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鸿亮的个人简介
刘鸿亮 (1932 — ),环境工程专家。1932年6月20日出生于辽宁省大连市。195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系给水排水专业并留校先后担任过室副主任,主任,系副主任,主任等职。1982年调入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以后,先后担任教授、副院长、院长、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务。1986年-1992年连任两届国际湖泊环境委员会常务理事(联合国UNDP分支机构)。现任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顾问委员会副主任。科技部S863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国家计委委托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制定“十五”及今后十五年高新产业计划的环保组组长。中国工程院环境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学部主任、院主席团成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顾问及其环境委员会主任。2007年受聘担任湖南大学环境保护研究所,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博士生指导教师。在水环境研究领域是中国学术带头人。对中国的湖泊调查、湖泊环境数据库、湖泊富营养化机制、湖泊污染综合防治技术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2012年6月,获得第九届光华工程科技奖“工程奖” 。刘鸿亮治学严谨,学术造诣深厚,他培养出了中国第一代放射性三废处理的专业性人才。对中国的湖泊调查、湖泊环境数据库、湖泊富营养化机制、湖泊污染综合防治技术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是中国湖泊环境研究领域的首席学术带头人。近年,在水、垃圾污染综合防治技术方面开展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并发表了系统论文和著作。在“六五”、“七五”、“八五”、“九五”期间连续担任国家攻关课题或专题组组长30余篇,公开发表论文180篇。出版专著和译著十余本,译著《湖泊管理》、著作《湖泊环境营养化调查规范》是在中国首次发表的有关湖泊环境方面的专著。1994年5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农业、轻纺与环境工程学部院士。
刘鸿亮的他人简评
刘鸿亮一生专注学术研究,培养了中国一大批科学界的重要人才。时至今日,76岁的刘鸿亮依旧孜孜不倦地关注和指导后辈科研人才,在学术上成为人人效仿的榜样。对于自己的学生,刘鸿亮鼓励他们出国求学后归国工作,支持国家的建设。刘鸿亮倡导提高学术文章的科技含量,在他的这种思想和对工作的指导下,中国工程院近年来在国际国内刊物上发表了大量高水准高质量的文章,这在过去是从未有过的。在同事眼中,刘鸿亮是一位一心专注学术的老前辈,从不把学术研究和市场产业混为一谈。他曾对自己的后辈表示:“你们的任务就是科研,要创新,要突破,要在科学研究上下功夫。”如今荣誉满身的刘鸿亮在学术界德高望重,然而对于工作,他依旧是身体力行,事必躬亲。考虑到自己的身份地位,有些方案自己提出来可能大家不方便提意见,他就让其他同事提出来,接受大家讨论。 刘鸿亮与妻子马倩如已经一同走过了风风雨雨五十年,马上就将迎来他们的金婚纪念日。这五十年里,他们相濡以沫、相互搀扶,有过压力有过困苦,如今回眸,别有一番人生况味。妻子回忆说:“有一次我生了一场病,他那时候很忙,身体也不是太好。我住院两个月,时间不短,他坚持每天把饭和菜都给我送到医院里来,晚上再回去。”如今回忆起这段往事,妻子的脸上依旧泛起幸福的笑容。“细致”与“耐心”是妻子对于刘鸿亮最多的感受:“我的鞋子一半是他买的,都非常合适,孩子的衣服、鞋子他买的比我还要多。”如今,已到古稀之年的两位老人平时会一起打打乒乓球,练练太极拳。妻子说:“希望我们身体健健康康,每一天过得开开心心。” “平和”二字,是儿子对刘鸿亮性格的概括。就像人们看到的那样,刘鸿亮对同事和家人都是宽厚和蔼的。然而对于儿子的学习和事业,刘鸿亮同样有着严格要求,即使自己很少有时间顾及家中的事情。在儿子记忆中,父亲年轻时的形象,一直是一个忙碌的身影。他回忆说:“跟爸爸在一块儿这么多年,我觉得他没有太多闲的时候。”
刘鸿亮的代父圆梦
2008年3月21日,中华民族体育先驱刘长春之子,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著名环保专家刘鸿亮启程赴雅典参加奥运圣火传递。刘鸿亮能当选火炬手的第一个原因是他对环境保护所做出的贡献,第二个原因是他在水资源保护利用方面所付出的努力,第三个原因是他有刘长春之子的身份。“这是一次替父圆梦之旅,也是一次科技与环保之旅。”刘鸿亮告诉记者。刘鸿亮现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环境保护部科技顾问委员会副主任,是水环境研究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他在湖泊调查、湖泊环境数据库、湖泊富营养化机制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近年来,他在水、垃圾污染综合防治技术方面开展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和著作。曾在“六五”、“七五”、“八五”、“九五”期间连续担任国家攻关课题或专题组组长,获得过国家及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等多个奖项。2008年3月24日17时43分,全世界的目光都停在了希腊古奥林匹亚遗址赫拉神庙前那块凹面镜上,84秒后,阳光点燃了女祭司玛利亚·娜芙普利都手中的火炬。第29届奥运会圣火从这一刻起正式开始燃烧。北京奥运圣火采集,谁是最耀眼的明星?不是邓亚萍、罗雪娟这样的体坛名将,也不是章子怡、王力宏这样的演艺明星。几乎所有媒体的目光都被一个特殊的老人所吸引。他就是中国奥运第一人刘长春之子——第16棒火炬手刘鸿亮。已经76岁高龄的刘鸿亮院士是可口可乐公司推选的火炬手,也是首批在希腊亮相的华人火炬手,在3月24日的火炬接力中,刘鸿亮院士承担了第16棒的传递。他怀揣着父亲刘长春的梦想“走”完了200米的火炬传递之路,并用手中的圣火点燃了下一棒火炬手——王力宏手中的火炬。“1932年父亲只身参加奥运会,太孤单了。七十六年的变迁,印证了中华民族的兴盛和强大。奥运圣火也传递了父亲和我两代人的梦想,我还将把奥运的精神传承给我的后代。”刘鸿亮在奥林匹亚传递完圣火之后激动地说在刘鸿亮的记忆中,父亲刘长春对于参加奥运会的往事并未过多提及,只有一个贴满各国奥运标签的皮箱,记录着父亲那段不平凡的往事。有句老百姓熟知的伟人名言叫做“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用于正在进行的北京奥运圣火传递,可谓恰如其分。充满中国元素的祥云火炬,演绎的不仅仅是纸与火的对话,诠释的不仅仅是奥运精神,更有东方巨龙飞龙在天的神火之梦。圣火是什么?据记载,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点燃圣火的仪式,起源于普罗米修斯盗取火种的神话,火炬像征着和平、光明、团结与友谊等意义。然而对于2008年奥运会来说,圣火还具有更为特别的意义——它在全球各个角落照亮了流光溢彩的“中国年”,令海内外华人热血沸腾。尤其从3月24日圣火采集仪式至今,偶们听到了不少同胞的感人话语。接过“中国第一棒”的运动员罗雪娟说,“奥运火炬所到的每一处,所有的人都是微笑的。人和人之间尽管语言不能沟通,存在这样那样的障碍,但大家都会克服困难,把奥运精神一直一直传递下去。”乒乓球大满贯得主邓亚萍说:“运动员是奥运竞技的主体,而火炬传递则实现了大众参加奥运会。这次我为北京奥运会当火炬手,意义不同,所以也更加骄傲。”而中国奥运第一人刘长春之子、中国工程院院士刘鸿亮的一番表白更令人动容:“虽然我已经76岁了,但是我激情已经点燃起来。我传递的是我和父亲两代人的梦想。” 从沈阳长跑动员员刘长春1932年只身一人远渡重洋参加第10届洛杉矶奥运会,到如今他的儿子刘鸿亮院士擎着火炬从奥林匹亚迎接奥运,“一个人的奥运”与“13亿人的奥运”之间,流淌的是76年的漫长岁月河流,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沧桑荣辱。回首刘长春所在那个时代的破碎山河,再看今日之欣欣向荣物阜民盛的图景,我们怎不感到快慰。体育之外,是国家实力和民力的坚厚支撑,刘氏父子两代人近乎两重天的际遇,正是一个民族坎坷历程的真实缩影。让我们用记忆珍存此景,历史的天空将久久飘荡一个回声。在完成夙愿性的一棒后,刘鸿亮动情地向父亲告白:“我的父亲代表了4.5亿中国人参加奥运,今天儿子已经代表你来到这里,帮你完成了梦想,实现了夙愿,您可以安心了。”火炬传递还在继续,这种梦想同时也在传递和延伸,燎原我们所居住的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