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站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购物站 > 电商 > 正文
沙河调的简介
沙河调的简介
提示:

沙河调的简介

沙河调又称“南路调”。实际是“南阳调”顺沙河东下与“豫东调”相互交溶的混 合产物。流行区域以漯河、周口附近的沙河沿岸为中心,西起南阳的白河、瀼河,东达安徽阜阳的颍河、涡河,传布于大约20多 个市县。其音乐形态,在唱腔板路中似乎多了一点坠子和越调的成份,但也强化了一些粗犷 、豪放的风格。据现有资料,清道光年间,新蔡、沈丘、临泉一带已有梆子戏“窝班” 的兴建。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女演员蔡玉贞(艺名“蔡大脚”)初露锋芒,16岁(1903年)时声名大震。接着便是鹿邑顾家班的出现,以顾锡轩(艺名“顾群”)顾秀荣(昵称“顾大妞”)父女为首,很快涌现出包括“ 常苗子”“大脚芳”、刘玉梅等在内的一批坤伶,并向东、北方向拓展。1908年顾秀荣在鹿邑首次登台,1926年入商丘,1933年进开封,19 36年与“梆子大王”陈素真同台公演,是为“沙河调”与“祥符调”艺术交 流之始。而于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着徐艳琴、马金凤(豫东)、毛兰花(豫西 )、阎立品、田岫玲(祥符)等各路名家的汇粹界首(时称“小上海”),更 使“沙河调”开阔视野,走向成熟。至五、六十年代,经历各种会演、调演, 特别是易湘山、华天成、王仲华、曹彦章等老一辈名家的先后辞世,此一“流 派”所公认的风格和特点,便慢慢模糊或消失了

沙河调的简介
提示:

沙河调的简介

沙河调的流传区域地处平原,水肥土沃,解放前多富足人家,因此演出团体教多,演出也比较经常,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 成就了一大批名家,三、四十年代,沙河调是可以和豫东调、豫西调相提并论的。五十年代左右,因为沙河调青黄不接,而且大多地处三不管地带,很少有人参加第一届戏曲汇演,这就让他们失去了直接进入国营剧团的机会。这是沙河调后来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