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站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购物站 > 知识百科 > 正文

目录

1,作者江河的资料

作者江河的资料

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毕业。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他的反光》等,是新时期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他在诗作当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

江河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星星变奏曲》是他的一首重要诗作。(朦)胧诗是新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青年,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这首《星星变奏曲》在诗歌主题、创作手法和诗歌技艺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代表作]

《没有写完的诗》

一、 古老的故事

我被钉在监狱的墙上
黑色的时间聚拢,一群群乌鸦
从世界的每个角落从历史的每个夜晚
把一个又一个英雄啄死在这堵墙上
英雄的痛苦变成石头
比山还要孤独
为了开凿和塑造
为了民族的性格
英雄被钉死
风剥蚀着,雨敲打着
模模糊糊的形象在墙上显露
残缺不全的胳膊手面孔
辫子抽打着,黑暗啄食着
祖先和兄弟的手沉重地劳动
把自己默默无声地垒进墙壁
我又一次来到这里
反抗被奴役的命运
用激烈的死亡震落墙上的泥土
让默默死去的人们起来叫喊

二、 受难

我的女儿就要被处决
枪口向我走来,一只黑色的太阳
在干裂的土地上向我走来
老树枯干的手指
脸上痉挛的皱纹
我和土地忍受共同的灾难
心摔在地上
女儿的血溅满泥土
孩子的泪水在我脸上流着
孩子的眼泪也是咸的
冬天,一条条小河在冰冻
河流停止了歌唱
姊妹、女儿和妻子
衣襟被撕破,头发飘落
浪花飞溅岩石
我的头发像一片大海
父亲、丈夫、儿子
手在头发的海洋上颠簸
骨节沉闷地响着
船舶、森林粗犷地生长

三、 简短的抒情诗

像在梦中
我成了女孩子
来到这世界
吱吱叫着的石子路
踩碎影子
我赤脚跑来
血滴融进
露水
一颗颗红玛瑙闪动起伏的胸脯
为了嫩绿的心
黎明时开放
我把青春纯洁的骚动献给了革命
手臂洁白的桥
寻找太阳
不再怕星星在水中颤抖
书脊的林子,夜的摸索
我变成一颗星星
不再颤抖

四、赴刑

欺骗的风蒙住窗子
屠杀在进行
我不能躲在屋子里
我的血不让我这样做
早晨的孩子们不让我这样做
我被投进监狱
手铐、脚镣深深嵌进我的肉里
鞭子在身上结网
声音被割断
我的心像一团火在嘴唇上无声燃烧
我走向刑场,轻蔑地看着
这历史的夜晚,这世界的角落
没有别的选择,我选择天空
天空不会腐烂
我只有被处决,否则黑夜无处躲藏
我是在黑夜中诞生,为了创造出光明
我只有被处决,否则谎言就会被粉碎
我反对光明不能容忍的一切,包括反对
沉默
周围挤满了被驱赶来的人群
黑压压地挤满被夺取光泽的人们
我也站在这群人中
看着自己被处决
看着我的血一滴一滴地流尽

五、没有写完的诗

我死了
子弹在身上留下弹坑像空空的眼窝
我死了
不是为留下一片哭声、一片感动
不是为了花朵在坟墓上孤独地开放
民族的感情已经足够丰富
草原每天落满露水
河流每天流向海洋
这久远的潮湿的感情
难道被感动的次数还少吗

我被钉死在墙上
衣襟缓缓飘动
像一面正在升起的旗帜


《星》

记得小时候,孩子们
弄脏的销售
揉皱的纸练习本的方格子墙上
我涂抹一片又一片

一颗又一颗星星
歪歪斜斜又大又亮

如今我很少想起那最初的星星
合欢树叶合上的时候
情人的眼睛,和
孤岛上飘浮的声音

我来到海边
寻找海洋把月亮铺成的小径
一个人走向另一个地方
一大片银白的波浪向我展开
遥远地响着
许许多多细小的山峰微微闪动
小鸟似的点点繁星徐徐飞起
所有的鱼群都已离去
月亮又小又孤独
像一段被人遗忘的小小的回忆

我站着经历死亡
身边
几块岩石 几只木船
一动不动
几千年海和手的劳动
一阵阵狂风一阵阵汹涌
仅仅留下
岩石,硬壳似的
船。实在而空洞
一颗又一颗星零零碎碎地死在早晨
似乎还带着希望

我也被留在这里看星星
寻找那颗又大又亮的
把我带走
回到无边的地方
任性地燃烧
每个夜晚都站在那儿
笨拙而又明亮


《星星变奏曲》

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
在夜里凝望
寻找遥远的安慰
谁不愿意
每天
都是一首诗
每个字都是一颗星
像蜜蜂在心头颤动
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
柔软得像一片湖
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
谁不喜欢春天
鸟落满枝头
像星星落满天空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
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如果大地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
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
寻求星星点点的希望
谁愿意
一年又一年
总写苦难的诗
每一首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像冰雪覆盖心头
谁愿意,看着夜晚冻僵
僵硬得像一片土地
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谁不喜欢飘动的旗子
喜欢火
涌出金黄的星星
在天上的星星疲倦的时候--升起
照耀太阳照不到的地方

2,江河的代表作原文

假如波浪把两行脚印带到海上你随随便便把草帽扔在沙滩又笑了我们不会是这样假如天空辗转在湖上乌云滚过雨点敲打天上湖上两只太阳一双眼睛在晴朗中醒来我们不会是这样假如我在岛上寂寞地创造你用草叶和干贝壳把你装饰一同顶着浪回家我们不会是这样假如没有天空没有海没有太阳我们坐在空旷的屋子里相对无言是这样相对无言那又该这么办 我常常想  生活应该有一个支点  这支点  是一座纪念碑  天安门广场  在用混凝土筑成的坚固底座上  建筑起中华民族的尊严  纪念碑  历史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  象一台巨大的天平  一边  是历史,昨天的教训  另一边  是今天,是魄力和未来    纪念碑默默地站在那里  象胜利者那样站着  象经历过许多此失败的英雄  在沉思  整个民族的骨骼是他的结构  人民巨大的牺牲给了他生命  他从东方古老的黑暗中醒来  把不能忘记的一切都刻在身上  从此  他的眼睛关注着世界和革命  他的名字叫人民    我想  我就是纪念碑  我的身体里垒满了石头  中华民族的历史有多么沉重  我就有多少重量  中华民族有多少伤口  我就流出过多少血液    我就站在  昔日皇宫的对面  那金子一样的文明  有我的智慧,我的劳动  我的被掠夺的珠宝  以及太阳升起的时候  琉璃瓦下紫色的影子  ----我苦难中的梦境  在这里  我无数次地被出卖  我的头颅被砍去  身上还留着锁链的痕迹  我就这样地被埋葬  生命在死亡中成为东方的秘密    但是  罪恶终究会被清算  罪行终将会被公开  当死亡不可避免的时候  流出的血液也不会凝固  当祖国的土地上只有呻吟  真理的声音才更响亮  既然希望不会灭绝  既然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  真理就把诅咒没有完成的  留给了枪  革命把用血浸透的旗帜  留给风,留给自由的空气  那么  斗争就是我的主题  我把我的诗和我的生命  献给了纪念碑 我被钉在监狱的墙上黑色的时间聚拢,一群群乌鸦从世界的每个角落从历史的每个夜晚把一个又一个英雄啄死在这堵墙上英雄的痛苦变成石头比山还要孤独为了开凿和塑造为了民族的性格英雄被钉死风剥蚀着,雨敲打着模模糊糊的形象在墙上显露残缺不全的胳膊手面孔鞭子抽打着,黑暗啄食着祖先和兄弟的手沉重地劳动把自己默默无声地垒进墙壁我又一次来到这里反抗被奴役的命运用激烈的死亡震落墙上的泥土让默默死去的人们起来叫喊 我的女儿就要被处决枪口向我走来,一只黑色的太阳在干裂的土地上向我走来老树枯干的手指脸上痉挛的皱纹我和土地忍受共同的灾难心摔在地上女儿的血溅满泥土孩子的泪水在我脸上流着孩子的眼泪也是咸的冬天,一条条小河在冰冻河流停止了歌唱姊妹、女儿和妻子衣襟被撕破,头发飘落浪花飞溅岩石我的头发像一片大海父亲、丈夫、儿子手在头发的海洋上颠簸骨节沉闷地响着船舶、森林粗犷地生长 像在梦中我成了女孩子来到这世界吱吱叫着的石子路踩碎影子我赤脚跑来血滴融进露水一颗颗红玛瑙闪动起伏的胸脯为了嫩绿的心黎明时开放我把青春纯洁的骚动献给了革命手臂洁白的桥寻找太阳不再怕星星在水中颤抖书脊的林子,夜的摸索我变成一颗星星不再颤抖 欺骗的风蒙住窗子屠杀在进行我不能躲在屋子里我的血不让我这样做早晨的孩子们不让我这样做我被投进监狱手铐、脚镣深深嵌进我的肉里鞭子在身上结网声音被割断我的心像一团火在嘴唇上无声燃烧我走向刑场,轻蔑地看着这历史的夜晚,这世界的角落没有别的选择,我选择天空天空不会腐烂我只有被处决,否则黑夜无处躲藏我是在黑夜中诞生,为了创造出光明我只有被处决,否则谎言就会被粉碎我反对光明不能容忍的一切,包括反对沉默周围挤满了被驱赶来的人群黑压压地挤满被夺取光泽的人们我也站在这群人中看着自己被处决看着我的血一滴一滴地流尽我死了子弹在身上留下弹坑像空空的眼窝我死了不是为留下一片哭声、一片感动不是为了花朵在坟墓上孤独地开放民族的感情已经足够丰富草原每天落满露水河流每天流向海洋这久远的潮湿的感情难道被感动的次数还少吗……我被钉死在墙上衣襟缓缓飘动像一面正在升起的旗帜 记得小时候,孩子们弄脏的小手揉皱的纸练习本的方格子墙上我涂抹一片又一片蓝一颗又一颗星星歪歪斜斜又大又亮如今我很少想起那最初的星星合欢树叶合上的时候情人的眼睛,和孤岛上飘浮的声音我来到海边寻找海洋把月亮铺成的小径一个人走向另一个地方一大片银白的波浪向我展开遥远地响着许许多多细小的山峰微微闪动小鸟似的点点繁星徐徐飞起所有的鱼群都已离去月亮又小又孤独像一段被人遗忘的小小的回忆我站着经历死亡身边几块岩石 几只木船一动不动几千年海和手的劳动一阵阵狂风一阵阵汹涌仅仅留下岩石,硬壳似的船。实在而空洞一颗又一颗星零零碎碎地死在早晨似乎还带着希望我也被留在这里看星星寻找那颗又大又亮的把我带走回到无边的地方任性地燃烧每个夜晚都站在那儿笨拙而又明亮 原文: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在夜里凝望寻找遥远的安慰谁不愿意每天都是一首诗每个字都是一颗星像蜜蜂在心头颤动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谁不喜欢春天鸟落满枝头像星星落满天空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如果大地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寻求星星点点的希望谁愿意一年又一年总写苦难的诗每一首是一群颤抖的星星像冰雪覆盖心头谁愿意,看着夜晚冻僵僵硬得像一片土地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谁不喜欢飘动的旗子喜欢火涌出金黄的星星在天上的星星疲倦的时候--升起去照亮太阳照不到的地方。(《星星变奏曲》被选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赏析:有人说过,一个聪明的民族,是耽于反思敢于自我正视的民族。发生于变革时代的中国新文学史上的“朦胧诗”运动,就是一批正直而年轻的中国知识分子,在诗歌方面开始的最沉痛的反思。江河,是这次运动的主将之一。他的《星星变奏曲》是新时期的“火把”,却更感受着时代的脉搏,它是真正的对于光明的呼唤。诗人选择“星星”这一意象表现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悟,因为“星星”是最先点燃诗人灵感源的导火索,但我认为,重要的是,借用人们对星星的凝望,更衬出现实 的黑暗和残酷。在这个现实里,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风吹落。星星是“一首诗”,一个“柔软得像一片湖”的晚上,一个朦胧着鸟语花香的“春 天”,是“飘动的旗子”,是“火”。诗人对这一切愈是尽情地讴歌,愈显出愿望与现实的反差,也愈让人于温柔的静穆中体验了咸涩的况味和沉重。“在浓重的失 落感中萌发出来的追求与寻找,既给这些诗篇蒙上一片迷悯与感伤的情调,又浸透着不甘湮没与泯灭的内在力的冲击与奔突”(谢冕语)。在诗的结构上,两节诗的外观构造几乎相同(但内部结构稍有变化),这正像我国古代《诗经》中的某些一唱三叹的诗的结构,意在营造一种浓郁的诗的氛围,来增强诗的内趋力和表达效果,让人于轻松中心灵发生震动。这首诗开头的假设语句以“如果……”领衔的诗行,几乎以一种迫不及待的态度,用诘问宣泄着诗人江河内心蓄积已久的苦闷与祈盼:在没有光明的暗夜,星光接济着人们心灵的渴望,并阻止人们心灵与思想的最后沦落,虽然星光未免微弱了些,但毕竟是一份“遥远的安慰”。意象的选择也许是很精心的,当一种压抑的时代氛围不断地扼杀个性与人格,黑暗已掩盖了光明,但在苦难而坚定的英雄乐观心灵,“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 吗?”精神始终昂扬着。这样,黯淡的星星便会冲破层层云障,化为希望的光亮。但若不是无奈,谁又会主动择取只有星星的暗夜呢?“谁不愿意/每天/都是一首 诗/每个字都是一颗星/像蜜蜂在心头颤动”,诗是美好的,它注定要成为心灵逃避压抑、苦闷现实的归宿,但这样的审美往往十分遥远,尽管每个字都成为一颗小 星,寄托着密密的心愿,甚至震颤了心弦,却仍无法将一切化做现实。接着又由“谁不愿意”的句式引出夏夜,由“谁不喜欢”的句式引出春天,这些都是诗人渴望 的,这种渴望不仅在于诗意的万物,还在于一切摆脱寒冷僵死状态、充满新鲜蓬勃的活力。显然,这些营造的诗意隐喻着诗人美丽浪漫的理想,虽因现实之故,理想 与生活相距遥远,星星、萤火、睡莲、白丁香的意象却仍是那么生动。现实是严酷的,随着民族十年悲剧的加深,思想之花便蒂结出自由的果 实。在江河,他不悲观于恶劣的现实环境,相反,第二节重复假设语句,仍以其强力的诘问“谁还需要……,谁还会……”,试图找出一个极平凡而公正的答案:即 使在厄运之中,人依然向往光明、自由、美。凭着这份坚定的信念,诗人便不再顾惜“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的生存状态,也不再理会如星星颤抖、白雪覆盖、夜晚 冻僵的现实境遇,一心向往无比美好的理想王国;只是太遥远的缘故,诗人的目光便多少有些朦胧了。诗人借助于不断重复的“谁不愿意”和“谁不喜欢”句式,复 叠强化着一片沉积已久、不可宣泄的情绪。最后在英雄主义情绪的支配下,充满浪漫与乐观的意象涌出诗行,成为人格与生命的自我激励。从抽象的概念到富于生动 色彩的具象,“星星”意象的变奏直接地成为由弱至强的英雄乐观精神的投射,而且,由于两段式的诗节构成以及诗节内部存在的情绪与意象对比化了诗人英雄乐观 的浪漫精神。面对悲剧现实,一种是逃避,一种是介入,介入的方式则有乐观与悲观之分,而任何一种单纯的方式都不可能持久,江河也应如 此。《星星变奏曲》在情绪整体上显示了某些豪迈色彩,但诗人对悲剧本身的认识似乎并不深刻,而且,过多的浪漫向往使诗又近于稍稍浅薄了,这也许是一种苛求 吧。我们为什么需要光明?因为我们恐惧黑暗,我们害怕孤独,即使在没有太阳的夜晚,我们也需要星星为我们照亮前程。那么,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呢?诗人以此发问,浓郁而深沉,然而,正是因为并不是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我们才需要星星啊,需要星星安慰心灵、点燃希望。因此,我们还需要星星,我们渴望光明,我们追求光明。可是残酷的现实啊,残酷的现实不容许我们有丝毫的沉醉。柔软的晚上,鸟落满枝头,远处飘来朦胧的白丁香,然而,冰雪总是覆盖心头,夜晚僵硬,瘦小的星随风摇落。此刻,我们只好喜欢火,我们只好自己努力制造光明,让人类伟大的智慧和力量充满每一个角落,驱逐黑暗,照耀光明诗 的主题是对黑暗现实的否定。抒发作者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但诗中作者并没有直接呈现思想感情,而是借助一些物象来暗示或间接地表现经验,如诗中用星星、 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丁香等来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而用夜、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等来代表黑暗冰冷的现实, 使诗歌朦胧含蓄,意境非常的优美。诗歌中第一节前九行写人们抬头仰望星空,把星星当作遥远的安慰,这是困为黑暗笼罩了大地。最后七行,写出了诗人对光明、美好世界的向往。诗的下一节与上一节相比,情境、意味发生变化并形成强烈对照,这种情形就如同音乐,构成了主题与变奏的关系。“柔 软的像一片湖”仅此一句给予我们温柔如梦的感觉,我们可以感受到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明月当空,夜下一片寂静,微风拂过湖面,往日娇 艳的莲花已安然的熟睡于湖水中,不明有母亲般温柔的微风拂过湖面,使得夜空中顽皮的星星和萤火虫在睡莲丛中悄悄的顽耍、嬉戏。“谁不喜欢春天,鸟落满枝头”。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想象得出,温暖的春天,和煦的阳光普照大地,万物复苏,南归的鸟儿北回,很快选择了披上绿装的大树,欢快的歌唱,歌声若有若无,一边的白丁香也不甘示弱,不时发出时浓时淡的香味。给人以温暖、静谧、幸福的感觉。结尾四名诗表达出诗人为追求光明而献身的决心。“变奏曲”是音乐术语,通过改变时值或节奏,改变音符进行或次序等手段。所以本诗的上、下节,虽然结构对称、基本句式、修辞手法和一些用语相同或相近,但是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并形成强烈对照。因此诗题叫“变奏曲”,可谓名副其实。朦胧诗是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的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这首抒情诗以星星象征光明,可以说诗中的星星是诗人茫茫黑夜中执著追求的理想。人们抬头凝望星空,把星星作为遥远的安慰,这是因为黑暗笼罩大地,处于劫难中的人们渴望光明。作者用谁还需要表示否定,说明即使星星在广袤无垠的星空中显得那么渺小,却还是晶莹闪亮。星星点燃了苦难、消沉的人们心中的希望和光明之火。“谁不愿意……谁不愿意……谁不喜欢……”的肯定句式,以一系列美好的意想,写出诗人所向往的光明世界:那是一个富有诗意的世界,一个像夏夜般柔美的世界,一个像春天般温馨迷人的世界。然而,人必须对现实有清醒的认识,现实是寒冷和残酷的。诗人一年又一年总写苦难的诗,夜晚被冻僵,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被风吹落。现实是多么的残酷无情呀,连人们对光明的微茫希望也要熄灭。我们喜欢星星,我们喜欢光明,为了追求光明,献身又何妨?学习在天上的星星疲倦时,为了光明,燃烧自己,代替它们照亮黑暗的大地。

3,急求 关于河流的作文 高中作文

温暖的河流
当你在接近一条河流的时候,你在经历一种充满秘密和隐喻的过程。这可能就是命运的一个方向,尽管它用表层的流动把深刻的内心掩藏起来。
你用多少年的时间学会了沉默,你用沉默的姿态一次又一次接受了河流给你的启示。而这些启示不可言说,如同河面上边缘模糊的巨大倒影。你只能试图用身体呼应它,把灵魂展开,沉入,而又不被它带走。
你注视苍茫的彼岸,目光里有隐忍的忧郁和盛大的虔诚。在每一时刻,每一个闭上眼睛的瞬间,都有一些东西进入了永久的暮年。而另一些东西永远端坐在高处。你从不去追溯,从不去寻找任何碎片,你停顿,就这样看见了时间被飞射出去的方向。
许多次你与一条河流错身,与一个时代错身。你用背影体会到绝望的寂静。
你向着你的河流出发,即使它的方向不断被种种预测,流言和谬误所篡改。你不断地冒险,完成不可能的事件。你用孤绝的身影穿过了荒原和沙漠,用坚守的姿态维持着宗教般的礼仪。在征途之中你确信这是一次伟大回归的进行。
你抗拒着命运的死结,一次次放开双手,一次次从高处下坠,用单薄的身体撕裂迎面而来的呼啸的风。在每个失重的瞬间你用尽全身力气高昂起头颅,企图以极端的方式进入它的身体。
一瞬间你清醒地体验到一种窒息,你感知到在你容易消解的肉身之外种种无法操纵的力量,你被追逐,被淹没,同时又以无法预知的方向被送往远处更远处。
你陷入河的中央,它是你的河流,你的流亡生涯,你的救赎。
因此你终将回来,你终将是你。你无法背叛你的河流,你的河流是你无可挽回的命运。
你涉入它,用河水湿润枯萎的皮肤,用双脚,腹部和胸膛一一感受它温暖的流动,起伏的弧度以及内敛的力量。
河流是被放逐的光,是来自于深渊的声音,它不断抚摸你,以冰冷的节奏和死亡的力度。它告知你深入的方向。深入黑暗,再深入,直到黑暗消失,就可以看见圣洁的光或者噬心的火焰。
然而你停下深入的脚步,站在这里,试图阅读一条河流的历史,如同触摸一次不平静的呼吸,经历一场令人眩晕的循环。
你目睹了河流的生,时空中一次次扬起翻滚的尘土。河流诞生于黑暗的边缘,诞生于高贵,壮烈,理想以及一切伟大的词语。那是来自于炼狱的力量,开垦,冲刷,激荡,去而不返。
一个宗教或者一个帝国即将形成,你听到足以毁灭一切的声音。直到很久以后它疲倦下来,在虚妄的雄心壮志之后疲倦下来,最终失陷于自己的轨道中间。它不断诞生而又迅速消亡,归于平静然而永不干涸。
当气温骤降,河水充塞冰雪,你的双脚感受到冻结的力量。这时你也在猜测河流的死。死于污浊,死于残缺,死于缓慢。水位不断下降,面孔苍白,气息微弱。直到一个巨大的黑色阴影被最终呈现出来。河床成为一道命定的刻痕,被河流於积的血所压迫。
因此河流最后成为一个绝望的符号,所有欢愉的瞬间隐匿于日光之下,而所有污秽的秘密被暴露出来。所有故事和诗篇的终结是亘古不变的寂静。
这是命运的一种归宿,或者是永远无可回避的生存理念。没有任何绝对的静止,而在流动的过程中清洁的河水已经被不断遗失。
你想到了疼痛,河流的疼痛,它是唯一伴随一生的感觉。在母亲的疼痛中你获得了生存的权力,在自己的疼痛中你逐渐强壮起来。而河流的疼痛是一种极限,一种路径,一种被不断拉伸与丰富的生命演绎着的已然完成的结局。
你以河流为本体,称之为脉搏,血液甚至母亲。然而你仍然无法以此抵达它的本质,你的唇齿间充满未曾说出的偈语,你发现了语言之中的巨大空洞。尽管你终其一生与词语共同居住,却始终无法用双手捕捉它们飞翔的形象。
你以河流为喻体,于偶然之中发现它就是一切词语和事件。它被含盖于世界流动的方式之中,被记录和诠释。它可以与所有想象交流,与所有信念契合,因为它可以是一切。起始与终止,分裂与纠结,上升与下沉,这就是一切。
你发现它的路径是一种平易近人的哲学,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变最终归于单一的方式。它的形象是一种暧昧不明的态度,柔韧,表面圆滑,隐藏着深刻的寒冷与晦暗。而它的命运是流逝,是交织,是沉默消亡,死于无地。
你潜入河底,于静默之中逼近了它温暖的本质。它张开双臂,用一种纯粹的方式拥抱你,你的心敏感到希望与一切微小的事件交流。它使你体会到新生的喜悦,如同回到母亲温暖而柔软的腹部。你迅速沉入,没有任何声音,任凭它把你带到流动的场景之中,教会你隐藏的姿态,告诉你对抗流逝的唯一方法是用死寂般的热情与忠贞来捍卫你沉重的本质。
这是命运的另一种面目。把心灵生活潜入他人不可进入的河流底部,在一个人纯粹的世界里你发现了光明在黑暗之上,希望来自于绝望,你发现了永生的唯一途径就是永不到达。
当你重新站立起来,你已然获得了一种全新的生命体验,它可遇而不可求,却让你的人生开始富有深蕴。

4,关于河流的作文500字左右 急急!!!

1、河流的自述
我是大地妈妈怀抱里的一条河,我的名字叫清清。以前的我纯净、透明,村庄里的姑娘们爱以我为镜,照出她们那美丽的倩影;森林里的动物朋友都喜欢跑到我的身边,贪婪地喝着我甜美的汁水,把我当成最美的饮料。水中植物家族的朋友们,更是把我当成它们的乐园。有的像海带,偎依在我的怀抱里撒娇;有的似珊瑚,害羞地躲藏起来,和我捉迷藏;有些青蛙、鱼儿,调皮极了!总爱到荷叶上表演节目,和水珠嬉戏……
可是现在,我的脸变得很黑很黑,臭气薰天,再也见不到朋友们欢快的踪影。人们经过我时,总要捂住鼻子,大步流星地躲闪我。美丽的水生植物朋友们也在我怀里一一死去。我的泪水因为伤心都快流干了。
我这副面目全非的模样全是人类造成的,他们将生活垃圾扔到我的怀里,使我变得“五彩缤纷”;他们还在我身旁建起了化学工厂,使一些有毒的液体注入我的体内;他们还乱砍伐,使我堤岸的泥沙流泻,拥挤着我的怀抱……
人类啊,你们不能破坏我们了,不能再破坏大自然了。要不然的话……
我太伤心了,说不下去了。人类朋友们,你们自己去想吧!

2、
悲伤的河流
那是一条古老而又蜿蜒的河流,一条几近被岁月遗忘的河流。清澈的河水在古老的大地上无声无息的蔓延,流淌。淌过青葱峥嵘的岁月,淌过绝望与无奈的伤口……
而我,曾经就想以一种孤独的姿态,沿着他肥沃的脉络,一直的走下去,走下去……不管他的前方是千岩万壑,也不管他只是一条无始无终的环流,也不管他是否终要汇入苍茫无际的汪洋……
我盘指算着自己与这个世界的相遇。十四年的时光与他古老的记忆相比,又该是怎样一种渺茫。我想象着他昔日的繁华与不可一世。在他流光溢彩的年华中不会缺少箫鼓楼船的献媚,也不会却少如簇的游人和浪迹天涯的吟者。他就这样的被遗弃在那残垣断壁的记忆中,孤独的承受着从耳边呼啸而过的历史的风声和穿过记忆更替的时光的印记。
而我在十五岁的帷幕将要拉开的时候,却突然间怀疑自己是否真的从他的身边走过,我渴望自己被淹没在光怪陆离的都市中,颓靡的行走残喘着。我想我是否真的忘记了他从繁华到凋败的诉说。
我不知道为什么连小草都不愿意在他身边驻足。或许它们也像我一样只为追求繁华,却淡忘了繁华背后的倾圮与衰落。我们都要绚烂,却也都无法挽留她,任由她就那样悄悄的流逝,湮灭……
我不清楚这河水究竟哽咽了多久。谁愿意承受这些被岁月所携带的无情的变迁,又有谁不在昏黄的容颜面前不为昨日怅然若失。
就这样的老去。
当青春的轨迹渐渐模糊,我想到了那些在大地上孤独延伸的脉络。我想就这样走下去,沿着宿命的掌纹走向无尽的远方,直到暝虚盛放的地方。
我,只是一个没有未来的孩子。我不能像这条河流一样亘古不变,千年,万年的守侯着自己不灭的灵魂。在希冀中,我不停的动摇。我想我只是一株小草,但这样我反而会更莫名的悲伤。
我无力于改变自己,就如同这古老的河流无法选择自己的未来一样。我无法想象他满目荒凉的眼眸中究竟蕴藏了多少无法抹去的旧伤,又隐去了多少的眼泪。
但是,在那短暂的山洪,在那肆无忌惮的洪峰中,河流又似乎得到了解脱。哪怕是百年一遇也好,那是他生存下去的一丝曙光,让他明白自己的肉体并未死去,灵魂尚未泯灭。那翻滚的血液只是被暂时的封存,只是被尘封的岁月无意间掩去……
我想象着他间或的失落,他的落拓。
但是,我知道他并不绝望。纵使干涸到连河床都龟裂班驳,他也不会绝望。
我在痛苦辗转中,指尖隐隐的疼痛着。当记忆的扬花就那样缓缓的沉淀下去,我始终都无法平静下来。我不能像它们一样默默的承受一切,四季的变迁,季节的守望,繁华的希冀……
我落荒般的在他的身边奔跑。那些明媚的日子就那样马不停踢的从我的生命的印记中穿过,再也无法回来。我总是伸开手掌,任那些细碎的阳光穿过我的指缝,刺痛双眼。我开始频频的仰望天空,渴望那些行云流水般的日子再一次从生命中出现,伴随着那些飘浮的流云,载着我万端的思绪。我无法想象那些扬花翩舞的日子就那样的在生命中尘埃落定,告以结局。我无法相信,那些在我生命中出现过,却再也未出现过的人,而时光终究要硬生生的把他们从我的记忆中抹去。
清澈的河水开始浑浊,或许他也已经像我一样迷失了方向。河流的河流的尽头究竟在哪里?如果他知道,为何还要千年万年的一去不复返。连他自己都无法弄清的天堂,该怎样寻找。
我想象着自己的足迹印满了他沧桑的坎坷。在我无休的足音中是他曾经的花开花落。
清凉的河水依旧无声的流淌。让自己的双手在这凛冽刺骨的河水中不再醒来,麻木的抚过旧日的快乐与悲伤。
河流就这样日趋堕落,任一切都无声的划过记忆的长空,茫然的以仰望的姿态,拯救着无法挽回的堕落。
而我,也注定了要以这样孤独的姿态走下去。在青春渐远的足音中,在泪眼婆娑的双眼中,眼睁睁的看着它落寞的死去,不再醒来……

5,求长江资料,200字左右!!

长江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西南侧,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干流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于崇明岛以东注入东海,全长6300余公里,比黄河长800余公里。 长江在世界大河中长度仅次于非洲的尼罗河和南美洲的亚马孙河,居世界第三位。但尼罗河流域跨非洲9国,亚马孙河流域跨南美洲7国,长江则为中国所独有。 长江干流自西而东横贯中国中部。数百条支流辐辏南北,延伸至贵州、甘肃、陕西、河南、广西、广东、浙江、福建8个省、自治区的部分地区。流域面积达180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1/5。淮河大部分水量也通过大运河汇入长江。 扩展资料: 长江的治理开发: 1、中线工程:从汉江丹江口水库引水,向黄淮海平原西部和北京、天津供水。 2、东线工程:从长江干流江都三江营抽水,供江苏、山东、安徽、河北、天津等省市用水。 3、引江济淮线工程:从长江北岸裕溪口、凤凰颈、神塘河引水,经巢湖后跨江淮分水岭,送水至淮河,补充两淮地区的工农业和城市生活用水。 4、葛洲坝工程:1971年开工兴建,1994年全部工程胜利完成。在航运方面,长江上最为险要的川江航道中的三峡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有利于航运发展,船闸引航道运行正常。 5、三峡工程:是中国长江中上游段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项目。分布在中国重庆市到湖北省宜昌市的长江干流上,大坝位于三峡西陵峡内的宜昌市夷陵区三斗坪,并和其下游不远的葛洲坝水电站形成梯级调度电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长江

6,关于长江的资料

长江起源于距今1.4亿年前的侏罗纪时的燕山运动,在长江下游形成了唐古拉山脉,青藏高原缓缓抬高,形成许多高山深谷、洼地和裂谷。长江中下游大别山和川鄂间巫山等山脉隆起,四川盆地凹陷,古地中海进一步向西部退缩。距今1亿年前的白垩纪时。四川盆地缓慢上升。夷平作用不断发展,云梦、洞庭盆地继续下沉。今3000-4000万年前的始新世、发生强烈的喜马拉雅山运动、青藏高原隆起,古地中海消失,长江流域普遍间歇上升。其上升程度,东部和缓,西部急剧。金沙江两岸高山突起,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显著抬升,同时形成了一些断陷盆地。河流的强烈下切作用,出现了许多深邃险峻的峡谷,原来自北往南流的水系相互归并顺折向东流。长江中下游上升幅度较小,形成中、低山和丘陵,低凹地带下沉为平原(如两湖平原、南襄平原、都阳平原、苏皖平原等)。到了距今300万年前时,喜马拉雅山强烈隆起,长江流域西部进一步抬高。从湖北伸向四盆地的古长江溯源浸蚀作用加快,切穿巫山,使东西古长江贯通一气,江水浩浩荡荡,注人东海,今日之长江形成。
编辑本段长度
  目前公认发源于格拉丹冬雪山的沱沱河为长江源头;但确定大河源头的标准,即以河源惟远、水量惟大和对应于河流主方向等标准。一些人包括地理学、测绘学专家认为当曲的水流量是沱沱河的5至6倍,流域面积是沱沱河的1.8倍;当曲应作为长江正源。江源之争对长江的长度计算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2001年,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在专家刘少创主持下,利用卫星遥感影像测量计算,测
长江流域地理信息图册(22张)量结果精确到了小数点后。测出长江长度新数据6211.3公里。其课题小组利用近40幅覆盖长江干流的卫星影像,卫星影像是由美国地球资源卫星拍摄,分辨率达到30米。计算方式以沿河道的中心线,对长江正向量测了三遍,又反向量测了三遍,经计算机多次运算和几何纠正后得出结果。   这次研究是以当曲作为长江源头测算的,具体为当曲源头位置东经94度35分54秒,北纬32度43分54秒,海拔5042米算起。当曲 (由源头至囊极巴陇)360.8公里、沱沱河357.6公里、通天河787.7公里、金沙江2322.2公里、宜宾以下2740.6公里。
编辑本段深度
唐古拉山
  长江的深度不一,以下是主航道水深:   宜 宾--兰家沱 1.8米 兰家沱――娄溪沟 2.5米   娄溪沟--羊角滩 2.7米   羊角滩--白 尾 2.9米   白 尾--武 桥 3.2米 长江源流沱沱河以下依次为通天河、金沙江。金沙江以下,岷江口至长江入海口,长2884公里(荆江裁弯取直后,缩短航程80公里,为2800余公里),通称长江。在通称长江的各江段又有各自的名称。   武 桥--皖河口 4.0米   皖河口――燕子矶4.5米   燕子矶--龙爪岩10.5米   在1958年,长江的武汉长江大桥一带做试验时曾测量到江中水深30多米, 在下关浦口间曾测到40米, 在江西湖北交界处有一处叫牛关矶的地方曾经测到103米的深度,但长江口的深度只有10米左右,有时甚至会影响到正常的通航。
编辑本段史料
  中国古代文献中,常用“江”特指长江。东晋王羲之和孙绰是较早用此“长江”之名的。王羲之写信给殷浩说:“今军破于外,资竭于内,保淮之志非复所及,莫过还保长江!”(《晋书·王羲之传》);孙绰上疏曰:“天祚未革,中宗龙飞,非惟信顺协于天人而已,实赖万里长江画而守之耳。”(《晋书·孙绰传》)
编辑本段流域
长江流域图(带政区)
  长江流域从西到东约3,219公里,由北至南966余公里。长江流经:青藏高原-青海(青)-四川(川)-西藏(藏)-云南(滇)-重庆(渝)-湖北(鄂)-湖南(湘)-江西(赣)-安徽(皖)-江苏(苏)-上海(沪)-东海。发源于中国西部,完全或部分流经包括西藏自治区在内的11个省区。长江流域人口分布不均衡;人口最密集之地在华中和华东毗连长江两岸及其支流的平原,流域西部高原地区人口最为稀少。3/4以上的流程穿越山区。有雅砻江、岷江、嘉陵江、沱江、乌江、湘江、汉江、赣江、青弋江、黄浦江等重要支流。其中汉江最长,干流以北的是雅砻江、岷江、嘉陵江和汉江。干流以南的是乌江、湘江、沅江赣江和黄浦江。汉江中上游的丹江口水库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   该流域是中国巨大的粮仓,产粮几乎占全国的一半,其中水稻达总量的70%。此外,还种植其它许多作物,有棉花、小麦、大麦、玉蜀黍、豆等等。上海、南京、武汉、重庆和成都等人口百万以上的大城市都在长江流域。   长江干流所经省级行政区总共有11个,从西至东依次为青海省、四川省、西藏自治区、云南省、重庆市、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江苏省和上海市。最后由上海市的崇明县流入东海。其支流流域还包括甘肃、贵州、陕西、广西、河南、浙江、广东等省的部分地区。
编辑本段源头
  长江的正源沱沱河发源于唐古拉山脉的主峰各拉丹冬雪山【又名格拉丹东】西侧姜根迪如【又名姜古迪如】雪山的冰川;与位于青海西藏交界处的长江南源当曲会合后称通天河;通天河与位于可可西里腹地发源的长江北源楚玛尔河汇流后,向东南流到玉树县巴塘河口。从此以下至四川省宜宾市间的长江干流称金沙江;宜宾以下始称长江,在以前的荆州河段称作荆江,扬州以下旧称扬子江(Yangtze River)。在上海市注入东海。
编辑本段支流
  有雅砻江、岷江、沱江、赤水河、嘉陵江、乌江、湘江、沅江、汉江、赣江、青弋江、黄浦江等支流以及滇池、草海、洪湖、洞庭湖、鄱阳湖、巢湖、太湖等重要湖泊。在江苏省镇江市同京杭运河相交。
编辑本段干流
  长江干流各段名称不一:源头至当曲口(藏语称河为“曲”)称沱沱河,为长江正源,长358公里;当曲口至青海省玉树县境的巴塘河口,称通天河,长813公里;巴塘河口至四川省宜宾岷江口,称金沙江,长2308公里;宜宾岷江口至长江入海口,约2800余公里,通称长江,其中宜宾至湖北省宜昌间称“川江”(奉节至宜昌间的三峡河段又有“峡江”之称),湖北省枝城至湖南省城陵矶间称荆江(荆江有“九曲回肠”之称),江苏省扬州、镇江以下又称扬子江。流域内高原、山地占65.6%;丘陵占24%;平原、低地占10.4%。长江航运发达,有黄金水道之称。
编辑本段分段
  长江的源头至湖北省宜昌市之间为上游,水急滩多;宜昌至江西省湖口市为中游,曲流发达,多湖泊(鄱阳湖最大,洞庭湖次之);湖口以下至入海口为下游,江宽,江口有水流堆积而成的崇明岛。长江水量和水利资源丰富,盛水期,万吨轮可通武汉,小轮可上溯宜宾。长江流域是中国人口密集,经济最繁荣的地区。   在"长江"这一总名称下,有些江段又有它自己的名称。这是长江与黄河显著不同的一点。自长江源头至长江南源当曲河口,通称为长江正源沱沱河,长度为358千米;自当曲河口至青海省玉树县巴塘河口,通称为通天河,长度为813千米;自巴塘河口至四川省宜宾市岷江河口,通称为金沙江,长度为2308千米;自宜宾市至湖北省宜昌市南津关,俗称为川江,长度为1033千米。自湖北省宜都市枝城至湖南省岳阳市的城陵矶,该江段因流经古荆州地区,通称为荆江,长度为337千米;"万里长江,险在荆江",就指的是这一段,也是长江流经山区、丘陵区后而进入平原区的第一段,荆江的下半段素有"素颜"之称。江西省九江市附近的一段长江,俗称城府,因九江市古称浔阳而得名。江苏省镇江、扬州一带的长江,古称扬子江,因扬州市南面有一通往镇江市的扬子津渡口而得名。清朝末年,长江门户在帝国主义的炮舰政策下被迫开放,外国船只由吴淞口上溯航行,首经扬子江,外国人便把它作为长江的代称,音译为"Yangtze River",广为流传。
编辑本段自然特征
  长江流域得到比较良好的灌溉;年平均降雨量大约1100毫米(43英寸)。雨多半由季风带来,主要在夏季月份降落。在流域山区部分,多半降水以雪的形式出现。流域中下游季风雨造成的洪水通常始于3至4月间,持续约8个月。5月水位多少有些下降,但随后又急剧增高,一直持续上升到8月,达到最高水位。此后水位逐渐回落到季风到来前水平,水位降低在秋、冬季的多数时间持续进行,一直延续到2月,此时达到1年中的最低水平。年水位起伏幅度颇为可观——平均约20米(65英尺)——枯水年为8~11米(26~35英尺)。在峡谷中,洪水造成的水位幅度达到40~46米(130~150英尺)的巨大规模。下游水位变化的影响被湖泊的调节作用缩小;而海潮对水位具有极大影响。在吴淞附近,日潮幅为5米(15英尺),年潮幅为6米(20英尺)。   分析输送到长江口的水量显示,流域高原地区提供流量的10%,而江中其余所有的水,系流域中下游地区所提供,洞庭湖和鄱阳湖约提供水量的40%。   长江水量巨大。即使在上游地区,平均流量超过1,982立方米/秒(70,000立方英尺/秒)。在第一大支流雅砻江汇流后,长江流量急遽增加,平均接近5,493立方米/秒(194,000立方英尺/秒)。再往下游,长江接纳众多支流,流量逐渐增加,在宜昌附近三峡末端达到14,980立方米/秒(529,000立方英尺/秒),在汉口附近达到23,984立方米/秒(847,000立方英尺/秒),而在南京附近达到31,149立方米/秒(1,100,000立方英尺/秒)。长江口平均流量约为33,980立方米/秒(1,200,000立方英尺/秒),而年注入大海的总水量为1,072立方公里(244立方英里),使长江流量在世界河流中位居第四。   在古代文献中,有许多关于被认为发生在西元前2297年的传说中的洪水资料。这次洪水是由范围极广而又持续不断的大雨发生的。黄河、渭水和长江横溢堤岸,几乎将整个华北平原淹没,使其变成汪洋泽国;在最低的地方洪水持续多年不退。自那次灾难以来,还发生过多次严重洪水。历史记载表明,在西元前206年至西元1960年期间,中国经历了1,030余次严重洪水。特别广泛的洪水,长江发生了50 余次,其支流汉江发生了30余次;长江流域平均每60~65年会发生一次灾难性洪水。广泛的洪水也可在较短时期内发生。1870年以来即是如此,在这一期间内,长江流域在1870、1896、1931、1949和1954年发生洪水。其中1931和1954年的洪水是普遍的、全国性的灾难。1931年洪水起源于覆盖流域中、下游多数地区的、猛烈的、连续的季风雨。在5~6月间,6次巨大洪峰顺江而下,摧毁23地的防护堤坝,淹没90,650平方公里(35,000平方英里)土地;4,000万人失去家园或遭受其他苦难。包括南京、武汉及其他城市在内的许多人口中心遭洪水淹没。在武汉,洪水持续4月不退,深度超过2米(6英尺),在有些地方超过6米(20英尺)。1954年夏季,由于连续的季风雨而发生另一次强悍的洪水。水位急遽上升,有时超过1931年洪水水位几乎2米(5英尺)。然而,由于有效的防洪措施,那次洪水的许多潜在后果得以避免。 长江沿岸中心城市

编辑本段长江文明
长江
  长江流域为人类居住时间最长的地区之一。在安徽省江北发现直立人化石,数处包含人类遗迹的遗址,尤其是在太湖周围,也已被发现。虽然中国政治史多以华北和黄河流域为中心,长江地区却以其农业潜力而对历代王朝始终具有重大经济意义。大运河就是建来用以从长江流域将粮食运往北方的大都市;可能运河最南段早在公元前4世纪即已得到利用,许多河段是在公元7世纪兴建的。   长江上游除成都平原外,东至三峡地区,西北至甘孜、阿坝境内,西南至安宁河、雅砻江流域,均有遗址发现,初步统计约数十处,其中最著名的属巫山大溪文化遗址,经1959年和1975年两次发掘,共发掘墓葬214座,出土器物有石斧、石镜、石凿、网坠、鱼钩、箭链、纺轮等生产工具;釜、罐、曲腹杯、碗等生活用具,还有耳坠、抉等装饰品,代表了新石器时期从中期到晚期3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长江中游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几乎遍布江汉地区,尤其是以江汉平原分布为密,仅湖北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就有450多处,经发掘和试掘的有60多处,多集中分布在汉江中下游和长江中游交汇的江汉平原上。早中晚期文化特征都具备的屈家岭文化,以薄如蛋壳的小型彩陶器、彩陶纺轮、交圈足豆等为主要文化特征,还出土有大量的稻谷及动物遗骸,畜牧业也相应发展。饲养的动物种类增多,并已有了渔业。该文化的影响范围甚广。   位于长江中游的江西万年仙人洞、吊桶环遗址有着从旧石器时代晚期过度到新石器时代早期完整而清晰的地层堆积。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美合作农业考古,在遗址新石器早期地层中,发现了距今1万年前的水稻栽培稻植硅石,把世界水稻栽培种植的历史提前了1万年,成为目前已知世界最早的水稻栽培稻起源地之一。同时,该地层中还发现了距今17000年前发展有序的大量原始陶片,是目前世界已知的最早原始制陶的发源地。   长江下游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序列可以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为代表。位于 长江下游河姆渡文化遗址
杭州湾附近浙江余姚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发现于1973年,曾先后两次发掘,出土的约7000件珍贵文物中,有成堆稻谷、稻壳遗存,出土大量“骨耜”,证明已脱离“火耕”,开始用骨耜翻地;还出土了大片木构建筑,已出现榫卯,是迄今已知最早的“干栏式”木构建筑。   20世纪50年代,在长江流域陆续发现了一批殷商文化遗址。四川新繁水观音遗址的出土文物说明“蜀”与殷商中期有密切的文化交流,为以后的科学考察奠定了基础.   长江中游湖北黄陂盘龙城遗址是已发现的长江流域第一座商代古城,距今3500多年。城邑和宫殿遗址壮观齐全,遗址、遗物、遗骸中明显反映了奴隶社会的阶级分群。属于商晚期的大冶铜绿山古铜矿是中国现已发现的年代最早规模最大而且保存最好的古铜矿。江西清江的吴城遗址是长江下游重要的商代遗址。1989年江西新干出土大量商代的青铜器、玉器、陶器,距今约3200多年,具明显的南方特色。这些遗存对于了解至今仍较为模糊的长江流域商代文化,十分有含金量,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编辑本段功能
航运
  长江是中国主要的运输河流,客货运输密集。长江是海路的延续,将内陆和沿海的港口与其他主要城市连成一个运输网,其中南京、武汉与重庆具主要作用。长江通过大运河与可通航的黄河及渭水相通,大运河还与杭州及天津的海港联系在一起。   由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加之长江沿线的航道不断得到整治,进入21世纪,长江航运迅猛发展。2005年,长江干线货运量达7.95亿吨,超过欧洲的莱茵河和美国的密西西比河,成为世界上运量最大、航运最繁忙的通航河流。2006年,长江干线货运量增至9.9亿吨,2007年一举突破10亿吨大关,达到11.23亿吨,是密西西比河货运量的2倍和莱茵河货运量的3倍。目前,随着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的正式完工,5000吨级船舶和万吨级船队可全年上行至重庆,但只有较小的船舶才可到达四川的宜宾。   即便如此,受长江部分地段航道的限制,目前长江航运能力的开发还十分有限。
渔业
  长江及其支流和包括鄱阳湖、洞庭湖及太湖这些大湖在内的湖泊鱼类丰富。渔业得到广泛发展,为这一地区许多人口的主要生计。在中国的河流中可找到多达500种鱼类,其中多数栖息在长江及其支流。约30种河流动物具有经济意义,特别是鲤、欧鯿、鲈、马蛤(一种大穴居蛤)和七鳃鳗;最有经济价值的是白、黑阿穆尔鱼,比目鱼及斑点比目鱼。鲟也很重要;峡谷是良好的产卵区。再往下游,可发现大量鱼子,它们被收集并分散到全国各地供人工养殖。   还有水力发电等等用处。

7,长江的资料简介

长江,在中国古代称作江水、大江,简称江,是亚洲第一长河和世界第三长河,也是世界上完全在一国境内的最长河流,全长6380千米,干流发源于青藏高原东部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穿越中国西南(青海、 西藏、 云南、 四川、 重庆)、中部(湖北、湖南、江西)、东部(安徽、江苏),在上海市汇入东海。长江流域覆盖中国大陆五分之一陆地面积,养育了中国大陆三分之一的人口。长江经济带也是中国最大的经济带。

8,江与河有什么区别

江与河的区别:
一、大小不同。江一般是指较宽的水道,而河则是指窄小的水道。
二、地域称呼不同。在中国,南方的河流一般称为“江”,北方的河流一般称为“河”。
三、流向不同。江是流入外海或大洋的河流。例如长江注入东海,珠江注入南海。而河是流入内海或者湖泊的河流。
四、径流量不同。江的地表径流量比较稳定,一年四季变化不大。例如长江基本可以全年通航。而河的地表径流量通常会因为季节的变化而发生巨大变化。例如黄河夏季水量较大,而冬季却经常断流~

9,江与河有什么根本区别

江与河的区别:
一、大小不同。江一般是指较宽的水道,而河则是指窄小的水道。
二、地域称呼不同。在中国,南方的河流一般称为“江”,北方的河流一般称为“河”。
三、流向不同。江是流入外海或大洋的河流。例如长江注入东海,珠江注入南海。而河是流入内海或者湖泊的河流。
四、径流量不同。江的地表径流量比较稳定,一年四季变化不大。例如长江基本可以全年通航。而河的地表径流量通常会因为季节的变化而发生巨大变化。例如黄河夏季水量较大,而冬季却经常断流~

10,欧阳江河的介绍

欧阳江河,男,汉族,1956生于四川省泸州市,原名江河,著名朦胧派诗人。1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3年至1984年间,他创作了长诗《悬棺》。其代表作有《玻璃工厂》,《计划经济时代的爱情》,《傍晚穿过广场》,《最后的幻象》,《椅中人的倾听与交谈》,《咖啡馆》,《雪》等。著有诗集《透过词语的玻璃》,《谁去谁留》,《事物的眼泪》、评论集《站在虚构这边》,其写作理念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诗坛有较大的影响,现居北京,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11,水资源的资料

水分循环一般包括降水、径流、蒸发三个阶段。降水包括雨、雪、雾、雹等形式;径流是指沿地面和地下动着的水流,包括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蒸发包括水面蒸发、植物蒸腾、土壤蒸发等。

水的循环按其循环过程的不同,可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两种。从海洋蒸发上升的水汽被气流带到陆地,遇冷凝聚而以降水的方式落到地面。降落的水一部蒸发,重新回到空中,一部分形成地表径流汇入江河,流归海洋。这种海洋与陆地之间的水迁移与交换现象称为大循环。

从海洋表面蒸发变成的水汽,上升到空中,遇冷凝聚后又降落到海洋上,或者从陆地上蒸发变成的水汽,上升到空中,遇冷凝聚后又降落到陆地上,这种海洋内部或陆地内部的水的迁移与交换现象称为小循环。

水的大循环与小循环实际小是不能截然分开的,是互相联系的,小循环往往包含在大循环内部。水的循环的总的趋势是海洋向陆地输送水汽,而陆地又将一部分径流流回至大海。

在水的循环过程中,地球上的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之间,通过蒸发、降水、下渗也进行着水的交换。
水资源的含义


水作为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宝贵财富,早就被人们关注。但是人们经常使用“水资源”一词,却是近一二十年的事。关于水资源的含义,有几十种之多,较普遍的说法是指“可以供人们经常取用、逐年可以恢复的水量”。也就是通常所指的淡水资源。这样,苦咸的的海水就不算在内,连千年难化的冰川、不易取用的一部分地下水也排除在外了。水落石出资源是人类调查了解得最清楚的资源,决不会像煤、铁、石油等资源那样有新的大发现而改变数量结构和分布。其实,水资源还应包括水所具有的发电、航运、养殖、环境等方面的能力。
水资源
水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也是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随着水资源危机的加剧和水环境质量不断恶化,水资源短缺已演变成世界倍受关注的资源环境问题之一。

近20年来,"水资源"名词在我国广泛流行,但对其内涵,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尚无公认的定论。究其原因,主要是:(1)不同部门、不同行业对水资源的理解有差异,甚至相反;(2)水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地表水、地下水、降水、土壤水等,且相互之间可以转化;(3)水的物理、化学性质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它至少包含水量和水质两方面,这两方面在自然因素或社会因素影响下是可变的;(4)水资源的开 发利用,受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环境因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限制,水资源利用 效率,由于上述诸多因素的影响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的;(5)这主要是由于水资源系统是一个复杂的耦合系统,它涉及到众多的学科,如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学、气象学、水文学、地质学等等,并且与人类社会发展和生存环境相结合。

在国外,较早采用"水资源"这一概念的是美国地质调查局。1894年,该局设立了水资源处),其主要业务范围是对地表河川径流和地下水的观测。1963年,英国通过了水资源法,在该法中将水资源定义为"具有足够数量的可用水?quot;。1965年,美国通过了水资源规划法案,同时成立了Water Resources Council(水资源理事会),此时水资源具有浓厚的行业内涵。在《英国大百科全书》中,水资源被定义为"全部自然界任何形态的水,包括气态水、液态水和固态水"。此定义被广泛引用,这与英国大百科全书权威性有很大关系。197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议"水资源应指可资利用或有可能被利用的水源,这个水源应具有足够的数量和可用的质量,并能在某一地点为满足某种用途而可被利用。"

我国开发利用水资源具有悠久的历史,逐渐形成了比较完整且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利科学体系。公元前250年左右,秦代李冰在四川省灌县修建了解决成都平原水旱灾害的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就是明显的一例。长期以来,水利界人士一直认为水利就是兴水利、除水害。在西方国家文字中,暂时还找不到与我国"水利"一词完全相对应的较贴切的译文。因此,我国水利与水资源两词并行,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随着时间的发展,西方的"水资源"也越来越具有"水利"的意义。
中国大百科全书》是国内最具有权威性的工具书,但在不同卷册中对水资源给予了不同解释。如在大气科学、海洋科学、水文科学卷中,水资源被定义为"地球表层可供人类利用的水,包括水量(水质)、水域和水能资源,一般指每年可更新的水量资?quot;;在水利卷中,水资源则被定义为"自然界各种形态(气态、固态或液态)的天然水,并将可供人类利用的水资源作为供评价的水资源"。为了对水资源的内涵有全面深刻的认识,并尽可能达到统一,1991年部分知名专家学者进行了一次笔谈,它们的主要观点是:(1)降水是大陆上一切水分的来源,但它只是一种潜在的水资源,只有降水中可被利用的那一部分水量,才是真正的水资源。在降水中可以转变为水资源部分是"四水",即:a水文部门所计算河川径流是与地下水补给量之和扣除重复计算量;b土壤水含量;c蒸发量;d区域间径流交换量。(2)从自然资源概念出发,水资源可定义为人类生产与生活资料的天然水源,广义水资源应为一切可被人类利用的天然水,狭义的水资源是指被人们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那部分水。(3)水资源是指可供国民经济利用的淡水水源,它来源于大气降水,其数量为扣除降水期蒸发的总降水量。(4)水资源一般是指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和农业用水,此称为狭义水资源;广义水资源还包括航运用水、能源用水、渔业用水以及工矿水资源与热水资源等。概言之,一切具有利用价值,包括各种不同来源或不同形式的水,均属于水资源范畴。(5)不能笼统地?quot;四水"为水资源,只有那些具有稳定径流量、可供利用的相应数量的水定义为水资源。(6)"水"和"水资源"在涵义上是有区别的,水资源主要指与人类社会用水密切相关而又能不断更新的淡水,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水,其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7)水资源是维持人类社会存在并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之一,它应当具有如下特性:a可以按着社会的需要提供或有可能提供的水量;b这个水量有可靠的来源,其来源可通过水循环不断得到更新或补充;c这个水量可以由人工加以控制;d这个水量及其水质能够适应用水要求。

从上述众多的水资源定义中我们可以发现,水资源的定义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的,它具有一定的时代烙印,并且出现了从非常广泛外延向逐渐明确内涵的方向演变的趋势。由于其出发点不同,相对于特定的研究学科领域而言,它们都具有合理的因素。从各个有关水资源学科出发,水资源涵义非常明确,研究对象十分清楚,但是如果从宏观角度系统地认识水资源,水资源定义又很模糊,让人感到五花八门,难以掌握。同时我们还必须注意到,上述各种水资源的定义,基本上都是围绕着水的形态、利用、水量等展开论述,很少涉及水资源的质即水质,然而,水质对于水资源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不考虑水质而研究水资源,必将导致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失误。
本世纪70年代以来,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出现了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1)水资源出现了短缺,所谓短缺是指相对水资源需求而言,水资源供给不能满足生产生活的需求,导致生产开工不足,饮用发生危机,造成了巨大社会经济损失,逐渐显现出水资源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瓶颈",水资源产业是国民经济基础产业,优先发展它是一种历史的必然的趋势;(2)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过程中排放出大量的污水,它们一方面污染了水源,导致水资源功能下降,使本来就具有的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尖锐,给经济环境带来极大不利影响,严重地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为了缓解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和日益严重的水环境恶化的世界性难题,污水处理回用已迫在眉睫;(3)水资源开发利用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必须正确处理它们对环境所造成的冲击,尽可能将其对环境所形成的不利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这样水利工程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益,也只有这样,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才能做出正确决策。因此,从现实角度来看,水资源不仅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环境属性,更重要的是它还具有经济属性。世界银行负责环境持续发展的副总裁伊斯梅尔•塞诺丁说:对世界上正耗尽的水资源的管理需要有一个全球性政策,水应该被看做是一种经济资源。
综上所述,水资源包含水量与水质两个方面,是人类生产生活及生命生存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是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为社会直接利用或待利用,参与自然界水分循环,影响国民经济的淡水。细加分析此定义,我们会发现它有三个显著的特征:

(1)将经济、技术因素隐含在水资源中,强调了水资源的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因而水资源量具有相对的动态性。一些暂时无法利用的水,如南极的冰山,尽管暂时对国民经济没有影响,但当经济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可以开发利用时,它就是水资源,水资源量含有一定的经济技术水量。
(2)将失去使用价值的污水划归到水资源行列中。在以往的水资源概念中,污水没有相应的地位,很少论及。世界各国每年向环境排放大量的污水,它们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我国每年因水资源污染所造成的损失约400亿元。污水也是待开发利用的资源,目前正在兴起的污水资源化技术为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保护水环境带来了佳音,如果在理论上不给它相应的地位,这是很不符合现实要求的;
(3)明确强调水资源是环境资源,因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限制在环境可承受的范围之内,在研究水资源时,立足于水量、水质兼顾,避免两者的分离出现偏差的同时,必须考虑水资源环境的制约因素,否则,在理论上是不完善的,在实践上是要付出代价的。
水资源是生命的源泉,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要素,同土地、能源等构成人类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随着人口与经济的增长,世界水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水环境也不断恶化,水资源紧缺已成为共同关注的全球性问题。1997年1月,联合国在《对世界淡水资源的全面评价》的报告中指出:缺水问题将严重地制约21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并可能导致国家间的冲突。
水是自然界的重要组成物质,是环境中最活跃的要素,是人类和一切生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重要最基本的物质基础。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水已经成为许多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如何有效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是当今重大问题。实践证明,对水的科学管理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方法之一。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世界范围内水危机的日益严重,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已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必须加强水资源的管理,以杜绝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损害水资源的自然再生能力,和在用水中对资源的浪费与扩大污染源。

加强水资源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从当地的水资源特点和社会对水资源的需求实践出发,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一套管理制度和手段,以保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安全,包括应当采取的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以及其他有关的各类有效措施,并通过这些措施不断提高广大当事者--人民群众、各级权力机构、有关的组织和团体对加强水资源管理的重视程度,自觉地采取行动或规范自己的行为,以达到保护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的。经济杠杆在水资源管理中的有效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由于社会和经济发展阶段和水平的不同,以及历史上形成的原因,对水资源价值和价格观方面的认识也有很大差异。在我国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水价一直偏低甚至无偿使用。应建立合理水价形成机制及对水价性质的分解,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水资源价格核算的原则及其定量计算,对我国水价体系进行改革。 世界水资源概况

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的化合物,它是如何形成的,目前学术界存在着较大的争议,尚未定论。水是地球极其丰富的自然资源,也是生物生存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它成为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这种观点逐渐被理论界和决策层所接受。水能以气态、固态和液态等三种基本形态存在于自然界之中,分布极其广泛。下表是地球水圈赋存于各种介质中的水分布情况:
水 体 水储量 咸水 淡水
103 km3 % 103 km3 % 103 km3 %
海 洋 1338000.0 96.54 1338000 99.04
冰川与永久积雪 24064.1 1.74 24064.1 68.70
地下水 23400.0 1.69 12780 0.95 10530.0 30.06
永冻层中冰 300.0 0.02 0.86
湖泊水 176.4 0.013 85.4 0.006 0.26
土壤水 16.5 0.001 0.017
大气水 12.9 0.0009 0.037
沼泽水 11.5 0.0008 0.033
河流水 2.12 0.0002 0.006
生物水 1.12 0.0001 0.003
总 计 1385984.6 100 1350955.4 100 35029.2 100


所谓的水圈是由地球地壳表层、表面和围绕地球的大气层中液态、气态和固态的水组成的圈层,它是地球"四圈"(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中最活跃的圈层。在水圈内,大部分水以液态形式存在,如海洋、地下水、地表水(湖泊、河流)和一切动植物体内存在的生物水等,少部分以水汽形式存在于大气中形成大气水,还有一部分以冰雪等固态形式存在于地球的南北极和陆地的高山上。从表1-2-1可以看出,地球上的水量是极其丰富的,其总储水量约为13.86亿立方公里,但我们必须注意到,水圈内水量的分布是十分不均匀的,大部分水储存在于低洼的海洋中,占96.54%,而且97.47%(分布于海洋、地下水和湖泊水中)为咸水,淡水仅占总水量的2.53%,且主要分布在冰川与永久积雪(占68.70%)和地下(占30.36%)之中。如果考虑现有的经济、技术能力,扣除无法取用的冰川和高山顶上的冰雪储量,理论上可以开发利用的淡水不到地球总水量1%,实际上,人类可以利用的淡水量远低于此理论值,主要是因为在总降水量中,有些是落在无人居住的地区如南极洲,或者降水集中于很短的时间内,由于缺乏有效的水利工程措施,很快地流入海洋之中。由此可见,尽管地球上的水是取之不尽的,但适合饮用的淡水水源则是十分有限的。
水圈中的水并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存在着明显的水文循环现象。根据循环的实际,水文循环可以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两种基本形式。水文大循环就是水在陆地、海洋、大气中的相互转化,如海洋中的水,经过蒸发转化为大气水,大气水在一定条件下凝结,以降水的形式回到陆地表面,最后通过不同的形式回到海洋之中,完成一个循环过程。小循环就是上述三种介质中任意两种之间的水相互移动,如陆地中的水,通过植物蒸腾的形式进入大气,然后又回到陆地的过程。值得说明的是,不同的淡水和海洋正常更新循环的时间是不相等的,有的更新时间较长,有的更新时间极短,下表是各类淡水水体的更新时间:
水体 更新周期(年) 水体 更新周期(年)
永久积雪 9700 沼泽水 5
海 水 2500 土壤水 1
地下水 1400 河流 16天
湖泊水 17 大气水 8天

从上表可以看出,各种淡水更新周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大气中的水只需8天时间就更新一次,是可更新资源,永久积雪需要9700年,地下水更新一次得需要1400年,时间较长,它告诉我们对于这种近似于不可更新的水资源而言,在开发利用时,必须慎而又慎。

不管地球上的水如何运动和更新,但是地球上的水从总体上来看是平衡的,它遵循着质量守恒定律。下表是全球年水量平衡表:
分 区 面 积
106km2 水 量(103km3) 水 深(mm)
降水 径流 蒸发 降水 径流 蒸发
海 洋 361 458 -47 505 1270 -130 1400
陆 地
其中:外流区
内流区 149
119
30 119
110
9 47
47
-- 72
63
9 800
920
300 315
395
-- 485
529
300
全 球 510 577 -- 577 1130 -- 1130

上表表明,地球上的水在海洋与陆地之间进行不断地循环,径流与蒸发的代数和等于降水量,从全球角度来看,降水量等于蒸发量。如果细加分析,它暗含了这样一个真理:地球上的水数量基本上是恒定的,它具有一定的承载力,我们没有能力改变这种客观存在,我们所能做到的是,在开发利用水资源时,不要超过其限度,因此,我们应该必须十分珍惜这种宝贵的资源。
世界水资源供需状况并不乐观。1996年5月,在纽约召开的"第三届自然资源委员会"上,联合国开发支持和管理服务部对153个国家(占世界人口的98.93%)的水资源,采用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人均国民经济总产值、人均取(用)水量等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将世界各国分为四类,即水资源丰富国(包括吉布提等100多个国家)、水资源脆弱国(包括美国等17个国家)、水资源紧缺国(包括摩洛哥等17个国家)、水资源贫乏国(包括阿尔及利亚等19个国家)(潘理中等,1996)。按此种评价法目前世界上有53个国家和地区(占全球陆地面积的60%)缺水。其中包括:西班牙、意大利南部、达尔马提尼亚沿岸、希腊、土耳其、阿拉伯国家(叙利亚除外)、伊朗大部分地区、巴基斯坦、印度西部、日本、朝鲜、澳大利亚、新西兰的西部地区和南部地带、西北非和西南非沿岸、巴拿马、墨西哥北部、智利中部和美国西南部、中国。目前的趋势和预测已经表明,到21世纪初,水危机将成为几乎所有干旱和半干旱国家普遍存在的问题,联合国发表的《世界水资源综合评估报告》预测结果表明,到2025年,全世界人口将增加至83亿,生活在水源紧张和经常缺水国家的人数,将从1990年的3亿增加到2025年的30亿,后者为前者的10倍,第三世界国家的城市面积也将大幅度增加,除非更有效地利用淡水资源、控制对江河湖泊的污染,更有效地利用净化后的水,否则,全世界将有1/3的人口遭受中高度到高度缺水的压力。

12,读书有什么好处?

读书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量。多读一些好书,能让我们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巩固课内学到的各种知识,提高我们的认读水平和作文能力,乃至对于各科学习,都有极大的帮助。
  读书使课内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我们从课堂上掌握的知识不是很具体和容易理解的,需要再消化才会吸收。大量的阅读,可以将自己从课内学到的知识,融汇到从课外书籍中所获取的知识中去,相得益彰,形成“立体”的,牢固的知识体系,直至形成能力。
  读书提升人生境界,强化人文精神,真善美广植人心。课外阅读在潜移默化中强化了人文精神。在学生评价课外阅读的意义和价值时,学生认为“有书相伴,人生不寂寞”、“在阅读中品味人生,提升了人生境界”,这也是课外阅读的一种必然收获和最大收获。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如果学生的智力生活仅局限于教科书,如果他做完了功课就觉得任务已经完成,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别爱好的。”每一个学生要在书籍的世界里,有自己的生活。把读书,应视为自己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