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站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购物站 > 电商 > 正文
妊娠子痫的中医治疗
妊娠子痫的中医治疗
提示:

妊娠子痫的中医治疗

中医治疗需根据发病症状,进行及时救治。妊娠晚期或临产时或新产后,眩晕头痛,突然昏不知人,两目上视,手足抽搐,全身强直、少顷即醒,醒后复发,甚至昏迷不醒者;称为“子痫”,又称“妊娠痫证”。子痫可发生于妊娠期、分娩期或产后24小时内,被分别称为产前子痫、产时子痛和产后子痫,是产科四大死亡原因之一。治疗要点1.根据病前有先兆子痫治疗病史,或孕妇产前疏忽治疗妊高征,或不作产前检查,突然昏迷抽搐,血压≥21.3/14.6kPa(160/llommHg),浮肿,蛋白尿等检查,即可治疗。2.与慢性肾炎尿毒症昏迷或原发性高血压的高血压危象等进行鉴别。还要与癫辅相鉴别。分型治疗1.肝风内动治法:平肝潜阳,熄风止痫。方药:羚羊钩藤汤加减。  羚羊粉0.6克(分吞)钩藤12克(后下)桑叶10克菊花9克川贝母9克鲜生地30克石菖蒲9克生龙齿15克(先煎)生石决30克(先煎)大白芍12克谈竹茹9克另:紫雪丹,每日3次,每次1丸;或至宝丹,每日3次,每次3克,昏迷时用鼻饲灌胃。2.痰火上扰治法:泻火涤痰,熄风止痉。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制半夏10克生白术10克明天麻9克蔓荆子9克生石决15克(先煎)生龙齿15克(先煎)茯苓12克黄芩9克川连5克谈竹茹9克陈胆星9克羚羊角粉1克(分吞)加减:胸闷烦热者,加郁金9克、生山栀9克。  另:安宫牛黄丸,每日3次,每次1克,昏迷抽搐者,待抽搐停时鼻饲灌服。3.舌红绛,苔黄腻,脉弦滑数。治宜泻火涤痰,熄风止痉,方用羚角钩藤汤,并送服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等。4.痰火上扰型子痫。妊娠后期常感眩晕、头痛,伴有面色潮红,证见突然倒仆,不省人事,四肢抽搐,牙关紧闭,喉中痰鸣或口吐白沫,阴虚肝旺型子痫。口干耳鸣,心悸烦躁,或下肢浮肿,舌红绛,脉弦数。治宜滋阴平肝熄风,方用羚角钩藤汤等。活血化瘀发法活血化瘀法治疗子痫,针对病情,适当选用活血化瘀的药物,有利于舒缓筋脉,条畅气血,导血下行,调养冲任,达到“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目的,且能辅助镇肝熄风之品,而有补阴益血、滋养胎儿之功。现代医学认为,子痫主要与免疫及子宫胎盘缺血有关。病理改变主要为子宫胎盘、脑、肾、心等脏器的动脉痉挛、硬化,造成血流减少而致。活血化瘀药能够疏通微循环,增加组织血流量,改善脏器及胎盘的功能,从而有效治疗先兆子痫,防止子痫发生。子痫患者应用活血化瘀药物,目的只在于通经活络,畅运血行,不可峻利攻破以损胎气。常用药物如丹参、赤芍、桃仁、红花、川芎、茜草等。一般多选一二味配伍运用,并配以麻仁、郁李仁、桑椹、黑芝麻等滋阴通便类药物,则效果尤佳。如瘀血指征不明显,则可酌用当归、泽兰、鸡血藤之类养血和血,临床疗效较好。

儿科常见病症惊风怎样治疗?
提示:

儿科常见病症惊风怎样治疗?

惊风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急重病证,以临床出现抽搐、昏迷为主要特征。又称“惊厥”,俗名“抽风”。任何季节均可发生,一般以1~5岁的小儿为多见,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其病情往往比较凶险,变化迅速,威胁小儿生命。
本病西医学称小儿惊厥。其中伴有发热者,多为感染性疾病所致,颅内感染性疾病常见有脑膜炎、脑脓肿、脑炎、脑寄生虫病等;颅外感染性疾病常见有高热惊厥、各种严重感染。不伴有发热者,多为非感染性疾病所致,除癫痫外,还有水电解质紊乱、低血糖、脑外伤、脑瘤等。
(一)急惊风【概述】急惊风病因以外感六淫、疫毒之邪为主,偶有暴受惊恐所致。主要病机是热、痰、惊、风的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其主要病位在心肝两经。小儿外感时邪,易从热化,热盛生痰,热极生风,痰盛发惊,惊盛生风,则发为急惊风。
本病治疗以清热、豁痰、镇惊、熄风为治疗原则。痰盛者必须豁痰,惊盛者必须镇惊,风盛者必须熄风,然热盛者皆必先解热。豁痰有芳香开窍,清火化痰,涤痰通腑的区分;清热有解肌透表,清气泄热,清营凉血的不同;治风有疏风、熄风的类别,镇惊有清心定惊,养心平惊的差异。
【治疗】1.风热动风证【症状】发热骤起,头痛身痛,咳嗽流涕,烦躁不宁,四肢拘急,目睛上视,牙关紧闭,舌红苔白,脉浮数或弦数。【方一】银翘散加减【来源】《温病条辨》【组成】金银花12克,连翘9克,薄菏3克,防风9克,蝉蜕3克,菊花9克,僵蚕3克,钩藤6克。
【功效】疏风清热,熄风止痉。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金银花、连翘、薄菏疏风清热,防风、蝉蜕、菊花祛风解痉,僵蚕、钩藤熄风定惊。另加服小儿回春丹以清热定惊。
【按语】喉间痰鸣者,加竹黄、瓜蒌皮清化痰热;高热,便秘、乳蛾红肿者,加大黄或凉膈散釜底抽薪。以往有高热惊厥史患儿,在感冒发热初起,宜加服紫雪散以防惊厥发作。
2.气营两燔证【症状】起病急骤,高热烦躁,口渴欲饮,神昏惊厥,舌苔黄糙,舌质深红或绛,脉数有力。【方一】清瘟败毒饮加减【来源】《疫疹一得》【组成】连翘12克,石膏9克,黄连9克,黄芩9克,栀子6克,知母6克,生地9克,赤芍9克,玄参6克,丹皮9克,石决明9克,钩藤9克。
【功效】清气凉营,熄风开窍。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连翘、石膏、黄连、黄芩、栀子、知母清气透热,生地、水牛角、赤芍、玄参、丹皮清营凉血,羚羊角、石决明、钩藤熄风平肝。
【按语】神志昏迷加石菖蒲、郁金,或用至宝丹、紫雪丹熄风开窍;大便秘结加生大黄、芒硝通腑泄热;呕吐加半夏、玉枢丹降逆止吐。
3.邪陷心肝证【症状】高热烦躁,手足躁动,反复抽搐,项背强直,四肢拘急,口眼相引,神识昏迷,舌质红绛,脉弦滑。【方一】羚角钩藤汤加减【来源】《重订通俗伤寒论》【组成】羚羊角1.5克,钩藤9克,僵蚕3克,菊花9克,石菖蒲3克,川贝母6克,广郁金1.5克,龙骨9克,竹茹9克,黄连9克。
【功效】清心开窍,平肝熄风。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羚羊角、钩藤、僵蚕、菊花平肝熄风,石菖蒲、川贝母、广郁金、龙骨豁痰清心,竹茹、黄连清化痰热。同时,另服安宫牛黄丸清心开窍。
【按语】热盛加生石膏、知母清热泻火;便干加生大黄、玄明粉泻热通便;口干舌红加生地、玄参养阴生津。
4.湿热疫毒证【症状】起病急骤,突然壮热,烦躁谵妄,神志昏迷,反复惊厥,呕吐腹痛,大便腥臭,或夹脓血,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方一】黄连解毒汤加味【来源】《肘后方》【组成】黄芩9克,黄连9克,黄柏6克,山栀6克,白头翁6克,秦皮6克,钩藤6克,石决明9克。
【功效】清化湿热,解毒熄风。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黄芩泻上焦之火,黄连泻中焦之火,黄柏泻下焦之火,山栀通泻三焦之火,导火下行,四药合用,苦寒直折,泻火解毒。白头翁、秦皮清肠化湿,钩藤、石决明平肝熄风。
【按语】舌苔厚腻,大便不爽加生大黄、厚朴清肠导滞,泻热化湿;窍闭神昏加安宫牛黄丸清心开窍;频繁抽风加紫雪丹平肝熄风;呕吐加玉枢丹辟秽解毒止吐。
5.惊恐惊风证【症状】暴受惊恐后突然抽搐,惊跳惊叫,神志不清,四肢欠温,舌苔薄白,脉乱不齐。【方一】琥珀抱龙丸加减【来源】《活幼新书》【组成】琥珀1克,朱砂1克,金箔少量、胆南星6克,天竺黄3克,人参6克,茯苓6克,淮山药9克,甘草6克,菖蒲3克,钩藤9克,石决明9克。
【功效】镇惊安神,平肝熄风。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琥珀、朱砂、金箔镇惊安神;胆南星、天竺黄清化痰热;人参、茯苓、淮山药、甘草益气扶正;菖蒲、钩藤、石决明平肝熄风开窍。
【按语】抽搐频作加止痉散熄风止痉;气虚血少者加黄芪、当归,白芍、酸枣仁益气养血安神。
(二)慢惊风【概述】慢惊风多见于大病久病之后,气血阴阳俱伤;或因急惊未愈,正虚邪恋,虚风内动;或先天不足,后天失调,脾肾两虚,筋脉失养,风邪人络。
慢惊风病位在肝、脾、肾,病理性质以虚为主。多系脾胃受损,土虚木旺化风;或脾肾阳虚,虚极生风;或肝肾阴虚,筋脉失养生风。
本病的治疗,以补虚治本为主。土虚木旺,治以健脾平肝;脾肾阳虚,治以温补脾肾;阴虚风动,治以育阴潜阳。治疗过程中,可结合活血通络,化痰行瘀之法。
【治疗】1.土虚木亢证【症状】形神疲惫,面色萎黄,嗜睡露睛,四肢不温,足跗及面部轻度浮肿,神志不清,阵阵抽搐,大便稀薄,色带青绿,时有肠鸣,舌淡苔白,脉细弱。【方一】缓肝理脾汤加减【来源】《医宗金鉴》【组成】党参6克,茯苓6克,白术9克,山药6克,扁豆9克,炙甘草6克,煨姜3克,桂枝6克,白芍9克,钩藤6克。
【功效】温运脾阳,扶土抑木。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党参、茯苓、白术、山药、扁豆、炙甘草健脾益气,煨姜、桂枝温运脾阳,白芍、钩藤平肝熄风。
【按语】阳虚寒盛去桂枝,加附子、肉桂温补脾肾;腹泻不已加诃子、肉豆蔻、乌梅炭敛肠止泻;方颅发稀,夜寐哭闹不安,加生牡蛎、生龙骨平肝潜阳。
2.脾肾阳虚证【症状】面色苍白或灰滞,囟门低陷,精神极度萎顿,沉睡昏迷,口鼻气冷,额汗涔涔,四肢厥冷,手足蠕蠕震颤,大便澄澈清冷,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方一】固真汤合逐寒荡惊汤加减【来源】《证治准绳》【组成】党参9克,黄芪9克,白术6克,茯苓6克,炙甘草6克,炮附子1.5克,肉桂2克,川椒3克,炮姜3克,灶心土3克。
【功效】温补脾肾,回阳救逆。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炙甘草温补脾气,炮附子、肉桂、川椒、炮姜、灶心土温阳救逆。
【按语】抽搐频频加龙齿、钩藤平肝熄风;阳气回复后改用理中地黄汤或可保立苏汤,以阳中求阴,使阴阳维系,阳生阴长而搐定。
3.阴虚风动证【症状】虚烦疲惫,面色潮红、低热消瘦、震颤瘛疚,或肢体拘挛,手足心热,大便干结,舌光无苔,质绛少津,脉细数。【方一】大定风珠加减【来源】《温病条辨》【组成】鸡子黄6克,阿胶6克,地黄9克,石斛6克,麦冬9克,龟板5克,鳖甲3克,牡蛎9克。
【功效】育阴潜阳,滋水涵木。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鸡子黄、阿胶、地黄、石斛、麦冬滋阴养血,龟板、鳖甲、牡蛎潜阳熄风。
【按语】阴虚潮热加银柴胡、青蒿、地骨皮以清虚热;搐搦不止者,吞服止痉散熄风止痉;强直瘫痪者,加全蝎、蕲蛇、乌梢蛇、地龙、白僵蚕搜风剔邪,但风药多燥,故宜佐养血润燥之品。
4.肾精亏损证【症状】由解颅、佝偻病等病导致,并伴有肢体抽搐,斜视凝视,一时性失言失聪或局部颤动,抽出过后,恢复常态,舌淡嫩,脉沉弱。【方一】地黄饮子加减【来源】《丹溪心法》【组成】熟地9克,山萸肉6克,巴戟天6克,肉苁蓉6克,炮附子1.5克,五味子3克,麦冬6克,石斛6克,石菖蒲3克,远志3克。
【功效】固本培元,益阴潜阳。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熟地、山萸肉滋养肾阴;巴戟天、肉苁蓉、炮附子温补元阳;五味子、麦冬、石斛滋养肺阴;石菖蒲、远志宁神开窍化痰。
【按语】抽搐频繁者,去附子,加全蝎、地龙、天麻、龙齿、钩藤平肝熄风止痉;肢体强直瘫痪者,加当归、红花、鸡血藤养血活血。
◎第五章耳鼻喉科常见病症实用奇方名药中华实用方剂大典丛书◎第五章耳鼻喉科常见病症实用奇方名药第五章耳鼻喉科常见病症

羚羊角汤与羚角钩藤汤的区别
提示:

羚羊角汤与羚角钩藤汤的区别

羚羊角汤与羚角钩藤汤的区别如下: 一、主治不同 羚角钩藤汤主治肝经热盛,热极动风所致的高热不退,烦闷躁扰,手足抽搐,甚至神昏,发为痉厥、舌绛而干,脉弦而数。温病热极生风,痉挛抽搐。 羚羊角汤主治绿风内障。肝经风热挟湿邪上攻,头痛目痛剧烈,白睛混赤,瞳神散大色绿,按之石硬,视力锐减,或兼恶心呕吐者。 二、组成不同 羚角钩藤汤:羚羊角1~5克(先煎)、钩藤9克(后下)、霜桑叶6克、川贝母9克、鲜竹茹10克、生地黄15克、菊花9克、白芍12克、茯神木10克、生甘草3克。 羚羊角汤:羚羊角0.6克,防风6克,知母、元参、茯苓、酒黄芩、车前子、夏枯草各9克,五味子3克。 三、出处不同 羚角钩藤汤出自《通俗伤寒论》; 羚羊角汤则《张皆春眼科证治》、《普济本事方》、《圣济总录》、《医醇賸义》、《秘传眼科龙木论》均有不同组成与主治的同名羚羊角汤,本回答取自主治与羚角钩藤汤接近的《张皆春眼科证治》中所载的羚羊角汤。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羚羊角汤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羚羊钩藤汤

羚角钩藤汤的组成有哪些?
提示:

羚角钩藤汤的组成有哪些?

【方剂名】羚角钩藤汤,出自清。《通俗伤寒论》。
【组成】羚角片(先煎)一钱半(4.5克),霜桑叶二钱(6克),去心京川贝四钱(12克),鲜生地黄五钱(15克),双钩藤(后入)三钱(9克),滁菊花三钱(9克),茯神木三钱(9克),生白芍三钱(9克),生甘草八分(2.4克),鲜刮淡竹茹(与羚角先煎代水)五钱(15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凉肝熄风,增液舒筋。
【主治】主治热盛动风证,症见高热不退,烦闷躁扰,手足抽搐,发为痉厥,甚则神昏,舌绛而干,或舌焦起刺,脉弦而数。
【临床医案】临床主要用于治疗中风、视网膜病变、高热痉厥、高血压病、子痫、乙型脑炎、支气管肺炎、偏头痛等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