准足球场,大大拓展了人类在射电波段的视野,也使中国射电天文学家终于有机会走到科学探索的最前沿。 正式运行300天以来,FAST展现的科学实力令人惊喜。FAST近一年的观测服务超过5200个机时,超过预期目标近两倍,累计发现脉冲星数量超过240颗,基于FAST数据发表的高水平论文达到40余篇。 “1967年,人们发现了第一颗脉冲星;直到50年后,中国人才用自己的射电望远镜FAST发现了第一颗新脉冲星。”FAST科学委员会主任、中科院院士武向平说,“在很短时间内,FAST已经发现了240多颗脉冲星,我们期望在未来5年,这一数字能达到1000颗,甚至能找到银河系外的第一颗射电脉冲星。” 今年2月,FAST团队正式启动科学委员会遴选出的5个“优先和重大项目”,近百名科学家开始使用并处理FAST的科学数据;4月,时间分配委员会开始向国内天文界征集自由申请项目,目前已经接到170余份申请,而且外部用户的比例高达95.7%。 “明年,FAST还会对全世界开放。”武向平认为,未来10年,中国将迎来射电天文发展的黄金时期,“我们要利用这个宝贵的窗口期,做出重大的科学发现,为人类探索和认识宇宙做出重大贡献。” 巨大工程体量、超高精度要求及特殊的工作方式,给FAST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技术挑战,为此,工程团队开展了一系列的技术攻关。FAST工程建设实现了多项自主创新,显著推动了我国相关产业技术的革新与发展。

2,中国天眼已发现240余颗脉冲星,你怎么看?

11月4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中国天眼(FAST)自今年1月验收以来,设施运行稳定可靠,近一年已经观测服务超过5200个机时,达到预期设计目标近2倍。截至目前,FAST累计发现脉冲星数量超过240颗,基于FAST数据发表的高水平论文达到40余篇。FAST在快速射电暴方面的研究成果5日凌晨发表在国际科学期刊《自然》杂志上。 11月4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举行发布会介绍,“中国天眼”运行稳定可靠,取得一系列重大科学成果。其中,“中国天眼”的快速射电暴研究成果近日陆续发表于国际科学期刊《自然》杂志。“中国天眼”的顺利运行,使得我国相关科研团队迅速成为国际快速射电暴的核心研究力量。“天文学是一门极度依赖观测设备的科学,没有观测设备,只能根据别人的资料进行研究。”中国科学院院士、FAST科学委员会主任武向平在发布会上说,“有了大国利器,我们在国际天文学领域的地位就不一样了……在射电天文学领域,我们已经进入第一方队。”对天文学前沿领域的研究不再依赖“二手资料”。 据中科院国家天文台消息,目前基于“中国天眼”(FAST)数据,我国天文学家发现脉冲星数量超240颗,基于FAST数据发表的高水平论文达40余篇。随着性能提升,FAST的科学潜力还将逐步显现,有能力将我国深空探测及通讯能力延伸至太阳系边缘,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目前FAST已正式对国内天文学家开放运行。 中国“天眼”是由人民科学家、时代楷模南仁东于上世纪90年代提出构想,历时20余年建设完成的巨型射电望远镜。前后4代数百名科研工作者前赴后继,为FAST建设、调试、运行付出了巨大努力。

3,中国天眼已发现240余颗脉冲星,发现脉冲星有什么意义?

寻找脉冲星可以帮助人类更好的探索宇宙大爆炸的前夕物质数据。据科学院透露的消息,自“天眼”运行以来,整体的设备设施完善,并实现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目前为止累计发现脉冲星超过了230颗,由“天眼”的数据为基础,发表的高水平论文已经达到了40片,在“天眼”设备的帮助下,中国的科研团队很快就站上了国际快速射电暴领域的前沿,首次成为这一领域的核心研究力量。 早前国家天文台的团队就利用“天眼”设备,在宇宙中探寻到了一次快速射电暴重复爆FRB180301,这还是首次有科研团队发现重复爆辐射具有偏振特征。这次的探测为射电暴的起源提供了更多的数据,也为未来科研团队探寻射电暴机制提供了非常有用的帮助。北京师范大学和北大的研究人员,也通过“天眼”设备对磁星软伽马重复暴进行了对此探测,并且在一次暴发过程中,对射电波段流量给出了最精准的数据。 据相关人士透露,这项研究表明了磁星暴发依赖一些特别的物理条件,在物理条件不具备的时候,磁星暴发不会发生。这篇研究也在10月,以中国研究团队的名义发布在了科技杂志《自然》上,为中国的科研影响力做出了贡献。目前,“天眼”已经工作超过5000个机时了,完全实现了既定的科学目标。 在今年上半年疫情的影响下,科研人员也克服了困难,筛选出5个重大优先科研项目,这些项目涉及上百个科研人员,他们都可以使用“天眼”的设备来服务自己的研究。据悉,“天眼”系统的灵敏度极强,能够高速捕捉宇宙边缘的引力波,为探索大爆炸初期的状态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4,如何看待中国天眼已发现240余颗脉冲星呢?

中国天眼已发现240余颗脉冲星就可以看出我国的科技水平现如今已经大幅度提升了;FAST的科学潜力还将逐步显现,有能力将我国深空探测及通讯能力延伸至太阳系边缘,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一:脉冲星脉冲星,就是旋转的中子星,因不断地发出电磁脉冲信号而得名。脉冲星是在1967年首次被发现的。当时,还是一名女研究生的贝尔,发现狐狸星座有一颗星会发出一种周期性的电波。经过仔细分析,科学家认为这是一种未知的天体。因为这种星体不断地发出电磁脉冲信号,就把它命名为脉冲星。截至目前,FAST累计发现脉冲星数量超过240颗。 二:中国天眼之父 南仁东说到FAST,就不得不提到南仁东,他是FAST的开发者,也是我国天文领域成就的一名伟人。他是FAST工程总工程师兼首席科学家,他潜心从事天文研究,坚持自主创新,主持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为 FAST重大科学工程建设发挥了关键作用。南仁东在他人生最后的24年,只干了一件事,实现了一个梦想,用生命铸就了世人瞩目的“中国天眼”FAST!而“中国天眼”也是“国之重器。南仁东先生的这种坚韧不拔,勇于开创的精神,值得我们这些后辈学习。 三:中国的科技发展众所周知,科技发展在如今成为了各国研究的一个重中之重,科技毋庸置疑的成为了第一生产力。在改革开放前,中国的一个科技发展水平还是比较一般的国家,不过经过中国的重视以及大力发展之后,中国在科技方面有了一个质的飞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在计算机、航空航天、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激光技术等领域都取得了重大科技成果。

5,中国天眼在宇宙中有什么样的重大发现?

只听美国宇航局不断爆出关于外太空的新型消息,往往有很多人会忽视中国天眼立下的战功,中国天眼自建立以来就一直做出巨大贡献,前不久中国天眼又立下战功:取得世界重大科学成果,这一成果的出现是建立在宇宙出现惊人爆炸之后。 宇宙出现惊人爆炸无外乎快速射电暴,快速射电暴是一种来自银河系神秘的射电天文现象,它爆炸所持续的时间仅仅只有几毫秒,但是却能产生出极高的亮度,这能量相当于太阳一天内所释放的能量。可想而知快速射电暴能量足以让人畏惧。快速射电暴近十年来首次被人类报道,这也让各国的天文学家倍感困惑。这种神秘的事件目前为止只有少数得到确凿的认证,但是没有多少细节可以表明它们是如何发生,又是发生在哪里的。对它形成的猜测也就是发生在高度磁化的区域内,可能是一个近期的超新星,又或者是恒星所形成的星云。 而中国天眼对快速射电暴也备受关注,近几年对其也是不断立功。中国天眼就是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简称FAST,这是中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2020年1月11日通过国家验收,并正式投入运营。中国天眼在2011年3月正式开工建设,于2016年竣工,工期在5.5年左右。在2017年10月,中国天眼发现2颗新脉冲星,这是中国天眼首次发现脉冲星,这两颗脉冲星分别距离中国4100光年和1.6万光年;12月,中国天眼新发现3颗脉冲星,而这3颗脉冲星也被得到认证。 2018年,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得知,FAST第一次发现毫秒脉冲星并且得到国际认证,也是至今发现射电流量最弱的高能毫秒脉冲星之一。2018年7月份FAST已经发现43颗脉冲星,2019年3月,中国天眼和天马望远镜团队初次合作,并且成功实现联合观测,这也标志着中国天眼具备联合组网观测的能力。一直到2020年1月份中国天眼发现并认证成功的脉冲星就有114颗。一直到今年11月份,中国天眼的设施运行稳定而可靠,最终取得世界重大科学成果——发现脉冲星的数量超过240颗,而它拥有当今射电望远镜的巨大潜力,并且有望捕捉到宇宙大爆炸时期的原初引力波,而FAST将在2021年面向全世界开放。 面对当今局势,中国对外太空也时刻保持关注,毕竟每一次新型发现都是一种世界级的突破,破解外太空的秘密也是世界各国科学家一直为之努力的任务!

6,中国的天眼系统到底有多牛?

“中国天眼”它口径500米,发射面积相当于30个标准足球场那么大。如果在里面倒满矿泉水,全世界70亿人平均每人可分4瓶。 它能看穿130多亿光年的区域,接近宇宙边缘。目前,“中国天眼”是世界上最大的也是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 借鉴抛物面天线原理,从地球聆听来自宇宙的信号 “中国天眼”的学名是50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不同于常见的通过可见光进行观测的光学望远镜,射电望远镜通过接收宇宙中不可见的无线电波来“观测”宇宙。 我们上方厚厚的大气层有两个“窗口”:一个是可见光窗口,千百年来人类都是通过这个窗口观测宇宙的;一个是无线电窗口,上世纪30年代,无线电天文学先驱卡尔·央斯基偶然发现了来自银河系中心的信号,射电天文学的大幕由此拉开,推动人类认识宇宙起源、生命起源。 与此同时,伴随人类对无线电的大规模使用,产生了越来越多的无线电波,干扰了人类对太空信号的接收。在1993年国际无线电大会上,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提出倡议,希望在地球电磁波环境被破坏之前,建造出超大口径的射电望远镜。 次年,以南仁东先生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开始“中国天眼”的探索,开启了“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