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站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购物站 > 电商 > 正文
《庆余年》里,叶轻眉把一个敛财机构叫内库的原因是什么?
《庆余年》里,叶轻眉把一个敛财机构叫内库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庆余年》里,叶轻眉把一个敛财机构叫内库的原因是什么?

叶轻眉这个角色在电视剧《庆余年》中是一个不一般的人物,她凭借自己的商业才能还聚集了大量的财富,但是她的野心还有一些思想被当时的皇帝不能接纳,所以最后获得了死亡的结局。那么在《庆余年》中。叶青梅把一个敛财机构叫作内裤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叶轻眉的思想十分超前 叶轻眉在剧中一直是一个十分有才能的女子,她不仅把现代的一些工业制造技术在庆国发展的红红火火,还把制造出来的成品给一些有钱人消费。很快她家凭借着她卓越的商业才能,很快成了这个国家的首富,获得了大量的钱财。所以她准备成立一个商户机构用来理财,从她是现代人这一点来看。这个名字是十分符合她的想法的。 二、内库可以提高百姓的生活水平 叶轻眉把很多不属于这个时代的知识,还有技术都放在内库里面,它一边凭借着内库赚取大量的金钱,一边帮助治理国家,让国家富强。这样庆国的经济能够更好的发展,老百姓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大家在生活水平提高的情况下,也提升了自己的劳动生产积极性,所以内裤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 三、叶轻眉最重视的就是经济大权 虽然叶轻眉从现代来到这个国家,她有着很多宏大的愿望,但是她是先从实际出发,从人们最重要的经济这个方面来入手的。因为只有等百姓的经济发展好了,大家生活好了这个社会才能建设得更好。所以这也是她首先建设内库的目的—为了让自己争取经济大权,从而实现政权上的掌握。《庆余年》这部剧虽然是古装剧,但是它的思想却很现代,从内库这个机构上就可以体现出来了

宋太祖建国初期采取了哪些政策来巩固自己的统治?
提示:

宋太祖建国初期采取了哪些政策来巩固自己的统治?

赵匡胤出身将门,其父赵弘殷最初是后晋的大将,至后周时,官至侍卫马军副都指挥史,也是个5品的高级武官了。后汉乾佑元年(948年),赵匡胤投到枢密使郭威的帐下当一名普通士兵,后来他受到柴荣的赏识。显德(954年)元年,周世宗柴荣继位后不久,赵匡胤因战功卓著,两年以后就升至殿前都指挥使。后来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建立了大宋,开创了两宋300多年的基业,在中国古代,立国时间仅次于汉代。 现代,有不少人说宋代以文制武,强干弱枝,不求上进,积贫积弱,宋太祖都要负这个责任。我认为这个说法是绝对错误的。以下我就来说说我的观点。 首先 ,对内稳定政局,首先通过"杯酒释兵权"极高的政治智慧统一了兵权,随后,通过实施三大政策完善了中央和地方制度,即“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确保了中央权威和限制地方势力的作大。彻底切除了导致五代以来政权频繁变更的恶瘤。 其次、大宋初建,领土不大,只有今天的河南、山东全部,陕西,江苏、湖北大部,山西、甘肃各一部,在河北以拒马河与辽国为界,南不过长江与南唐、吴越对峙。国土不可为不小。太祖制定了先南后北,夺取经济发达地区的战略。通过南征北战,先后平定荆湖,后蜀,南汉,南唐等割据政权。从建隆元年到开宝九年,宋朝控制的州郡由118增加到260,户数由967000多户增加到2566000多户,南方已大体平定。要知道,宋初,宋代总兵力只有20来万,除去北方对付辽国和北汉外,能用于南征的部队不过一半,而南方诸国总兵力在70~80万之上,宋太祖能用外交、军事手段各个击破,可见其战略之高明。 第三、对辽国的态度上,太祖也想收复燕云十六州,但是苦于实力不足和鉴于现实的教训。高平之战后,周世宗进攻北汉,辽国派耶律挞烈率重兵驰援,大败后周大将苻彦卿,杀勇将史彦超,周世宗不得不遗弃太原城下的数十万石粮草,狼狈撤军。所以太祖一面设立封桩库,企图以和平手段赎回燕云十六州,一面加紧统一南方,准备靠实力来夺回燕云十六州。可见宋太祖外交和军事手段运用之熟练。不幸的是,宋太祖早逝,留下了一个千古之谜。 以上是宋太祖得功绩,以下我再来评一下有些所谓得历史评价。 关于以文制武的说法:在宋初根本不是这回事。宋初,各路征讨大军的主帅即都部署都是武官。征讨荆湖,都部署是慕容延钊,是武将;征讨后蜀,以王全斌为西川行营都部署,是武将;征讨南汉,以潘美为贺州道行营都部署,是武官;征讨南唐,以曹彬为西南路行营都部署,也是武官。就是后来太宗时代,北伐辽国也是以曹彬、田重进、潘美等武将为某路都部署,作为一路的统帅。就是到真宗时代,还是以武将为主帅,例如以傅潜、王超先后为镇、定、高阳关路都部署等。直到檀渊之盟后,国家处于和平年代之后,撤销了各路行营,才没有了都部署之职,各路人马归帅司(安抚使司)统辖,而安抚使有文有武。可见在战争年代,主帅全是武将,不存在以文制武的事情,宋辽战事也根本不存在文臣指挥的问题。后来一直到和平年代才开始使用文臣领一路军马,在中国历史上也是正常的事,如历史上狄仁杰也做过河北道行军大元帅。 至于说以枢密使文官来调度军队,更是无视历史的偏见。枢密使一职从唐代就以设立,五代也是常制,宋代不过是沿革前代的制度,后来一直到元代也保持下来,前后至少有五六百年的历史,可见有其存在的必然性。明清两代,废除宰相制度,兵部直属皇帝,其实就是履行枢密院的职责,而且多以文官任尚书,可见文人任最高军事行政首长是历史的趋势。何况枢密院只负责大政方针及发兵事宜,不负责具体作战。 关于强干弱枝的事情:宋代建立,即要克服唐代以来藩镇专权、中央软弱的现状,又要完成统一的大业,就必须集中财力、物力和军力。史称太祖时,有禁军19万3千,是京城10万余,诸道10万余。这就成了宋太祖强干弱枝,积主力于京城,搞内外相制的最好“罪证”。有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宋代初建时,四面都是敌国,而东京地处平原,是四战之地,易攻难守的地方。除了要派出精兵守卫边关要隘,还要留有强大的战略预备队易备不时之需。所以宋代这样战略布局既是避免军事上处处防守、处处薄弱的弊端,又是防止自唐代以来,地方势力作大的教训。可见这样的方略,是既从军事上,又从内政上的成熟考虑。反观北宋时期,东京周围的禁军精锐始终保持在宋初的10多万的规模(这是军事防御的必须),即使禁军最多达82万时,也就是这个规模,并一直保持到靖康末年。所以,说宋代强干弱枝,虚外守内,集大量禁军于京城的说法是经不起验证的。 关于宋代不求上进的说法:宋代建立,国力薄弱。宋太祖雄才大略,平定南方,获得了用于战争的物质基础,并为未来宋太宗平定北汉打好了基础。宋太宗平定北汉后,两次北伐,无奈在时机上,战略战术上都不对头,打了败仗,但并不能否定他们的进取意识。宋神宗时代,锐意改革,从吐蕃拓地2000余里,设立熙和路,是宋代中期以来开拓的最大地域,在西夏侧背后开拓了战场。哲宗、徽宗时代,从正面侧面进攻西夏,尽取横山地带,极大压缩西夏的生存空间,达到到宋夏和战以来,宋代最大的领土面积。就是宋徽宗这样不称职的皇帝,都知道恢复燕云十六州,最终竟然用赎买的手段获得,开创开国以来的最大国土面积。纵观北宋历史,国土面积始终在增加这个事实不容否定,不论怎么说,决不能用不求上进来形容北宋。再说上进不仅有军事上的,也有政治上的,经济上的和文化上的。所以综合各方面的表现方面,宋代要比其他朝代做的好。 宋代留给我们后人很多好的历史遗产,也留给我们很多遗憾和耻辱,特别是宋高宗放弃中原,偏安一方,最终把自己放在不利的战略地位(北宋的不利战略地位是历史遗留问题,加之辽国空前强大,不是王朝自身可以克服的),这是一种放弃,最终导致以后的皇帝恢复无望。所以,我们看宋代历史要全面,特别是对宋太祖采取的一系列的政策措施,要看当时的环境和历史的教训,要看到正面的成果,当然很多东西都有负面性。所以历史要细看,不要人云亦云、感情用事或者是做事后诸葛,我不多说其他的,就说宋太祖不杀功臣和不滥杀大臣,中国历史上很多明君就做不到,何况宋代的祖训也执行得很好,对后世产生了较强的影响。本文内容于 2008-1-8 19:53:44 被police高编辑 转载请注明出自铁血tiexue.net, 本贴地址: http://bbs.tiexue.net/post_2513771_1.html

关于宋太祖赵匡胤的小故事。
提示:

关于宋太祖赵匡胤的小故事。

1:一次,宋太祖17岁的女儿穿了件华丽的衣服,宋太祖对女儿的奢华打扮十分反感,就训诫她“以后不要穿这种华丽的衣服,皇家子弟要注意自己的影响,不要引领这股奢华的风气.”公主听了以后很惭愧,连忙跪拜致歉。 2:在他称帝之初,节度使的势力很盛,骄横难制。有一天,赵匡胤将他们召来,授给他们每人一把佩剑,一副强弓,一匹骏马,然后他也单身上马,不带卫士,和这些节度使一起驰出皇宫。到了固子门的树林之中,又与他们一起下马饮酒。饮了几杯酒以后,赵匡胤突然对他们说:“这里僻静无人,你们之中谁想当皇帝的,可以杀了我,然后去登基。”这些节使度都被他的这种气概镇住了,一个个拜伏在地,战栗不止,连称“不敢,不敢”。赵匡胤再三询问,他们吓得只是埋头不语。赵匡胤就训斥他们说:“你们既然要我做天子,就应当各尽臣下的职责,今后不准再骄横不法,目无天子!”节度使们都山呼万岁,表示顺从。 3:赵匡胤喜欢在后园弹鸟雀。一次,一个臣子声称有紧急国事求见,赵匡胤马上接见了他。赵匡胤一看奏章,不过是很平常的小事,甚为生气,责问他为什么要说谎。臣子回答说:“臣以为再小的事也比弹鸟雀要紧。”赵匡胤怒用斧子柄击他的嘴,打落了他的两颗牙齿。臣子没有叫痛,只是慢慢俯下身,拾起牙齿置于怀中。太祖怒问道:“你拾起牙齿放好,是想去告我?”臣子回答说:“臣无权告陛下,自有史官会将今天的事记载下来。”太祖一听,顿然气消,知道他是个忠臣,命令赐赏他,以示褒扬。 4:公元976年10月,太祖病倒,一切军政人事都委托赵匡义代理。赵匡义白天处理朝政,晚上去万岁殿探望兄长。癸丑日傍晚,天上下着大雪,赵匡义还在御房批阅奏章。一个太监急匆匆地赶来传旨,说皇上召他快快去万岁殿。他连忙赶去,只见赵匡胤在床上气喘急促,朝着他一时讲不出话来,只是睁大眼望着门外,不知是什么意思。赵匡义命令在床边侍候的太监退出。太监们在门外远处站着,只听见殿内似乎是太祖在和赵匡义说什么话,声音隐约,时断时续,难以听清。过了一会儿,又见殿内烛光摇曳着映在墙上,时明时暗,象是赵匡义在躲闪着什么。接着有斧子戳地的声响,继而是太祖激动的声音:“你好好去做!”这时,赵匡义跑到门口传呼太监即速去请皇后,皇子前来。皇后、皇子赶来之时,太祖已经死去。据此,后人有种种猜疑,有的说赵匡义进殿后,趁太祖昏睡时去挑逗在旁陪侍的太祖妃子费氏。太祖醒来,见状大怒,抛出斧子去击赵匡义,赵匡义闪开,斧子戳地;有的说太祖觉得有鬼缠身,赵匡义替他舞斧驱鬼,所以有斧子着地之声;有的认为是赵匡义谋杀太祖。至今这烛影斧声仍为千年疑案。 5:一天早晨文武大臣退朝后,宰相范质被宋太祖留下,重新坐到自己的宰相之座。在中国古代宰相的地位是很高的,可以和皇帝坐着说话。人们常说宰相是一人之下,万民之上的官儿,就是皇帝对宰相也是很尊重,也得让礼三分。范质坐下来以后,宋太祖递给他一份大臣汇报的奏折,范爱卿,你看这事如何解决才好?范质接过奏折仔细地看了起来。这时宋太祖从龙椅上站了起来,向后宫走去。宰相范质看完奏折后,心里已经想好解决的方法,可是不见皇帝出来,范质就起身去找皇帝。此刻,宋太祖走了出来,范质连忙坐下,可是回头一看,椅子没有了。原来,趁范质起身不注意时,身边的侍卫悄悄把椅子拿走了。范质不知道如何是好,只得站着和宋太祖说话。以后再上朝,宰相也和其他大臣一样只能站着和皇帝说话,这一制后来被各朝所沿用。 扩展资料 赵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小名香孩儿、赵九重,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人,生于洛阳夹马营(今河南洛阳瀍河区东关)。五代至北宋初年军事家、武术家,宋朝开国皇帝(960年2月4日—976年11月14日在位)。后周护圣都指挥使赵弘殷(宋宣祖)次子,母为杜氏(昭宪太后)。 赵匡胤于后汉隐帝时投奔郭威。后周建立后,赵匡胤始入军旅,受周世宗柴荣器重,于征伐南唐时屡建战功。柴荣病重时,任命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掌管殿前禁军。周恭帝即位后不久,赵匡胤受命抵御北汉及契丹联军。旋即在“陈桥兵变”中被拥立为帝。大军回京后,恭帝被迫禅位,赵匡胤登基,改元建隆,国号“宋”,史称“宋朝”、“北宋”。 赵匡胤在位期间,依据宰相赵普的“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策略,致力于统一全国,先后灭亡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及南唐等南方割据政权,完成了全国大部的统一。赵匡胤先后两次“杯酒释兵权”,罢去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解决了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擅的局面。他还设立“封桩库”贮藏钱、帛、布匹,以期赎回被后晋高祖石敬瑭献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 开宝九年(976年),赵匡胤逝世,享年五十岁。在位十六年,谥号英武圣文神德皇帝,庙号太祖,葬于永昌陵。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加谥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有诗作《咏初日》传世。 参考资料 赵匡胤_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