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站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购物站 > 电商 > 正文
钱钟书的女儿是谁?
钱钟书的女儿是谁?
提示:

钱钟书的女儿是谁?

钱瑗,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钱钟书和杨绛的女儿。1937年5月,钱瑗生于英国牛津。1997年3月4日,钱瑗因患脊椎癌去世,终年59岁。 女儿去世后,杨绛便由保姆负责照顾。 杨绛(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 杨绛坚忍于知识分子的良知与操守,坚贞于伟大女性的关怀与慈爱,固守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淡泊与坚韧,杨绛的内心是坚硬的,又是柔软的。 如果说杨绛先前的作品关照的是世事,是社会,那她晚年的作品则是在关照自己。那些文字是对至亲的、但不可再见之人的耳语,是她千千情结之心的独白,因而更显生命的沉重,也更显思想的精邃和绮丽。 创作特点: 女性意识、儒家美学、动荡温情、底层人物、沉郁淡薄、含蓄深情、乡土风情、焦点透视。 通读杨绛散文,浓烈直白的抒情、冷嘲热讽的锋芒、有理有据的辩论、声嘶力竭的宣泄并不多见,但细细品味会发现,锋芒、宜泄、温暖、激情随处可见,这就是淡泊之中蕴藏浓郁的和谐。杨绛散文自然平淡,与周作人散文有几分相似之处,但悲愤之情暗含于“淡泊名利中”,这突出表现在反映文革生活的文章中。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杨绛

钱钟书女儿钱媛的详细资料!
提示:

钱钟书女儿钱媛的详细资料!

 钱媛

  钱媛(1937年—1997年),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教授。

  【杨绛:(当年)斯班斯大夫说,我将要接生一个“加冕日娃娃”。因为他预计娃娃的生日,适逢乔治六世加冕大典(五月十二日)。但我们的女儿对英王加冕毫无兴趣,也许她并不愿意到这个世界上来。我十八日进产院,十九日竭尽全力也无法叫她出世。大夫为我用了药,让我安然“死”去。

  等我醒来,发现自己像新生婴儿般包在法兰绒包包里,脚后还有个热水袋。肚皮倒是空了,浑身连皮带骨都是痛,动都不能动。我问身边的护士:“怎么回事儿?”护士说:“你做了苦工,很重的苦工。”另一护士在门口探头。她很好奇地问我:“你为什么不叫不喊呀?”她眼看我痛得要死,却静静地不吭一声。我没想到还有这一招,但是我说:“叫了喊了还是痛呀。”她们越发奇怪了,“中国女人都通达哲理吗?”“中国女人不让叫喊吗?”护士抱了娃娃来给我看,说娃娃出世已浑身青紫,是她拍活的。】

  这便是钱瑗的出生。

  生平

  钱瑗是著名学者兼作家钱钟书和杨绛在英国牛津大学时所生的独生女儿,小名“圆圆”。她的祖父(钱基博)称她是“读书种子”,外公(杨荫杭)则说她“过目不忘”,钱钟书说她:“刚正,像外公;爱教书,像爷爷。”她和父亲钱钟书最亲。杨绛《我们仨》里写“钱瑗和爸爸最‘哥们’,钟书说女儿像她。”是杨绛笔下“平生唯一杰作”。

  1959年,钱瑗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俄语系,并留校任教。她精通英、俄两种语文,1966年,从事英语教学。曾先后嫁给王德一(1967)、杨伟成(1974)。文革时期,王德一因“炮打林副统帅”的“罪名”被批斗自杀。夏志清先生《阿圆回去了——〈我们仨〉的悲剧》(原载台湾《中国时报》,2003年9月30日《参考消息》转载)一文写道:“在文革社会的紧张生活下,阿瑗根本没有时间去恋爱。大概已经30岁出头了,她在工厂里做工,交识了一位‘和善忠厚’的工人王得一,也就同他结婚了。此人不肯交出一份黑名单给工厂里的左派,因而自杀以求解脱,那的阿瑗33岁。”,王得一乃钱钟书给女婿封的名,王德一是钱瑗大学同届同学,历史系毕业。

  1997年3月4日,钱瑗因肺癌并发骨转移于北京病逝,享年59岁。

钱钟书与杨绛之女钱媛简介顶部

钱媛(1937年—1997年),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教授。


生平顶部
钱瑗是著名学者兼作家钱钟书和杨绛在英国牛津大学时所生的独生女儿,小名“圆圆”。她的祖父(钱基博)称她是“读书种子”,外公(杨荫杭)则说她“过目不忘”,钱钟书说她:“刚正,像外公;爱教书,像爷爷。”她和父亲钱钟书最亲。杨绛《我们仨》里写“钱瑗和爸爸最‘哥们’,钟书说女儿像她。”是杨绛笔下“平生唯一杰作”。

1959年,钱瑗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俄语系,并留校任教。她精通英、俄两种语文,1966年,从事英语教学。曾先后嫁给王德一(1967)、杨伟成(1974)。文革时期,王德一因“炮打林副统帅”的“罪名”被批斗自杀。夏志清先生《阿圆回去了——〈我们仨〉的悲剧》(原载台湾《中国时报》,2003年9月30日《参考消息》转载)一文写道:“在文革社会的紧张生活下,阿瑗根本没有时间去恋爱。大概已经30岁出头了,她在工厂里做工,交识了一位‘和善忠厚’的工人王得一,也就同他结婚了。此人不肯交出一份黑名单给工厂里的左派,因而自杀以求解脱,那的阿瑗33岁。”,王得一乃王德一之误写,王德一是钱瑗大学同届同学,历史系毕业。

1997年3月4日,钱瑗因脊髓癌于北京病逝,享年59岁。

钱钟书女儿钱媛的一生
提示:

钱钟书女儿钱媛的一生

不知道是手更痒还是心更痒,就是还想写钱媛。我想,我的话还没说完:钱媛,除了是钱钟书和杨绛的女儿,她还应该是她自己,是妻子,是母亲,是教师,是个普通而又非凡的女人。说她普通是因为,确乎就是那么一个普通人,没有比其它女人多出什么挂在脸上,一眼就能辨识的格外记号;说她非凡,是源于日常的生活中,还真的没有接触过,这样一位浑身散发光芒的女人。那光芒,质朴、和煦、温暖人心。 钱媛:一个小名叫圆圆的姑娘。 在她还没正式和这个世界打招呼的时候,就感受到了来自主体 社会 的善意,那时她的爸爸对怀着她的妈妈温柔的说:“我想要个女儿,一个像你一样的女儿。”1937年5月19日,钱媛正式在英国降生,的确是个女儿。爸爸开心的致了欢迎辞:“这是我的女儿,我喜欢的。” 圆圆在念书 1938年8月,钱钟书和杨绛心系家国,在奖学金还足够延缓一年的情况下带着刚满周岁的钱媛回国,随母亲住在外公家里。一日,两岁半的圆圆看到表姐读《看图识字》,就巴巴儿的坐在表姐旁边听,妈妈见她如此喜欢,也为她买了两册。等到晚上下班回家的时候,两个姨妈就叫妈妈过来看圆圆头念字,圆圆立即把新书拿过来一倒,从头念到底,一字不错。原来每天坐在小表姐对面听书的圆圆,认得原本就是颠倒字,后来大人一纠正,很快便改过来了。外公听闻说“过目不忘”是有的。 苦儿流浪记 可能是父母先天的基因好,圆圆很小的时候就识得很多字。妈妈也经常为她购买插图书画,她读的很快,小书又经读。后来特地为她挑选了一套三册的《苦儿流浪记》,只读了个开头圆圆就伤心的痛哭,无论妈妈怎么解释,到了书的结尾苦儿就不会再流浪了,她决计是不信的。只要一看到那三本书就开始哭,不得已妈妈最后就把书藏起来了。多年后的她,已经成为了大学教授,却跑去郑重其事的告诉妈妈,这个故事的原作者是谁,译者是谁,苦儿最后的结局如何,我想她大概一直都关怀着这个苦儿。 圆圆的求学之路 可能是因为物资匮乏,时代环境造就,也可能是体质原因,钱媛的童年阶段身体一直不好。经常是上一个月就休几个月,小学共六年她从未上足过一个学期的课程。 1947年冬,她的右手食指骨关节肿大,查出是骨结核。当时还没有对症的药。幸运的是,在父母的精心照顾下,这个病十个月以后幸运康复。整个初中阶段钱媛因为身体原因,处于休学状态,所有课程都由妈妈来教。有时候妈妈忙了,就把教材拿给她自己自学,中考的时候钱媛考上了贝满女中,代数还是满分。 高中阶段仍是半休半学的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专业俄语,立志做一名教师队伍里的“尖兵”。革命运动中钱媛 一九六三年,钱钟书和杨绛被揪斗成为“牛鬼蛇神”,而此时的钱媛却份属“革命群众”。 想要回家看父母,就得在众目睽睽之下走进大院。所以,她先写好一张大字报,和“牛鬼蛇神”父母划清界限,贴在楼下墙上,然后走到家里,一言不发,贴坐在母亲身边,从书包里取出未做完的针线活儿,一针一针的缝。她买了一块儿人造棉,自己裁,自己缝,为妈妈做一套睡衣;又从书包里取出一大包爸爸爱吃的夹心糖。找出一个玻璃瓶子,把糖一颗颗剥去包糖的纸,装在瓶里,一面把糖纸整齐的叠在一起,藏入书包,免得被革命群众发现。 全国大串联,她就到了革命圣地延安,还画了一幅延安的塔寄给妈妈,整个文化大革命期间,她一个人单干,哪派有理就赞助哪派,十年之中没让人揪到错处,还经常帮助别人,实属不易。 钱媛的婚姻 钱媛在姻缘上没有父母那么幸运,前后经历了两次婚姻,她的一生也正是这段经历最让人动容,尤其是第二任婚姻中还承担了继母这个角色,并且做得非常好。第一任丈夫王德一:两人是在北京师范大学读书时相识的,当时同为校美工队的成员,毕业后两人又同时留校做了老师。情投意合互诉衷肠下,于1968年初结婚,婚后生活非常幸福。特殊的年代,总是遇到特殊的遭遇,文革时期的王德一被安上了“炮打林副统帅”的罪名,不断地遭到批斗,最后不堪忍受选择自杀。第二任丈夫杨伟成:王德一去世后的几年,钱瑗一直和父母住在一起。因为无意中帮助过杨伟成的母亲,被这个婆婆相中后,经婆婆多番努力,直到1974年最终嫁给了她的儿子杨伟成。而此时的杨伟成已有子女,大的都已经年满十八岁。 此后的生活里,钱媛硬是活成了全中国继母的典范,用爱和温暖融化了孩子的心。两个子女至今对钱媛阿姨不能忘怀,在《我们的钱瑗》中分别撰文深情回忆了与钱瑗在一起度过的二十多年的幸福生活。 回忆中写到:在钱瑗生病之前的每个周末,她都会从北师大到灯市口一路买好吃的东西给他们吃,除了凉面、上好牛肉、大块羊肉串、牛肉馅饼等传统小吃外,还会专门为他们去买那时候很稀罕的西式点心。为了不跟孩子们产生代沟,没时间看电视时的时候,钱瑗就会提前通过电视报把电视剧情快速的浏览记忆,然后回到家中再“一本正经”地与子女们讨论电视剧情节。 钱媛的剧终 不惑之年的钱媛的某天,医生告诉她说小时候的骨结核复发,这一次在腰椎,得住好久的院。索性,医生护士都对她很好,还特地为她制了护腰,可以穿在身上在床上打滚儿的那种。医生问她是否再做一个疗程,她很坚强的说:“做了见好,再做。我受得了。头发掉了会再长出来。” 可惜,苍天何曾饶过谁?1997年早春钱媛因肺癌并发骨转移于北京病逝。钱媛去世后,直到今天,我们依然可以看到许多她教过或者没有教过,只是单纯受过她几句指导的学生、朋友、同学对她的怀念,或文字或图片。而我,仅仅只是作为一个未曾谋面的读者,虔诚的记下了自己读书时的每一次感动。 我想用最朴实的语言写出她最朴实的美,想让她身上的坚韧美好感染每一位看到文字的朋友,在我们遇见艰难险阻跨越海滩隔壁时,能增添多一份的力量,知道人间的苦痛并不是只有你一个人承受过。