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站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购物站 > 知识百科 > 正文
美国两次航天飞机失事相隔多少年
美国两次航天飞机失事相隔多少年
提示:

美国两次航天飞机失事相隔多少年

美国的这两次航天飞机失事,相隔了差不多17年时间。 1、1986年1月28日,挑战者号在进行代号STS-51-L的第10次太空任务时,因为右侧固态火箭推进器上面的一个O形环失效,并且导致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在升空后73秒时,爆炸解体坠毁。机上的7名宇航员都在该次事故中丧生。 2、2003年2月1日美国东部时间上午9时,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得克萨斯州北部上空解体坠毁,7名宇航员全部都遇难。 扩展资料:失事影响: 挑战者号的失事使美国的航天事业受到沉重打击,航天飞机在以后的3年中停止了飞行。但是,在总结了挑战者号的教训之后,人类对太空的探测仍在继续。从航天飞机恢复飞行至今,已执行了76次飞行任务,包括组建国际空间站。挑战者号的宇航员是人类航天事业的先驱。 哥伦比亚号的失事使得航天飞机为国际空间站运送宇航员和物资这一主要作用也暂时被搁置,太空和军事政策智囊团公司的主任约翰-佩克表示航天飞机本来预计的使命并非仅仅是为国际空间站运送物资,而这却成了主要任务,而且用航天飞机给国际空间站运货成本太高,合计下来每磅货物的运输成本高达2万美元。 航天飞机本来的主要任务有三,分别是NASA进行太空科学实验、发射间谍卫星并为军方测试设备以及为私营企业提供卫星发射服务。当初NASA计划每年进行24次航天飞机发射。但是,NASA实际上发射航天飞机的频率并没达到预计的目标,而且发射成本较之预想高得多。 在这次事故之后,调查人员得出结论认为,每78次发射就有可能出现一次空难 。 而且“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的爆炸使航天飞机的用途受到压缩。在“挑战者”号空难之后,美国军方重新恢复使用一次性火箭发射卫星。在商业领域,当时的美国总统里根下令NASA放弃商业卫星发射业务。这意味着航天飞机可以执行的任务大大减少。 虽然NASA后来选择用航天飞机发射自己的科研卫星,而且还为“哈勃望远镜”提供太空服务,但是航天飞机在太空中进行各种科研实验的成本却格外高昂。 NASA如果使用一次性火箭向国际空间站运送物资可以大大节约成本而且更加安全,利用一次性火箭不仅成本低得多而且也可以实现相同的目标。此外,航天飞机系统非常复杂,这注定了航天飞机的发射要冒风险。但是一向以创新为荣的NASA却并不愿意再使用一次性火箭将人送往太空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挑战者号航天飞机 百度百科-哥伦比亚号

美国航天飞机事故简述。
提示:

美国航天飞机事故简述。

  挑战者号
  1986年1月28日,卡纳维拉尔角上空万里无云。在离发射现场6.4公里的看台上,聚集了1000多名观众,其中有19名中学生代 挑战号发射升空表,他们既是来观看航天飞机发射的,又是来欢送他们心爱的老师麦考利夫。1984年,航天局宣布将邀请一位教师参加航天飞行,计划在太空为全国中小学生讲授两节有关太空和飞行的科普课,学生还可以通过专线向麦考利芙提问。麦考利芙就是从11000多名教师中精心挑选出来的。当孩子们看到航天飞机载着他们的老师升空的壮观场面时,激动得又是吹喇叭,又是敲鼓。
  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顺利上升:7秒钟时,飞机翻转;16秒钟时,机身背向地面,机腹朝天完成转变角度;24秒时,主发动机推力降至预定功率的94%;42秒时,主发动机按计划再减低到预定功率的65%,以避免航天飞机穿过高空湍流区时由于外壳过热而使飞机解体。这时,一切正常,航速已达每秒677米,高度8000米。50秒钟时,地面曾有人发现航天飞机右侧固体助推器侧部冒出一丝丝白烟,这个现象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52秒时,地面指挥中心通知指令长斯克比将发动机恢复全速。59秒时,高度10000米,主发动机已全速工作,助推器已燃烧了近450吨固体燃料。此时,地面控制中心和航天飞机上的计算机上显示的各种数据都未见任何异常。65秒时,斯克比向地面报告“主发动机已加大”,“明白,全速前进”是地面测控中心收听到的最后一句报告词。第73秒时,高度16600米,航天飞机突然闪出一团亮光,外挂燃料箱凌空爆炸,航天飞机被炸得粉碎,与地面的通讯 挑战者号在升空73秒后爆炸猝然中断,监控中心屏幕上的数据陡然全部消失。挑战者号变成了一团大火,两枚失去控制的固体助推火箭脱离火球,成V字形喷着火焰向前飞去,眼看要掉入人口稠密的陆地,航天中心负责安全的军官比林格眼疾手快,在第100秒时,通过遥控装置将它们引爆了。
  挑战者号失事了!爆炸后的碎片在发射东南方30公里处散落了1小时之久,价值12亿美元的航天飞机,顷刻化为乌有,七名机组人员全部遇难。全世界为此震惊,各国领导人纷纷致电表示哀悼。然而,人们在悲痛之余,对科学事业的不懈追求并没有停止。在“阿波罗”1号的试验飞船火灾中遇难的格里索姆,生前曾说过一段感人的话“要是我们死亡,大家要把它当作一件寻常的普通事情,我们从事的是一种冒险的事业。万一发生意外,不要耽搁计划的进展。征服太空是值得冒险的。”
  事故原因最终查明:
  发射时气温过低,发射台上已经结冰,造成固定右副燃料舱的O形环硬化,失效。在点火时,火焰从上往下烧,O型环要及时膨胀,但O型环已经失效,火焰往外冒,断断续续冒出了黑烟。但是由于燃料中添加了铝,燃烧形成的铝渣堵住了裂缝,在明火冲出裂缝前临时替代了O型环的密封作用。
  在爆炸前十几秒,宇航飞机遭到一股强气流,威力相当与卡特里娜飓风。凝结尾出现了不同寻常的“Z”字尾。接下来的震动让铝渣脱落,移除了阻碍明火从接缝处泄漏出来的最后一个屏障,火焰喷射在主燃料舱上。
  在爆炸前一秒,火焰烧灼让主燃料舱的O型环脱落,造成了主燃料舱底部脱落。宇航飞机的机鼻也撞上了主燃料舱的顶部。在发射后73秒,“挑战者”号在40000公升燃料的爆炸下,炸成了几千个碎片。
  其实本来这场事故本来可以避免。在发射前13小时,一位重要工程师向公司上级召开了电话会议,指出了上次“挑战者”号的发射由于O型环失效差点毁灭,但上级由于急着完成快捷而便宜的太空旅行,保持了自己的观点。在发射前30分钟,一架波音757客机报告了强气流的存在,但发射中心也没有注意。于是……
  七位航天英雄纪念碑事故遇难者让我们永远铭记挑战者号上七名为科学事业献身的勇士的英名,他们是:机长:弗朗西斯·斯科比,四十六岁;驾驶员:迈克尔·史密斯,四十岁,宇航员:朱迪恩·雷斯尼克(女),三十六岁;罗纳德·麦克奈尔,三十五岁;埃利森·鬼冢,三十九岁;格里高利·杰维斯,四十一岁;教师克里斯塔·麦考利芙(女),三十七岁。
  机长弗朗西斯·斯科比(Francis Scobee)曾是美国空军战斗机飞行员,后来成为一名高级飞行器的试验飞行员,一生与危险打交道。他幽默、开朗,成为全机组的核心与灵魂。
  驾驶员迈克尔·史密斯(Michael Smith),曾在美国海军服役,担任过战斗机飞行员,多次获得奖章,其中包括海军特级飞行十字勋章和国家敢于战斗银星十字勋章。
  宇航员朱蒂丝·雷斯尼克(Judith Resnik),在余暇时喜欢弹钢琴,喜欢在音乐中寻找美的享受。朱迪丝喜欢微笑,微笑中充满对事业和生活的信心。
  宇航员罗纳德·麦克奈尔(Ronald McNair),来自加利福尼亚州的南部,在棉田的劳动中锤炼了他坚毅的性格。他梦想着到外层空间站去生活,在失重的太空中做试验:吹奏萨克斯管。
  格里高利·杰维斯(Gregory Jarvis)满怀希望参加这次宇航旅行,他随身带着一面小旗子,这是他的母校巴法洛纽约州大学送给他的纪念品,他愿带着这面旗帜去开拓空间的探险。
  埃利森·鬼冢(鬼冢承二;Ellison Onizuka)生于夏威夷,其祖籍是日本人。他在孩提时代总爱光着脚板在咖啡地和麦卡达美亚墓地跑来跑去。他早就梦想着有一天去月球旅行。成为飞行员后,他雄心勃勃地准备大展鸿图。
  克里斯塔·麦考利芙(Christa McAuliffe)出生于美国波士顿,在新罕布什尔州康科德中学任教。她是一位有名的社会学女教师,已婚,并育有一儿一女。按计划她将在太空通过电视向美国和加拿大二百五十多万中小学生讲授两节太空课,还将在航天飞机上参加几项科学表演,录像后也要向学生播放,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太空教师”。
  航天员遇难后,当时就任的里根总统发表了多次讲话以纪念这些出色的“挑战者”。
  哥伦比亚号
  飞机坠毁

  载有七名宇航员的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结束了为期16天的太空任务之后,返回地球,但在着陆前发生意外,航天飞机解体坠毁。在哥伦比亚号着陆前16分钟,该机突然从雷达中消失。电视图像显示,解体的哥伦比亚号在德州的上空划出了数条白色的轨迹。美国航空航天局并没有立即宣布包括一名以色列宇航员在内的全体船员已经遇难,但是肯尼迪机场现在已经降下半旗。目前在德州地区寻找哥伦比亚号残骸的工作仍在继续,航空航天局已经向民众发出警告,不要接触任何碎片,因为在航天飞机引擎上覆有毒性极强的化学涂料。哥伦比亚号进行紧急着陆的航空可能性是不存在的,航天局的发言人凯勒-赫尔林向CNN表示:“在当时的情况下,恐怕哥伦比亚号根本没有选择的机会。”事发之后,布什总统立即结束了戴维营的短暂休假,返回了白宫,密切关注事态的进一步发展。哥伦比亚号是美国现有的四架航天飞机中服役时间最长的,此次的意外事件使人们回想起了1986年1月28日挑战者号的失事,当时机上七名宇航员全部罹难。联邦调查局发言人安吉拉-贝尔表示,目前没有直接证据显示此次事件与恐怖分子有关。哥伦比亚号发生意外时的飞行高度为203,000英尺,时速为12,500英里。航空航天局的发言人凯瑟琳-沃森向美国公共广播网表示:“目前所有的飞行控制器都在努力寻找能够说明到底发生了什么问题的数据。”但在被问及是否能够有宇航员幸存时沃森流下了眼泪。此次在哥伦比亚号上遇难的七名宇航员分别是:里克-赫兹本德、威廉-麦克库尔、麦克尔-安德森、大卫-布朗、凯尔帕娜-乔拉、劳里尔-克拉克以及以色列人伊兰-拉蒙。以色列总理沙龙表示:“此次事件对于两国政府、两国人民以及遇难宇航员的家庭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悲剧。” 2006年1月28日美国东岸时间早上十时,美国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举行活动纪念三次美国航天灾难,并向罹难的7名太空人致敬。三次美国航天灾难均集中在1月27日(阿波罗)、1月28日(挑战者号)及2月1日(哥伦比亚号)。
  编辑本段
  事故经过

  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发射后不久燃料箱外脱落的一个泡沫碎块,一直是事故调查中的一大疑点。美国宇航局公布的一份分析报告显示,该航天飞机可能曾被多达三块泡沫材料击中,而不是早先所认为的一块。 “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1月16日发射升空,1月24日航天飞机项目承包商美国波音公司技术人员撰写了这份报告,并于1月27日提交给宇航局飞行控制部门。报告称,在“哥伦比亚”号发射82秒后,有三个泡沫材料碎块从连接外部燃料箱和航天飞机的支架区域脱落,每个碎块长约20英寸(相当于50厘米),它们击中航天飞机后“似乎出现了瓦解”,化为大量更小碎片。 美宇航局在公布这份报告时强调说,根据报告得出的结论,泡沫碎块撞击不会影响航天飞机飞行安全性,宇航局飞行控制部门也“同意这一结论”。 尽管如此,新报告公布之后,泡沫材料撞击在“哥伦比亚”号失事中所起的作用,再次引起人们关注。“哥伦比亚”号2月1日解体坠毁后不久,泡沫碎块问题就浮出水面。虽然美宇航局一直坚持认为,泡沫碎块撞击不会有严重后果,但负责对“哥伦比亚”号事故进行调查的独立委员会,目前仍在对泡沫碎块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 这一独立调查委员会目前得出的最主要结论是“哥伦比亚”号机壳上可能出现孔洞,导致超高温气体进入航天飞机,最终酿成事故。而根据美宇航局21日公布的文件,宇航局一位工程师1月29日就曾在电子邮件中警告说,航天飞机外部隔热瓦受损,有可能导致轮舱或起落架舱门出现裂孔
  编辑本段
  宇航员

  机长里克·哈兹班德,男,45岁,昔日空军中校,得克萨斯人。1994成为宇航员。
  威廉姆·麦库,男,41岁,昔日海军司令员,三个孩子的父亲。1996年成为宇航员。
  麦克尔·安德森,男,43岁,出生于军事家庭,1994年成为少数黑人宇航员之一。
  卡尔帕纳·楚拉,女,41岁,上世纪80年代从印度移民到美国,于1994年成为宇航员。
  大卫·布朗,男,46岁,1996年成为宇航员。
  劳瑞尔·克拉克,女,41岁,昔日海军军医,1996成为宇航员。
  伊兰·拉蒙,男,48岁,以色列空军中校。1997年成为以色列首位宇航员。

美国航天事故,7名宇航员瞬间汽化,NASA早预判他们会死?
提示:

美国航天事故,7名宇航员瞬间汽化,NASA早预判他们会死?

1957年10月,苏联成功向太空发射斯普特尼克1号卫星球 ,标志着人类正式进入航天时代。由于当时苏联和美国正在竞争地球霸主地位,苏联率先 探索 出航天技术让美国非常着急,美国华尔街甚至因此出现了小型股灾。之后 两国持续了20多年的太空竞赛便由此正式拉开帷幕。 也 正是在美国好胜心切的情况下,发生了骇人惊闻的恐怖航天事故。 NASA(美国航空航天局)在明知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下还强行发射航天飞机。 两次重大航天事故导致14名宇航员因此丧生 ,但之后有人公开指出,NASA对当年的事故早有预知,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自人类 探索 航天工程至今,已经有 22名宇航员因为 探索 宇宙而付出生命 。航天事故分别在陆地、太空等不同环境下发生,迄今已经发生了 大小事故25起,其中,发生坠毁事故11起,爆炸事故12起,失火事故1起,失压事故1起。 1961年3月23日 ,前苏联宇航员瓦连京·瓦西里耶维奇·邦达连科作为最早参加宇航员训练的人员之一,是当时接受训练的20人里最年轻的宇航员。原本训练顺利结束的话,他有可能乘坐东方号飞船进入外太空。但是在一次训练中,因为 他身处的纯氧舱室意外起火,瞬间就被严重烧伤,年仅24岁的他在被抢救10小时后不幸逝世。 之后苏联隐瞒了这件事情,外界纷纷猜测他是不是已经被苏联偷偷送上了外太空,直到 1980年,西方媒体才披露他在训练中不幸牺牲的事实。 1991年,月球上的一个陨石坑用他的名字命名,以此纪念他的事迹。这是 人类 历史 上第一名遇难的宇航员。 普列谢茨克航天发射场建成于1959年 ,现在位于俄罗斯阿尔汉格尔斯克州,距莫斯科以北800公里的一处荒郊。它原本是用作于R-7洲际导弹的发射场,所以它的存在一直被苏联政府隐瞒。 直到 1983年,在被英国教师和他的学生发现后,苏联才公开承认普列谢茨克航天发射场的存在。 也就是在这里,发生了一起 迄今为止死亡人数最多的航天事故。 1980年3月18日,普列谢茨克发射场内像以往一样执行发射任务,现场50名工作人员正在为东方号运载火箭加注燃料 ,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燃料突然起火,随即发生剧烈的爆炸, 现场的45名工作人员被当场被炸死,另外5人经抢救无效后宣布死亡。 这场事故也被苏联政府隐瞒了下来, 直到1989年才被媒体披露。 这些事故虽然惨烈但没有太多隐情,不过美国最大的一次航天灾难却是原本可以避免的事故,而在这次事故之后,美国的盲目自信导致同样的悲剧再次上演, 两次航天灾难就是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事故和哥伦比亚号航天事故。 1983年1月28日, 这一天异常寒冷,这天是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第十次执行航天任务。按照计划, 挑战者号将在太空部署通信卫星,并且在外太空研究哈雷彗星 。但这次任务却以失败告终,也正是这一次航天任务,导致了一场重大致命事故,7名宇航员因此丧生。 挑战者号原本计划当地时间1月22日在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但是 上一个航天任务延迟导致挑战者号的发射时间向后推迟了两天。 之后又因为天气原因推迟到25日,并且更换场地为达尔贝达。 但是 由于场地配备设施不齐全和天气等原因又推迟到27日上午。 按照计划, 27日上午9:27分挑战者号即将发射。 但在发射之前,挑战者号的安全灯不停在闪烁,显示器显示校验舱密封性能未达到要求值。 检查发现门闩故障, 工作人员紧急对其进行处理。处理结束以后,现场的风也越刮越大,最后 因为实在无法发射再次推迟一天。 27日当晚,制造和维护航天飞机的承包商公司莫顿·塞奥科和NASA的管理层讨论了发射隐患。莫顿·塞奥科的工程师表示, 用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的橡胶O型圈可以承受的最低温度是11.7 。 但 天气预报说28日当地温度接近零下, 这样的低温会导致橡胶材质的O型圈失去弹性,极有可能 导致密封失效 。但这一问题 被莫顿·塞奥科管理层无视。 28日 ,整个肯尼迪航天中心一片银装素裹,为设备除冰的工作小组发现, 挑战者号右侧尾部接缝的温度已经低至-13 ,但他们没有将这一信息向上级汇报。 航天飞机承包商罗克韦尔国际公司的工程师向航天飞机计划的管理人员表示, 天气太过寒冷,航天飞机发射可能存在风险,但这样的反对仅仅换来了推迟一小时发射的结果。 当地时间11:38分,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肯尼迪航天中心39B号发射台点火升空。 但在 不到3秒钟 的时间里, 右侧助推器连接外储箱的支柱附近,接连冒出了9股灰色的浓烟。 此时,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挑战者号虽然有着如此明显的隐患,却依然在继续腾空上升。 点火后59秒,挑战者号的右侧尾部出现羽流 ,不合常理的气流现象让大家都捏了把汗,因为这说明外储箱的液氢正在泄露。 果然,这次发射存在极大的问题。控制中心发现后,在第68秒通知宇航员增加推力为104%,想要通过加速避免意外发生。但在点火后的72秒,右侧外储箱爆出火球, 第73秒钟,挑战者号瞬间在天空中爆炸,整个航天飞机在天空中四分五裂,碎片坠落在大西洋之中。 据了解,航天飞机解体后, 有3名宇航员的个人外出空气袋是打开的状态 ,这说明挑战者号解体后,他们仍然有着清醒的意识。 而且驾驶位置的电气开关也呈现出被操作过的迹象,但遗憾的是, 即便宇航员们尽力求生,最后仍然不幸离世。 死亡报告显示 他们可能经历了失压,然后在爆炸后以333千米/小时的速度撞上大西洋 ,最终遗憾告别世界。 之后,有关部门动员飞机、船舰以及潜水艇在坠落海域进行搜救, 经过了三个月的搜救,找到了挑战者号的残骸,挑战者号内的7名宇航员的七零八落的尸体也被送回港口。 据了解,挑战者号自设计之初就没有设计逃生设备,所以航天飞机出现异常后宇航员也无法通过任何渠道逃生。 事故发生后的两年半的时间内,美国的航天飞机计划未再继续开展。 时任总统的罗纳德·里根成立了罗杰斯委员会专门彻查这次事故。其实 早在1977年,就有数据显示O型圈在低温下会丧失密封作用。 但当时的NASA和莫顿·塞奥科公司都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反而放任自流,再加上NASA管理人员对低温发射风险置若罔闻,这才导致了事故的发生。 原本以为这样惨痛的教训会让美国好好反思,但没想到, 仅仅在20年后,同样的悲剧再次上演 ,同样的细节问题不被NASA重视,NASA在得知航天飞机一定会出事的前提下,不做任何紧急措施,隐瞒真实情况后,返程中的航天飞机在半空中爆炸, 7名宇航员全数罹难。 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是美国的第一架航天飞机 ,早在1981年就第一次执行了飞行任务,而且 在之后多年里,一共运送宇航员120人次。 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长56米左右,翼展24米左右, 单次飞行时最多可以容纳8名宇航员。 2003年1月16日 ,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承载着7名宇航员顺利飞上太空,但 航天飞机上一张A4纸大小的泡沫板将左翼前方撞了一个坑 。地面指挥的NASA安全团队表示无法做出补救措施,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藏有巨大隐患的航天飞机飞向太空。 当时飞行任务的总指挥乔恩·哈珀尔德在发现左翼被破坏以后就召开紧急会议,乔恩·哈珀尔德在会议上表示对隔热层受损的情况无能为力, 与其让大家惊慌失措地等待灾难降临,不如蒙在鼓里痛快离世 。当时其他人都没有说话,默许了他的决定。 17天后哥伦比亚号顺利返航,但悲剧也就此拉开帷幕。 返航时,航天飞机和大气层产生剧烈摩擦,机身温度高达1400 ,但出发前受到撞击的左翼上的隔热瓦已经脱落 。 随着返航速度的加快, 整个飞机的底部温度已经达到了惊人的2800 , 整个飞机下面看起来已经一片通红。 虽然 地面指挥部对此看得一清二楚,但他们并未告知宇航员这一情况。 紧接着,飞机液压控制失效,飞机开始偏离航线并且翻滚, 21点59分,宇航员最后一次和地面通话突然中断,随即在空中爆炸解体。 2013年,也就是事故后的十周年之际,NASA前飞行主管韦恩·哈尔公开爆料, 哥伦比亚号左翼被撞击后,NASA评估发现返程后飞机极有可能解体,但当时的高层在商量后决定隐瞒这一事实。 他表示自己在十年里经常对这件事进行反思,但当时他们认为这些宇航员知道自己无法返回肯定会非常绝望和痛苦,所以向宇航员隐瞒了真相。 虽然他们这样的说辞勉强也能过得去,但是 毫无应急措施说明了他们在预判宇航员会死时放任悲剧发生 。在宇航员执行17天的飞行任务时, NASA分明有8次利用军事卫星近距离查看情况的机会,但没有人去做任何挽救措施。 于是,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返程过程中,高温融化了左侧机翼,导致飞机在空中爆炸,超高的温度导致7名宇航员瞬间汽化,尸骨无存。 航空航天事业发展的一个世纪以来,数百名宇航员顺利飞上外太空,这一领域的巨大成功标志着人类文明空前的 科技 水平。 我们要感激每一位为航天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类,也要铭记在航天事业中不幸牺牲的宇航员,铭记每一次惨痛的教训才能让悲剧不再发生。

美国航天史上最严重的事故,为何7名宇航员全被融化?
提示:

美国航天史上最严重的事故,为何7名宇航员全被融化?

美国航天事业并非一帆风顺,由于忽视了气温对于升空的影响,导致“挑战者号”的航天飞船起飞不久就爆炸,宇航员全部被融化。作为科技最发达的美国,他们的航天事业确实发展很快,也多次登录到月球上去;可美国的航天事业其实也出现过灾难性的事故,那就是出现在1986年的“挑战者号”爆炸,直接把飞船里面的7名宇航员都烧成了灰烬,让当地航天事业进入了一度的停顿。 一、由于忽视了冷空气对飞船发射的英雄,“挑战者号”飞船起飞不久就出现了粉碎性的爆炸 在1986年1月28日对于美国人来说是悲惨的一天,当地发射的“挑战者号”航天飞船发射不久就在天空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烟花”,飞船的碎片也全部散落在大海之中。美国的航空技术那么先进,为何会出现这样严重的灾难性事故?因为他们忽视了冷空气对于飞船的影响,自我地觉得飞船可以抵御冷空气的冲击才导致了事故的发生,也让飞船上7名宇航员直接被高温所融化。 二、“挑战者号”因为冷空气的冲击而导致机体破坏,燃烧了飞船的燃料而造成了恐怖性的爆炸,宇航员自然会被融化掉 在“挑战者号”起飞之前,其实有专家已经发现冷空气问题且提出停止起飞,之可惜自信让这些科学家都忽视了灾难的可能,导致“挑战者号”成功发射73秒之后在上空爆炸了!据调查,飞船发射时附近的的温度已经低于0摄氏度,寒冷的天气导致“挑战者号”的机身、发射台也出现了问题,只可惜专家没在意这些轻微的问题。 冷空气破坏了机身,明火直接点燃了燃料装置在天空直接产生高温爆炸,导致了7名宇航员全部被融化了。

美国航天飞机为什么不用了
提示:

美国航天飞机为什么不用了

其实这是有很多原因造成的,第一个原因就是他们在这个东西上面的花费超出了自己的预算。 他们在刚开始研究这个东西,到最后退役这样的先进设备,一共花费了三十年,共建造了六架航天飞机。然而这六家航天飞机总共使用的费用达到了一千九百六十一美元,但是之前的预算却仅仅是四百三十亿美元,相差了将近四倍。不仅如此,他们认为这种东西还能够重复使用,所以他们的发射费用也会较低,预算,每次发射大概在九百六十万美元左右,实际最后话费了大概4.3亿美金,其中的差距高达几十倍,这样一来就导致他的花费远远超过了他们的计划,他们使最后迫不得已才会选择放弃这个东西。 第二个原因就是他的维修成本还是相当高昂的,在每次发射返回地球之后,它都需要经历一次大检修,而在这次大检修中,需要将那些破损的零件进行更换,要知道他的每一个零件都是非常珍贵,所以他们的维修成本就越来越高。 第三个原因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那就是安全这方面,在他们整个计划期间就有两家航天飞机发生事故。其中一个是在升空时发生意外直接爆炸,而另外一个是在返航时解体,这样的结果导致了十四名经验丰富的宇航员丢掉了生命。要知道每个宇航员对于整个航天事业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再加上他们还是经验丰富的宇航员,那就显得更加重要了,但是在这两次意外中他们却全部失去了生命。 扩展: 所以人们不得已开始越来越注重航天飞机的安全问题,再加上她的重复使用它的使用寿命以及各方面都出现了磨损,所以它的安全性就变得越来越低,因此美国行与行局迫不得已下达命令将这些航天飞机全部退役,在之后的航天事业中改用航天飞船,毕竟这种设备更加安全一些!

美国一共有几架航天飞机?
提示:

美国一共有几架航天飞机?

美国第一架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x0d\x0a  1981年初,经过十年的研制开发,“哥伦比亚”号终于建造成功,它是第一架用于在太空和地面之间往返运送宇航员和设备的航天飞机。它第一次飞行的任务只是测试它的轨道飞行和着陆能力。在太空飞行54小时,环绕地球飞行36周之后航天飞机安全着陆。“哥伦比亚”号是以18世纪初第一艘环绕地球航行的美国轮船的名字命名的,在下一架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建成之前,“哥伦比亚”号又进行了四次飞行。2003年返回地球时失事。\x0d\x0a美国第二架航天飞机:挑战者号\x0d\x0a  1982年,“挑战者”号成为美国宇航局的第二架航天飞机。航天飞机(正式名称为空间运输系统)由轨道飞行器、固体燃料火箭推进器和外燃烧箱共同构成。轨道飞行器是一种用来在太空和地面之间往返运送宇航员和设备的带有机翼的太空飞机。由于它悲惨的结局,“挑战者”号这个名字在全世界的知名度可能比其他航天飞机都要大。“挑战者”号进行了10次飞行,第一次是1983年4月,最后一次(飞机失事)是在1986年。\x0d\x0a美国第三架航天飞机:发现号\x0d\x0a  发现号航天飞机轨道飞行器是以18世纪美国探险家詹姆斯·库克的小船的名字命名的。他驾驶着这艘小船在南太平洋航行,成为第一个踏上夏威夷群岛的非土著居民。“发现”号航天飞机是美国建造的第三架航天飞机,前两架是“哥伦比亚”号和“挑战者”号。“发现”号航天飞机的第一次飞行是在1984年8月,总计飞行了21次,比任何其它航天飞机飞行次数都多。\x0d\x0a美国第四架航天飞机:亚特兰蒂斯号\x0d\x0a  1985年,“亚特兰蒂斯”号成为美国宇航局的第四架航天飞机。“亚特兰蒂斯”号是以美国第一艘远洋船舶的名字命名的,这艘轮船从1930年到1966年在马萨诸塞州的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被用来进行研究。“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重77.7吨,它在1985年10月和1996年3月之间进行了16次飞行。2011年7月8日,亚特兰蒂斯号将进行最后一次飞行。\x0d\x0a美国第五架航天飞机:奋进号\x0d\x0a  “奋进”号是美国宇航局最新建造的一家航天飞机轨道飞行器。它是由美国宇航局于1991年建造,用来替代1986年在爆炸中被毁坏的“挑战者”号。“奋进”号是以18世纪英国探险家詹姆斯·库克的考察船的名字命名的。“奋进”号高36.6米,宽23.4米,重71吨,造价超过20亿美元。它是美国宇航局建造的四架航天飞机之一,也是还在使用当中的航天飞机之一。其它两架分别是“发现”号和“亚特兰蒂斯”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