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站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购物站 > 知识百科 > 正文
失传两千年的齐论语,后来在哪座古墓中找到?
失传两千年的齐论语,后来在哪座古墓中找到?
提示:

失传两千年的齐论语,后来在哪座古墓中找到?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弟子之间的对话,很有学习价值。不过,《论语》的另一个版本——齐论语,它失传了两千年,竟被专家在这座古墓中找到,上面写着现代《论语》中见不到的“佚失”内容。您可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小编这就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在2011年3月,江西省文物部门突然接到群众举报:“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大塘坪乡观西村附近山上有一座古代墓葬,遭到盗掘。”文物工作人员立刻启程,来到观西村,对墓葬周边区域进行了考古调查。当工作人员赶到被盗挖的墓葬,他们也被这座古代墓葬的规模震惊了,工作人员连续挖掘了一个月也没找出墓葬边际,面对着规模宏大的古代墓穴,工作人员赶快和上级报备,这也引起了文物部门的重视。 在省市和国家文物部门的配合之下,他们在这里耗费了5年多,一共勘探约100万平方米,发掘约1万平方米,找到了数不尽的珍贵文物。其中,“刘贺”字样的私印、头箱、部分玉件、敷面等表层文物,还有尸体口中发现玉琀,都确认了墓主的身份——海昏侯刘贺。从墓中成套出土的有编钟、编磬、琴、瑟、排箫、伎乐俑;竹简、木牍以及有文字的漆笥、耳杯等数以千计;五铢钱10余吨近400万枚;青铜雁鱼灯、青铜火锅上的花纹惟妙惟肖;青铜镜上镶嵌着玛瑙、绿松石和宝石……都是汉代考古的文物珍品。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不是昂贵的金银珠宝,而是失踪了两千年的古籍——《齐论语》。在出土的大量竹简中,专家经过整理,整理出《齐论语》的大部分内容,着实令人惊讶。什么是齐论语?为什么它可以引起真么多人的关注?其实《论语》分三种,在西汉时期,《论语》分为《鲁论》、《齐论》、《古论》三个版本。其中,《齐论》相比其他版本,更加重要,因为它多了《问王》《知道》两篇,所以《齐论语》的失踪也更加令人心痛。而在海昏侯墓出土的篇首简,正面写有着:“智道”,背面书写着“孔子智道”等24字,这种书写格式,正是《论语》各篇的命名规则。 当专家整理完《齐论语》后,也把上面的内容公布了出来。只见《论语·知道》篇首章简文,一共24个字,上面的内容是:“子智道之昜也。昜昜云者三日。子曰:‘此道之美也,莫之御也。’”翻译过来也就是,孔子认为“道”很宽广光明,可以说好几天,孔子说,道的美,无法阻挡。 这个“道”是什么?其实了解孔子、老子的人都知道,在孔子和老子心目中,道都是至高的原则或真理。而孔子认为,“崇仁尚义”就是道。这几个字看起来简单,仔细理解起来可以引申出很多意思,“道”并不是简单的做个“善人”或做个“好人”,而是了解万事万物的根本,了解人、了解社会、了解自然,再尊重包容其中的根本。所以孔子说,“道”的美就在其中。这篇文章其实还有很多种翻译,不过万变不离其宗,孔子用仅仅24个字,就讲出了如此深奥的人生意义,真是令人钦佩。 问王篇写的是: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子张曰:“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翻译过来就是,子张向孔子问“仁”,孔子说:“能够处处实行五种品德,就是有仁心的人。”子张又问:“请问是哪五种?”孔子回答:“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庄重就不会遭受侮辱。”这篇文章的内容很实在,也很实用,自古以来,做人的道理就在这里了,不得不说,孔子真是人生导师。 当然了,找到了《齐论语》,这是件大好事。齐论语不仅丰富文化的宝库,而且还让论语的宝库,得到了完善,它为我们后人提供了更多价值。 真心希望随着时代的发展,考古工作可以进行的更加完善,帮助我们找到更多像《齐论语》一样重要的古书,带给我们更多的学习机会。

居家必恭,执事有敬,与人忠
提示:

居家必恭,执事有敬,与人忠

意思是: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 出处:春秋时期孔子的《论语·子路》第十九章。 本章孔子对“仁”的解释,是以“恭”、“敬”、“忠”三个德目为基本内涵。在家恭敬有礼,就是要符合孝悌的道德要求;办事严肃谨慎,就是要符合“礼”的要求;待人忠厚诚实,显示出仁德的本色。 原文节选: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译文:子贡问道:“怎样才可以叫做士?”孔子说:“自己在做事时有知耻之心,出使外国各方,能够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可以叫做士。” 扩展资料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 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 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昺《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子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