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西安易俗社是由谁建立的
1912年西安易俗社是由李桐轩、孙仁玉建立的。 “西安易俗社原名“陕西伶学社”, 成立于1912年,由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会员李桐轩、孙仁玉等人创建,是我国第一个集戏曲教育、演出、创作于一体的新型艺术团体是著名的秦腔科班,被公认为是世界艺坛三大古老剧社之一,与 莫斯科大剧院、英国皇家剧院并称为世界艺坛三大古老剧社。” 西安易俗社原名“陕西伶学社”,是著名的秦腔科班。创始人孙仁玉。易俗社与莫斯科大剧院、英国皇家剧院并称为世界艺坛三大古老剧社。 易俗社的创作机构制定有剧目编写要求,王伯明、李桐轩、孙仁玉、范紫东、高培支、卢缙青、李约祉、李仪祉、王绍猷、李干臣、胡文卿、吕仲南、王辅丞、封至模、冯杰三、樊仰山等剧作家创作、改编大小剧本500余本(另有资料显示为800多本),不少已成为优秀保留剧目,如《吕四娘》《三滴血》《火焰驹》《柜中缘》等。 易俗社还聘请了陈雨农、赵杰民、党甘亭、唐虎臣、李云亭、刘丽杰、高天喜、王观登等名家执教,仅在1949年前的37年中就训练演员13期600余人,延续到今天,共招收培养了15期学生近千人,毕业者遍及西北各个秦腔剧团。 其中有较大影响并形成各自艺术特色的前辈名家包括刘毓中、刘箴俗、王天民、孟遏云、肖若兰等,当今的陈妙华、张咏华、全巧民、伍敏中、郭葆华、张保卫、宋百存、任炳汉、毛文德、戴春荣、惠敏利、王科学、冯永安、李淑芳、薛学慧等均是该社培养的秦腔著名演员。
西安易俗社的简介
西安易俗社原名“陕西伶学社”,创办于辛亥革命的第二年,即1912年,迄今一百多年的历史,是世界艺坛三大古老的剧社之一。位于西安市关岳庙街(今西一路)坐南向北。2006年,易俗社剧场被列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12月2日,西安易俗社入选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单【摘要】
西安易俗社的简介【提问】
西安易俗社原名“陕西伶学社”,创办于辛亥革命的第二年,即1912年,迄今一百多年的历史,是世界艺坛三大古老的剧社之一。位于西安市关岳庙街(今西一路)坐南向北。2006年,易俗社剧场被列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12月2日,西安易俗社入选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单【回答】
张凤的人物生平
宣德二年(1427年),张凤考中进士,后被授予刑部主事。他审理江西反叛一案,平定反反叛者数百人。 正统三年(1438年)十二月,司法官员因犯了过失全被关进监狱,遂升张凤为本部右侍郎。从主事升为侍郎,从前还没有过。正统四年(1439年),张凤被任命以提督都监京师粮仓。正统六年(1441年),张凤被调到户部,不久调往南京。正好尚书一职长期出缺,张凤于是掌管南京户部事务。贵州上奏说军卫缺粮,请求运龙江仓和两淮的盐到镇远府换米。张凤因龙江的盐杂有泥沙,不能换米来供给军队,便全部以淮盐来给他们,然后再上报。皇上嘉奖了他。他又说南京留都重地,应每年储存二百万石粮食,作根本打算。皇上批准了,并定为法令。南京的粮储,还由都御史提督。正统十二年(1447年)冬,皇上命张凤兼理。张凤谦谨,善于执法,号称“板张”。 景泰二年(1451年),张凤升为尚书。景泰四年(1453年),张凤改任兵部尚书,参赞军务。户部尚书金濂去世,皇上召张凤回京取代他。当时四方战事平息,而灾荒却特别严重,皇上屡次下诏宽恤。张凤与廷臣一同议上十项建议。景泰五年(1454年)张凤又先后议上八项。回报都说可行。张凤因灾荒严重,国家减免的租税多,导致国家用度更加不足,便上奏说:“建国初期天下田地八百四十九万余顷,现在耕地数量已经减半,加上因水旱之灾而停征租税,国家开支到哪儿去支给?京畿以及河南、山东没有税额的田地,甲方一开垦,乙方即揭发他漏税。请批准轻额征税,这样不仅可以永绝争端,而且还可以稍稍助军国之用。”回报说可行。给事中成章等弹劾张凤擅自更改祖制,杨禾遂等人又极力论争。皇上说:”建国初期定都江南,输运粮食容易。现在定都极北之地,难道还能守常制吗?”四方报告灾荒的,张凤请令御史调查核实。议论的人因此而非难他。 明英宗复辟后,张凤调到南京户部,仍兼督粮储。天顺五年(1461年)二月,张凤去世。
张凤翙的介绍
张凤翙(1881—1958),字翔初,河南沁阳人,中华民国时期著名政治家。1904年,被清政府陆军部选派到日本学习军事,先后在东京振武学校、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就读,奠定了他后来军旅生涯的基础。1909年毕业回国。1910年任职陕西新军,曾任督练公所委员、三十九混成协司令部参军、参谋兼二标一营管带。1911年武昌首义后,被陕西革命党人推为总指挥。10月22日发动西安起义成功,被推为秦陇复汉军大统领,亲赴战场指挥。12月受命南京临时政府,任中华民国秦军政分府大都督。1912年任陕西都督。1914年被袁调入京闲置。1917年曾组织力量反对张勋复辟。1924年驱逐陕西都督刘镇华受阻。抗日战争期间,张凤翙拒绝与日本人合作,坚持在大后方支援抗战,积极为抗战出力出资。1940年12月至1945年4月任第二、三、四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1958年因病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