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怎样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 2,请问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呢?
- 3,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是什么样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 4,我国秋粮陆续成熟,收获已超1.4亿亩!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如何?
- 5,我国农业的发展历程分为哪几个阶段?
- 6,中国农业的发展历程
1,怎样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现代农业,靠的是高科技投入。传统农业主要依赖资源的投入,而现代农业则日益依赖不断发展的新技术投入,包括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耕作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像我国超级稻育种技术的新突破,就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实现了亩产800公斤的跨越,引领了水稻生产的新革命。新技术的应用,使现代农业的增长方式由单纯地依靠资源,转到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方向上来。 现代农业,闯的是大市场之路。与传统农业以自给为主的取向和相对封闭的环境不同,现代农业的大部分经济活动被纳入市场交易之中,农产品的商品率很高,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具有高度的规模化、产业化和市场化。像河南双汇集团、内蒙古伊利集团等,已经发展成为产供销相连接、贸工农一体化的大型企业集团。 现代农业,搞的是多功能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农业已不仅仅局限于传统农业的农产品供给功能,其广度和深度大大增加了。比如,通过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农业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功能和就业增收功能明显增强;通过开发利用各类农业资源,发展“一村一品”的特色经济,农业开始承担起生活休闲、生态保护、旅游度假、文化传承、教育等功能,由此也形成了生态保护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循环农业、服务型农业等多种新型农业形态。 总的来看,现代农业一改传统农业的基本面貌,具有了新的内涵、功能和定位。可以说,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变,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整个经济社会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部分。
2,请问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呢?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农业生产技术和水平不断提高,取得了巨大成就,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以上的人口。但从总体上说,我国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水平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在很多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少差距,我们应当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经验和理论,再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地区特点,走自己的路,发展我国的农业生产。 (一)发展“三高”农业 “三高”农业即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其中高产是基础,优质是前提,高效是目的。 高产是我国国情所决定的,我国人口众多,而且还在不断增长,要解决温饱问题,首先得以产量为基础,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优质是人们的生活要求所决定的,“优质”也逐渐成为作物生产的前提,同时也是实现高效的基础。在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各种农副产品要逐步推向市场,进入商品化,参与市场竞争,只有优质产品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好的效益。 高效是市场经济所决定的,当前我国已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但农村经济还很落后,农民收入还很低,为了尽快让农民致富奔小康,必须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发展高效农业。 (二)采取集约化生产方式 从粗放耕种向集约化生产发展,是世界农业发展的共同方向。人多地少,相对资源贫乏是我国的国情,而且人口还在不断增加,耕地还在逐渐减少,人多地少矛盾还在加剧,这就更要求我们走集约化生产道路。应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和生产总结,充分利用时间、空间,千方百计高度精致集约地利用每一块土地,尽可能做到有田皆绿,四季常青,寸土不让,分秒必争,在主攻单产的基础上,进行立体生产,发展多熟种植,发挥每一块土地的最大生产效能。 (三)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而持续农业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大趋势,它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一种农业思潮,是在充分认识和发现现代“工业化农业”或“石油农业”的问题后逐步提出并兴起的。 持续农业的基本目标是从长远出发追求高生产力和高经济效益,同时保护土壤、水和其他自然资源,通过调整农业技术和体制,满足当前及今后人类的需要,使农业生产能持续、稳步发展。农业生产的持续性包括资源环境持续性、经济持续性和社会持续性等方面。 (四)试验研究精确农业 精确农业是近年来国际上农业科学研究的热点领域,其含义是在充分了解土地资源、自然气候条件和作物群体生育变化的情况下,因地制宜地根据田间每一操作单元的具体情况,精细准确地调整各项土壤和作物管理措施,最大限度地优化使用各项农业投入,以获取最高产量和最大经济效益,同时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土地等自然资源。精准农业是现有农业生产技术措施与新近发展的高新技术的有机结合,是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五)适度规模化经营 随着农民依托土地收入的份额下降,依托非农收入的份额大大上升,农民对土地的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农业经营方式也在发生转变,整个中国农业的形态也从过去的以种植大田作物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为主,到现在开始转向农业种植区域专业化生产。在这一变化过程中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集约化、组织化、社会化、专业化的农村生产经营的新体制,对于中国未来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是什么样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农业自古以来就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为了实现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实力的提高。 我国一直在探索农业发展道路,在农业科技、经济、社会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但当代中国农业在社会、经济、生态等方面存在问题,严重制约着农业的发展。 我国农业发展要确定明确目标,选择符合我国实际的农业发展模式,最终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 农村取消了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人民公社制度,普遍实行了以农民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经营体制和村民自治的社会体制。 基本取消了政府统一定价、国家有计划收购、配售的农产品流通体制。 除粮食外,其余农产品目前实行市场定价、自主流通的体制。 农村地理位置比较偏远,路况较差,大型农机使用困难。 此外,一些偏远农村人居环境恶劣。 农业生产所需种子、化肥、农药甚至农产品运输成本高昂,基础设施不健全。 农田和水利设施缺乏维护,存在严重老化问题,部分设施濒临报废,无法为农业生产提供可靠支持。 很多因素决定了我们必须在世界的大环境中看问题。 不仅中国农业如此,许多发展中国家也是如此。 因为世界人口和耕地分布不均衡。 许多国家耕地少,北美耕地多。 欧洲耕地肥沃,亚洲东部、东南亚、南亚有比较好的耕地,但非洲耕地质量差,许多地方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或沙漠,澳大利亚沿海少量耕地过去谈粮食安全是吃饭,十几年前联合国粮农组织修改了粮食安全的定义。 粮食安全意味着什么? 是满足全人类食品需求,满足人类营养健康需求,满足人类食品多样化需求。
4,我国秋粮陆续成熟,收获已超1.4亿亩!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如何?
发展现状很好,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在稳步增长。我国的农业发展趋势一直都是很不错的,根据农业农村部最新的农情调度显示,全国秋粮收获超过了1.4亿亩,每一个地区的秋凉展示很好,部分地区因为旱情影响,所以受到了一定的波动,估计再过一个月左右,全国秋粮将会迎来大面积的收获,到那时我国就拥有许多的粮食,完完全全根本就不用担心没有粮吃,我国已经是世界一流水平的国家,农作物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在粮食这一方面上,我国一直都在世界遥遥领先的位置。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粮食自古以来就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每一个朝代的发展都离不开粮食的发展。无论放在什么时候,粮食的重视程度永远都不会低。一旦没有了粮食,我们的生存就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因此走向灭亡。为了实现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实力的提高,我国一直以来就在农业发展道路上下了很大的精力,结果也不让人失望,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现如今是为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而努力着,保证农业生产的高量高厂一直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自从建国以来,国家一直一来就很重视粮食技术的改进,一直是希望可以研发出高产量的粮食作物,国家也在全国各个地方倡倡节约粮食的宣传稿语,提倡每一个人都能参与到其中这个环节中来,节约粮食,人人有责,足以见得国家对粮食是有多么大的重视。粮食在我国的战略地位可是很高的,国家要强盛,必须要有足够的粮食,在古代打仗的时候,粮草供应不足,可是兵家大忌,会影响到战事的进展,没有粮食,被击垮 是迟早的事情。
5,我国农业的发展历程分为哪几个阶段?
一、创新型农业的准备期(1949~1977年) 新中国成立之处,农业的生产水平特别低下,生产效率也不高,农业基础薄弱,处于自我封锁的小农经济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农业生产力落后,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党中央带领广大农民朋友变更了土地所有权,进行了著名的土改运动,紧接着,国家又在农业生产要素方面进行了改革,在这个基础上还改进了农业生产技术,研制新式农具,大幅度推广优良品种,在这些措施的积极推动下,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劳动效率提高,创造了丰富的劳动成果,为之后的创新农业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1956年到1967年我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出台,为中国农业的持续性发展提供了政策上的指引,其中有关促进农村和农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保护农民利益的长效制度沿用至今,特别是涉及农业技术推广和储备粮方面的制度在如今都发挥着积极有效的作用。这些制度为农村生活的长治久安提供了政策保障,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给新中国成立初的农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20世纪的60、70年代间,受国际上几个工业大国的影响,我国将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了发展工业上,将大部分的财力和物力投放在改进工业技术上,对农业的发展不够重视。虽然此时农业发展的大环境并不成熟,但总体来说,农业的发展还是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在党中央的号召下,各级地方政府开始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水利设施建设,为农民展开农业生产活动提供了便利。 与此同时,国家开始重视农业科技的力量,成立了许多农业科研机构。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国家为了推动工业化的发展,进行了一系列制度的变革,虽然它的出发点是为了服务工业化,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带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20世纪的70年代未期,农村开展了一系列活动,促使农村形成了高度有序,刚性集权的强有力的治理结构体系,而广大农村在“政社合一”的组织模式下,实现了党和国家主导乡村社会的稳定而严密的政权控制体系,这一体系能维持农村社会的平稳安定,聚拢和收集农村的物资资源,保证了物质上的稳定供给,为创新型农业的发展建立了一定的基础。 二、创新型农业体系的完成期(1978~1991年) 1978年我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会议期间作出了许多重要的决策和决议,其中包括:明确党在新时期的历史任务就是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揭开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将改革开放作为经济建设的总方针,其中改革的含义就是对内改革,而对内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进行农业生产和农民土地所有权的改革,为了提高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我党实施了家庭承包制,在这一制度取得成效后,又致力于推广和普及这一政策,它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创建新型农业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在这个阶段我国创建新型农业取得的成功,标志我国建设农业创新体系到了起步阶段。 实行改革开放后,我国高度重视农业生产,致力于提高农业技术水平。为了实现农业科技创新,党中央举办了全国科学大会,在会议中指出农业科技水平是发展新型农业的第一要素,为了早日实现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我国应把发展农业科技作为首要任务,鼓励农业科技人才自主研发。在政策的鼓励下,我国农业科技水平迅速提升,标志着我国农业创新体系正式进入探索阶段。 1978年3月我国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大会的召开成为国家开始重视科技创新的标志,为农业科技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机遇。会议中,邓小平同志提出理论“科技人员也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极大地鼓舞了科研人员的研发积极性。同年我国举行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会议中指出专业的科研机构对提高科研水平的积极作用。1979年6月,农牧渔业部颁布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在文件中指出当前农业科研的任务是找出工作中的重点,明白工作中的侧重方面,突出各项科学项目的差异性,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创新发展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农业。建新型农业体系提供了物质条件。
6,中国农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农业发生于新石器时代。中国的黄河、长江流域,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在长达八九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农业曾经有过许多领先于世界的发明创造,但也经历过漫长的停滞时期。近代帝国主义的入侵使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农业日益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传统“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结构开始解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半封建半殖民地制度的废除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中国农村经济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中国农业才结束了停滞的历史,进入了发展较快的新时期。农业生产条件和生产技术显著改善,产量水平迅速提高。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中国经济改革序幕之后,农业生产的这种停滞状况才得到根本性改变。1982年11月,全国实行承包制,农村经济新的格局全面建立。尽管近30多年来的发展过程中也有过挫折,日见减退,中国以仅仅相当于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几乎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说明还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教育与科技事业也蓬勃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农业生产力的提高。据中国农科院估算,我国农业总产量中科技进步的贡献率由1972—1980年的27%提升到1981—1985年的30%~40%。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在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